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3667|回复: 2

[山东省] 读懂了祠堂,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3 05: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懂了祠堂,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



传统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愿景,那就是:求家族之长存。于是有了家族制度。

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现形式。几千年来,中国的家族制度一直交织于田园风味的生活理想中,这种生活理想,田园情怀,返璞归真的态度,以趋福避祸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人清淡的幸福。事实上,从有利于国家民族的角度,“家族之长存”对于推动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

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在朱熹时期,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正因为这样,名宦巨贾,豪门望族,均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缘观念也应运得以强化。

传统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年轻在外漂流闯荡,就算是千里万里之遥,临到老了,都希望能回到故里,站到祖宗牌位前,跟先人唠嗑唠嗑,对对话,聊聊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难言的心事。这样的时候,该有多少追思之念、尘世之想、家园情怀在心头荡漾啊!应该说,爱国家爱民族之情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对亲人的爱,哪来对旁人的爱?没有对家族的爱,哪来对民族的爱?

可以说,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延伸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们现在提倡的良好家风,实则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转,家族文化的延伸。曾国藩的田园思想就是基于保存曾氏家族的理想,这种思想非常接近孔夫子的家族制度。曾国藩身居显要,而其致子侄辈的家书中,殷殷切切的,皆是戒奢戒侈的劝导。在一封家书中他写道:“家中种蔬一事,千万不可怠忽。屋门首塘中养鱼,亦有一种生机,养猪亦内政之要者,下首台上新竹,过伏天后有枯者否!”他所以有此等勉励朴素勤劳之劝告,是因为他从心底希望家族壮大繁荣。

曾国藩以为:大抵仕宦之家,子弟习于奢侈,繁荣只能延及一二世;经商贸易之家,勤勉俭约,则能延及三四世;而务农读书之家,淳厚谨饬,则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则延泽可及七八世。朴素能令家族繁荣持久,又何尝不能令国家繁荣持久?

诸子各家的家训,皆是如此。“勤勉做事,淳朴为人,崇尚简单生活”,成为最有价值的民族传统。



宗祠和族谱总是分不开的。说到宗祠,就得提到族谱。族谱也叫家谱、宗谱,它是血脉中流淌的记忆,是纯正血缘的可靠蓝本,是记载家族或宗族家世渊源、传承世系和宗族事迹的典章文献,简而言之,即家族或宗族的史书。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毛泽东说,“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在门第等级观念盛行的宗法社会中,族谱是血缘传承世系的重要凭借,也即家族或家庭的档案。一些源起于贫贱之家的宗族在暴发后,往往要攀附名门,冒认祖先,以显示其高贵血统、祖宗的荫德。因此名门望族都强调秘藏族谱,严禁示人,以免同姓异宗族攀附冒认,故而有“黄金犹可借,家谱不可借”的古训,使家谱成为秘不示人的传家之宝。

家族文化是中国宗祠文化的呈现。家族文化缩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国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祠堂里的祖训族规,那些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

另一方面,祠堂很好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乡风民俗和建筑特色,实属难得的文化遗存。没有这些具象的东西,传统文化也就少了依附,少了说服力,时深日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陷入文化荒漠也就不是危言耸听了。所以说,祠堂,作为传统中国人心中的圣殿,其相应的文化,自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不可小视的值得传承的一笔财富。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8-10-7 11: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氏在宗族中的几个特征!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自然姓氏也繁多,且别具一格。我国姓氏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作为共同血缘关系亲族的一个符号、称号,同姓者则表明出同一始祖,一脉相承,具有延袭性、传承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带有宗族的含义。

从血缘关系,可以看出姓氏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1.依血统的亲疏、远近、可划分为大宗、小宗、近宗、远宗:

中国古代的宗法,是以同一祖先的氏族家族为中心的制度,而且是根据其血统的亲疏、远近,区分为嫡庶亲疏的等级,并划分为大宗、小宗、近宗、远宗的区别。古人分别为嫡庶亲疏统系制度的宗法,是具有极为善良的用意。可惜,被封建统制者利用,引发产生世袭制度的藉口,而被长期保留下来,为封建制度服务。

在古代宗法上,嫡长的子孙,这一支系为大宗。其余支系的子孙为小宗,他们虽是同源,但因分支不同,而有所分别。在宗法上,大宗是比小宗为尊顕,所以嫡长子就比其余的众子为尊顕。因之,周朝的王位,就由嫡长子继承,被认为是世袭始祖的,称之为宗子,也唯有宗子才够格主祭始祖的,才能享有继承其特多财产的权利。必然要受到小宗的崇敬。因此,嫡长子的地位,在家族上,就是以兄统弟的,在政治上,就是以君统臣的。这便于统治者抑制内部阶层的内讧,同时也巩固了封建统治的世袭制度。

2.为维护血统的承传和次序排列,确立左昭右穆的关系:

古人为了尊重辈份的大小,确立祖祢的次序,为了爱护血统的承传,确立子孙的次序,且在宗庙中排列文辈子辈的昭穆位置。如在古代宗庙里,太祖居中,二、四、六世居左边,叫做昭,三、五、七世居右边,叫做穆。在庙祭时也分昭穆,这样既可区别父辈、子辈,又可区别远房近亲的长幼亲疏,才不至紊乱,还可在同辈中区分年龄大小。在安葬时也有左昭右穆的分别。

3.从亲属关系可分为族、三族、九族:

族:是表示亲属关系,且能相互连系的。族人是指同姓且较疏远的人口。

三族,系指父、子、孙三代,为三族。

九族,系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

也就是在直系亲属中以自己为本位,向上推四位到高祖,向下延伸四位到玄孙为止。

古代若一人犯罪,往往会牵连到很多亲属,甚至被杀戮的祸害,如诛连“三族”,或诛连“九族”。

4.在同一血统的亲属关系,可分为宗亲、宗族:

宗亲,也可叫族亲,是同一祖宗所出的男系血统。

宗族:同一血统关系,而结合在一起的,叫做宗族,也可叫家族。但在上古时代,同姓必定同祖,也就一定同宗。后代的同姓不一定同祖,所以同姓也就不一定是同宗。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8-10-7 11: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族谱术语有哪些,用法是什么?


