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6082|回复: 2

郝天佑 书法名家(陵川郝氏传奇第三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9 21: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轩先生在同辈人中年龄最小,学问最大,可惜只活了四十九岁。他的孩子们又怎么样呢?

东轩先生的长子名天褆、次子名天祐、小儿子名天祯。 天祐字贤卿,最为有名。

据史籍记载:天祐相貌堂堂,很秀气,见识高,记忆力强,每日能记 好几千字,一旦下笔则不能自休。开始学习时就不喜欢科举之类的文章,一定要深究理学与经书,而后广泛涉猎佛家、老庄之学数年。这些书把他看得晕晕忽忽,以为这些东西太过高深,简直无边无涯;于是又攻读《六经》、《论语》、《孟子》,遂通天人之学(即天理、人情之学),研究得很透彻。所以天祐的学识非常渊博,儒 、释、道,都有所涉猎。然而造诣最高的还是儒学与书法 。

我在《陵川郝氏传奇》这部小说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关于郝天佑练书法的故事:

说,小时候,东轩对天祐书法要求甚严。先令其学习篆书,每日要写十帖。篆书难认难写,书写犹如画画。一日下午,天祐正在房中练字,有位小伙伴捉了几只蜣螂,约他出去玩,说:‘天天练字,你就不烦?今日咱们出去耍耍,回来再写。’天祐寻思:若出去玩耍,这十张帖子何时写?见他手中抓了一堆蜣螂,忽然灵机一动,动起歪脑筋:‘这十张帖子就让它代写了。’说完,将蜣螂放入砚台墨中,找来几只茶碗,分别将蜣螂放在纸上,用茶碗扣住。天祐就和小伙伴就出去玩了。傍晚归来,父亲要查书帖,他便将十张蜣螂‘写’的帖子拿出。父亲一看,个个都是圆形,笔画横七竖八,愣住了,问道:‘这是什么字?’他说‘梅花篆字。’父亲看了半天,认不出来,还带回房中去查《四体字典》……”

后来,东轩先生识破了真相,将天祐的屁股被打得又红又肿。从此天祐再也不敢欺瞒父亲,而且将这十个蜣螂“写”的“篆字”,装裱之后,贴在书房中,两旁还写了一副对联:

小虫岂识笔中意     书法全凭腕下功

时时警示自己,以此为戒,苦练书法,终有所成。

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天祐后来成为有名的书法家却一点也不假。

据《陵川县志﹙清光绪版﹚》记载,郝天祐22岁时就应崇安寺长老之邀,写了《崇安寺佛宝舎利记》。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篇《记》文。因为“舍利”是佛门至宝。

“舍利”原为梵语,俗称“舍利子”,为佛身火化后结成象珍珠般的东西,光莹坚固,棰击不破。其颜色有三种:“佛骨”为白舍利,“头发”为黑舍利,“肉身”为赤舍利。佛寺往往以得到一枚“舍利子”为荣,不是所有的佛寺都有“舍利子”,可见其珍贵。能给佛门至宝写《记》,其文采书法堪称一流才行。

天祐有独特的书法理论。他以为“楷书应该以篆、隶意为本,钟繇、王羲之是书之《经》,颜真卿、苏东坡是书之《传》,其余的书法都是“诸子百家。”写大字,虽大而小,要给人以紧凑感,不能松松垮垮。写小字,虽小而大,要写的疏朗些,不要挤成一团。写楷书要带点草书的韵味,写草书也要有点楷书的笔法。

他不仅有一套书法理论,更是一位书法大家。其笔势庄重秀丽而且苍劲有力,能写丈余大的楷书,草书。

金贞佑初,为避兵灾,天祐率全家南渡黄河,后来隐居于河南鲁山县执教。当时礼部尚书赵秉文见到他的《苏坟》诗及其墨迹,就亲自写了一封信给他,想荐他去京师。天祐见到书信后,立即带领全家人离开原来的住地,到伏牛山树木幽深、险阻颇多、人迹不及处而居。然而不久,即使是京都(汴京)的人也打听到他的住所,于是求他作诗、写字的人,要荐他去京都任职的人,又寻上门来。他听到有人要荐他入朝做官,对他们说:“现在的国情如大厦将倾,吾不能为破家人!”

天祐与元好问之间还发生过一件十分有趣的故事:

元好问 “金榜提名”后, 任 朝中“内翰” ,听说天祐遁去了,就写了一首诗,以诗相招,天祐又写诗谢绝 ,带领全家离开了。

那么,元好问是怎么考中的呢?

好问的仕途很不顺畅。自离开陵川后,先是受到礼部尚书赵秉文的赏识,后即被视为“元才子”,名震京师(汴京)。好多文人学士都想与他交往。他在河南宜阳三乡居住时,曾游学洛阳,恰恰遇见了在陵川求学时就熟识的秦略。秦略也是陵川名儒,字简夫,号西溪道人,因举进士不第,隐居于风景胜地——西溪,颇有诗名。贞祐南渡,住洛阳龙门宝应寺。二人相见,分外喜悦,元好问写了一首五言诗相赠:

寄英禅师

——师时住龙门宝应寺

老秦是最和,平易出深艰。

脱身豺虎丛,白发罹恂鳏。

意为:“老秦的诗写的最为平和,然而这平易是深入浅出得来的,很不容易。你从豺狼虎豹中脱身(指从乱兵种逃出),如今头发全白了,老伴也去世了,落得孤身一人,却依然这样谦恭谨慎。(恂:谦恭谨慎貌。鳏:丧妻独居者。)”

