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15219|回复: 13

郝处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9 21: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郝处俊

郝处俊(607年-681年),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其父为郝相贵,许圉师的外甥,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十岁早孤,好读书,嗜《汉书》。贞观年间进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做过甑山(汉川)县令,故时人郝甑山。累迁吏部侍郎。武则天当政时,极力反对高宗让位武则天。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681年),年七十五岁。郝处俊下葬后,有一书生路过其墓,叹曰,“葬压龙角,其棺必斫。”有二子:郝北叟,司谏郎;郝南容,秘书郎。后来其孙郝象贤造反失败,武则天下令将郝象贤的尸体割裂分解,再挖掘郝处俊的坟墓。
本    名:郝处俊      出生地:安州安陆     出生时间:607年     去世时间:681年

目录
    人物简介
    史籍记载

     人物简介

     郝处俊,字不详,安州安陆人。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年七十五岁。十岁而孤,知礼能让。及长,好学,嗜汉书。贞观中,第进士。累迁吏部侍郎,因佐李绩讨高丽有功,入拜东台侍郎。上元初,(公元六七四年)迁中书令。时高宗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止。处俊自秉政,凡所规讽,得大臣体。武后忌之,以行止无瑕,不能加害。又兼太子中庶子,拜侍中,罢为太子少保。处俊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史籍记载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也。父相贵,隋末,与妻父许绍据硖州归国,以功授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处俊年十岁余,其父卒于滁州,父之故吏赙送甚厚,仅满千余匹,悉辞不受。及长,好读《汉书》,略能暗诵。贞观中,本州进士举,吏部尚书高士廉甚奇之,解褐授著作佐郎,袭爵甑山县公。兄弟笃睦,事诸舅甚谨。再转滕王友,耻为王官,遂弃官归耕。久之,召拜太子司议郎,五迁吏部侍郎。
乾封二年,改为司列少常伯。属高丽反叛,诏司空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以处俊为副。尝次贼城,未遑置阵,贼徒奄至,军中大骇。处俊独据胡床,方餐乾粮,乃潜简精锐击败之,将士多服其胆略。总章二年,拜东台侍郎,寻同东西台三品。
咸亨初,高宗幸东都,皇太子于京师监国,尽留侍臣戴至德、张文瓘等以辅太子,独以处俊从。时东州道总管高侃破高丽余众于安市城,奏称有高丽僧言中国灾异,请诛之。上谓处俊曰:“朕闻为君上者,以天下之目而视,以天下之耳而听,盖欲广闻见也。且天降灾异,所以警悟人君。其变苟实,言之者何罪?其事必虚,闻之者足以自戒。舜立谤木,良有以也。欲箝天下之口,其可得乎?此不足以加罪。”特令赦之。因谓处俊曰:“王者无外,何藉于守御。虽然,重门击柝,盖备不虞,方知禁卫在于谨肃。朕尝以秦法犹为太宽,荆轲匹夫耳,而匕首窃发,始皇骇惧,莫有拒者,岂不由积习宽慢使其然乎?”处俊对曰:“此由法急所致,非宽慢也。”上曰:“何以知之?”对曰:“秦法:辄升殿者,夷三族。人皆惧族,安有敢拒者?逮乎魏武,法尚峻。臣见《魏令》云:‘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其后严才作乱,与其徒属数十人攻左掖门,魏武登铜雀台远望,无敢救者。时王修为奉常,闻变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魏武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修乎!’此由王修察变知机,违法赴难。向各守法,遂成其祸。故王者设法敷化,不可以太急。夫政宽则人慢,政急则人无所措手足。圣王之道,宽猛相济。《诗》曰‘不懈于位,人之攸塈’,谓仁政也;又曰‘式遏寇虐,无俾作慝’,谓威刑也。《洪范》曰‘高明柔克,沉潜刚克’,谓中道也。”上曰:“善。”又有胡僧卢伽阿逸多受诏合长年药,高宗将饵之。处俊谏曰:“修短有命,未闻万乘之主,轻服蕃夷之药。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胡人有异术,征求灵草秘石,历年而成。先帝服之,竟无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时议者归罪于胡人,将申显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龟镜若是,惟陛下深察。”高宗纳之,但加卢伽为怀化大将军,不服其药。寻而官名复旧。处俊授黄门侍郎。三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转中书侍郎。四年,监修国史。
上元元年,高宗御含元殿东翔鸾阁观大酺。时京城四县及太常音乐分为东西两朋,帝令雍王贤为东朋,周王讳为西朋,务以角胜为乐。处俊谏曰::“臣闻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伏以二王春秋尚少,意趣未定,当须推多让美,相敬如一。今忽分为二朋,递相夸竞。且俳优小人,言辞无度,酣乐之后,难为禁止,恐其交争胜负,讥诮失礼。非所以导仁义,示和睦也。”高宗矍然曰:“卿之远识,非众人所及也。”遽令止之。寻代阎立本为中书令。岁余,兼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
三年,高宗以风疹欲逊位,令天后摄知国事,与宰相议之。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
仪凤二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并依旧知政事,监修国史。四年,代张文瓘为侍中。处俊性俭素,土木形骸,自参综朝政,每与上言议,必引经籍以应对,多有匡益,甚得大臣之体。侍中、平恩公许圉师,即处俊之舅,早同州里,俱宦达于时。又其乡人田氏、彭氏,以殖货见称。有彭志筠,显庆中,上表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特授奉议郎,仍布告天下。故江、淮间语曰:“贵如许、郝,富若田、彭。”处俊迁太子少保。
开耀元年薨,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高宗甚伤悼之,顾谓侍臣曰:“处俊志存忠正,兼有学识。至于雕饰服玩,虽极知无益,然常人不能抑情弃舍,皆好尚奢侈,处俊尝保其质素,终始不渝。虽非元勋佐命,固亦多时驱使。又见遗表,忧国忘家,今既云亡,深可伤惜。”即于光顺门举哀一日,不视事,终祭以少牢,赠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硕。令百官赴哭,给灵舆,并家口递还乡,官供葬事。其子秘书郎北叟上表辞所赠赐及葬递之事,高宗不许。侍中裴炎曰:“处俊临亡,臣往见之,属臣曰:‘生既无益明时,死后何宜烦费。瞑目之后,傥有恩赐赠物,及归乡递送,葬日营造,不欲劳官司供给。’”高宗深嘉叹之,从其遗意,唯加赠物而已。
处俊孙象贤,垂拱中为太子通事舍人,坐事伏诛,临刑言多不顺。则天大怒,令斩讫,仍支解其体,发其父母坟墓,焚爇尸体,处俊亦坐斫棺毁柩。自此法司每将杀人,必先以木丸塞其口,然后加刑,讫于则天之代。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21: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宰相