族谱通常会包含这些内容:
修谱人员、谱序、姓氏源流、五服图、世系表、字派排行、祖产分布、家训族规、余庆录等,不知这是否是你说的族谱术语。



谱牒

古代记录士族世系的表册,称为谱牒。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这里的谱牒专指记录帝王诸侯世系的谱表,可知谱牒出现甚早。后代的族谱、家谱等皆由谱牒发展而来。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出身,所谓“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均以此为据,有司选举必稽谱牒。

谱牒之学,隋唐最盛,五代以后渐衰。

宗法

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家族成员血统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制度,称为宗法。

我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周代,是由氏族社会氏族组织发展演变而来的族制系统,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内容是区分大宗、小宗。

宗法制度既是周代实行分封制的根据,又是巩固分封制的保证。它表面上区别嫡庶亲疏,实际上是通过亲疏的血缘关系确定财产和政治权利的分配,是维持统治阶级世袭统治的工具。因此,秦汉以后,尽管早期的宗法制度已经崩溃,但在新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下,逐渐形成了中国封建国家宗族的形态;而作为宗法制度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则在封建社会中长期被保存下来。

《礼记》中的《丧服小记》和《大传》,对周代宗法制度做了详细的描写,表明了宗法制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关系时的协调作用,可视为周代宗法社会组织的整体设计。

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制度,在同一始祖的延续序列中,具有继承权的历代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同母兄弟和庶出兄弟的系统则为小宗。

《礼记·丧服小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祢(ni,三声,父庙)者为小宗。”周代天子之位,均由嫡长子继承,从而构成世系,称为大宗;其余子封为诸侯,称为小宗。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但在本国则为大宗。国君之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代代相传,奉祀始祖,为大宗;余子封为卿大夫,为小宗。卿大夫之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奉祀始祖,为大宗;余子则为士,为小宗。士的嫡长子仍为士,余子则为平民。由于诸侯、卿大夫和士的始祖相对于天子、诸侯、卿大夫来说均为别子,即嫡长子之弟,故称“别子为祖”(即成为本枝派的“祖”)。除天子外大宗始终是最初的别子的延续,故称“继别为宗”。小宗各继承其前一代庶子,父传子,子继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别子的后裔中,嫡系的大宗只有一个,而庶子的旁系则很多,各个旁系均有继祢的小宗。世秩緜延,族姓繁衍,小宗便愈来愈多,于是采用上杀、下杀、旁杀(杀,减损,指血统愈远,亲情愈减)的原则以五世为止,即由生者上溯父、祖、曾祖、高祖共五代,五代以上则要迁庙,而大宗的始祖始终要奉祀,奉为不祧之祖。所以,《礼记》称大宗为“百世不迁之宗”,称小宗为“五世则迁之宗”。大宗的历代传人均居于族长的地位,成为宗子。宗子拥有主持祭祀始祖和已故父祖的资格和权利,即主祭特权。而小宗只能祭祀父、祖、曾祖、高祖,无权祭祀始祖。

周代这种结构严密的祭祀权利系统,是血缘亲疏远近的外在体现,是族权、政权统一而分层分配的标准和原则,是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它适应了早期宗族组织的存在需要,并在宗族内部维持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附录:

始祖

指最初始的祖先。

《仪礼·丧服》:“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郑玄注:“大祖,始封之君;始祖者,感神灵而生若稷、契也。”稷为周部族的始祖,契为商部族的始祖。

在封建宗法社会,后代必须奉祀始祖,例如周代,无论天子、诸侯、大夫、士,均有始祖庙,可见对祖先的崇拜已压倒了对天神的崇拜。而且,能否奉祀始祖,标志着后代子孙身份、地位的高低,宗法制度规定,只有宗子才有祭祀始祖的资格和权力。

秦汉以后,皇帝常以史籍有载,可以查考的祖先为始祖。后人修家谱,称出身,有上攀古代名人为始祖的陋习,这种攀附十分牵强,特别是上攀秦汉以前的名人为始祖,大都无从稽考,不可尽信。

延伸阅读:

1.家谱、宗祠、族规是近现代宗法的新形式

2.之前的宗法制度,以及这里的大宗、小宗,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古代礼法最早始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权利,执行相当严苛。而普通人家,虽然还留有这方面的痕迹,对于宗法制度的遵守已经不那么严格。世代变迁,光阴流转,当今社会,如若不是查阅相关资料,怎知古代宗法制度如此严苛,同时亦对某些传统的缺失没落,感到可悲可叹。

3.大宗、小宗的关系,在族谱、家族命簿等相关资料资料上还能看到这方面的痕迹。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