秦略自然要鼓励元好问上进,以求取功名。

元好问因交游甚多,不能安心温书,遂由宜阳迁至登封嵩山隐居。于兴定五年三月赴京应试,进士及第。主考官是礼部尚书赵秉文。然丞相师仲安把赵秉文视为“元氏党人”,以为他多次提携、举荐元好问,其中必有私情。元好问闻之,一怒之下,不就选,返回嵩山。

正大元年(1224年),在赵礼部的鼓励与举荐下,元好问又赴京应试,再次及第。

这是有关典籍所载的内容,当属史实无疑。

我在《陵川郝氏传奇》的小说中,是这样演绎的:

说天祐先到鲁山县学执教,县学也有位书法名家赵颜,听天祐好友说起天祐的书法造诣极深,心中很是不服气。

时伏牛山有摩崖石刻大字,高耸于道旁一镜面石上,为竖写“伏牛山”三字,每字有一丈见方,为晋代“二王”之一王献之所书。众人每每路过,赞不绝口,皆以为宝。因年长日久,风雨浸蚀,现已模糊不清,观之不雅。县衙久欲重刻,苦于能摹写者难觅。

一日,县衙贴出告示:能将此三字直书于石上者,每字赏银百两。赵颜闻讯应募,每日苦练,及至临石而书,观者如堵,字却写的歪歪扭扭,甚是不雅。众人大笑。原来站在支架上书写比在平地上书写要难得多。赵顔说: “直书于山石,确实不似平地好写”

“ 废话!”县令道。

“某能书之于帛,书毕,请工匠将帛贴于石上,依样凿成即可。”县令道:“罢了。!此三字极易临摹。若书之于帛,某亦能为之,何劳先生动手?何须每字出百两募求?”赵颜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此时,原字已凿平,县衙只得贴出榜文另募能写者,且提为每字二百两。保留支架,悬起巨笔,令一山民张岩守候。

张岩守至半夜,不见有人揭榜,便回家去取斧子,想于天亮后衙役换了他,入山砍些柴火去城里买。不料,拿了斧头返回时,大字早已写毕,只见一老者弯腰驼背,胡子头发全白了,在镜面石前端详所写的字迹,后见老者朝城中去了。

次日,城中传的沸沸扬扬,说有一白胡子神仙昨夜将大字写了,与原字一般无二。县令不信神仙之说,传张岩。张岩便将夜里所见以告。县令让令其寻访老者。

张岩返归,沿山路仔细寻查,忽见棘丛中有一玄色布条,心想这必是老者的衣物所留,遂将布条揣入怀中。从此,每日打些柴火到县学转悠,终于见到了一位先生屋前晾晒的长衣前襟有缺损,拿出布条一对,颜色一般无二……找到此人后,方知是郝天祐。

张岩问他为何不去领赏反倒隐姓埋名,天祐说,我一个外地人,来鲁山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实在不想出风头,也不愿得罪赵颜先生。

山民万分感动,留下柴火相谢,拔脚就走,天祐要付柴钱,追了出去,却和赵颜撞在一起。赵颜连连向郝天佑长揖:“适才所言,赵某全听到了,比起郝兄,赵某惭愧万分!”

从此,天祐书法之名不胫而走。

这才招来京都人纷纷登门。

元好问进士及第后,一日到赵礼部府中谢恩。赵公因  见过《苏坟》诗及墨迹,便对好问说:“你是天挺的门生,而天祐是天挺的堂弟,恐怕只有你以诗相招,天祐或能应允。于是元好问当场写了一首诗:

寄师天祐

闻师为学不为名,贤才寥落若辰星。

何不竟作千里马,一路春风到汴京?

弟子元遗山敬题

写毕,封好,派公差送往鲁山。

这时天祐躲在张岩的哥哥张山家中,因张山家更为偏僻,在大山深处。

公差费了好大的功夫寻得天祐,将元好问的书信交付。天祐看完后当即回了一封信:

复元遗山

——步原韵奉和

平生为学不为名,朝见日出暮辰星。

闲云野鹤非良马,何得驰骋到汴京?

写毕交与公差带回。


天祐不仅思想、性格酷似东轩先生,就连活的岁数也和其父一样,仅活了四十九岁。

据史料记载:天祐“壬辰之变,年四十九,没于兵。”其妻“宋氏,一子思直,字继先,亦博学能文,亦皆殁于兵。”

全家都死于战乱,这真是郝氏家族的又一悲剧。

说完东轩、天祐,就应该说到 郝天挺了。接下来请听第四讲《郝天挺    一代名师1》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0-7-31 09: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句话在现今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于古人而言,学好文艺、武艺,要卖给帝王,要报效皇帝。
于今人而言,学好了知识,要卖给国家,报效国家。
这话听起来很空很大,是吧?
其实只要发挥自己所能,为自己谋一份不错的职业,赚一份如意的薪水,在实现自身价值,享受辛劳付出带来的富足生活,这本身就是在报效国家。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国家是基本一致的。
文中的天佑继承了其父东轩先生的特点,空有报国之才,却从施展,在今天的我看来,是其个人的悲哀,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哀。就这一点而言,我还是赞成其后辈郝经的选择,“积极入世,发挥所学”才是正道。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0-8-25 17: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