唐高祖 ▪ 裴寂  ▪ 刘文静  ▪ 萧瑀  ▪ 窦威  ▪ 窦抗  ▪ 陈叔达  ▪ 杨恭仁  ▪ 封德彝  ▪ 裴矩  
▪ 高士廉  ▪ 李元吉  ▪ 宇文士及  ▪ 长孙无忌  ▪ 杜如晦  ▪ 房玄龄  ▪ 李世民   



唐太宗 ▪ 裴寂  ▪ 萧瑀  ▪ 陈叔达  ▪ 李靖  ▪ 封德彝  ▪ 宇文士及  ▪ 长孙无忌  ▪ 杜如晦  ▪ 房玄龄  
▪ 高士廉  ▪ 温彦博  ▪ 岑文本  ▪ 魏徵  ▪ 侯君集  ▪ 杨师道  ▪ 戴胄  ▪ 刘洎  ▪ 张亮  
▪ 马周  ▪ 褚遂良  ▪ 崔仁师  ▪ 杨弘礼  ▪ 王珪  ▪ 杜淹  ▪ 杨恭仁  ▪ 许敬宗  ▪ 高季辅  
▪ 张行成  ▪ 李勣         



唐高宗 ▪ 长孙无忌  ▪ 褚遂良  ▪ 于志宁  ▪ 张行成  ▪ 高季辅  ▪ 李勣  ▪ 柳奭  ▪ 宇文节  ▪ 韩瑗  
▪ 来济  ▪ 崔敦礼  ▪ 李义府  ▪ 许敬宗  ▪ 杜正伦  ▪ 辛茂将  ▪ 任雅相  ▪ 卢承庆  ▪ 许圉师  
▪ 上官仪  ▪ 刘祥道  ▪ 窦德玄  ▪ 乐彦玮  ▪ 孙处约  ▪ 姜恪  ▪ 陆敦信  ▪ 戴至德  ▪ 刘仁轨  
▪ 杨武  ▪ 李安期  ▪ 张文瓘  ▪ 赵仁本  ▪ 阎立本  ▪ 李敬玄  ▪ 郝处俊  ▪ 来恒  ▪ 薛元超  
▪ 李义琰  ▪ 高智周  ▪ 张大安  ▪ 裴炎  ▪ 崔知温  ▪ 岑长倩  ▪ 郭正一  ▪ 魏元同  ▪ 王德真  
▪ 郭待举  ▪ 刘景先         



武则天 ▪ 刘仁轨  ▪ 薛元超  ▪ 郭正一  ▪ 姚崇  ▪ 裴炎  ▪ 袁恕己  ▪ 敬晖  ▪ 岑长倩  ▪ 郭待举  
▪ 魏元同  ▪ 刘景先  ▪ 韦弘敏  ▪ 桓彦范  ▪ 王德真  ▪ 武承嗣  ▪ 崔詧  ▪ 李景谌  ▪ 韦方质  
▪ 裴居道  ▪ 韦思谦  ▪ 苏良嗣  ▪ 张光辅  ▪ 韦待价  ▪ 范履冰  ▪ 傅游艺  ▪ 宗秦客  ▪ 欧阳通  
▪ 狄仁杰  ▪ 任知古  ▪ 崔神基  ▪ 崔元综  ▪ 李昭德  ▪ 娄师德  ▪ 陆元方  ▪ 豆卢钦望  ▪ 王孝杰  
▪ 杨再思  ▪ 周允元  ▪ 王方庆  ▪ 宗楚客  ▪ 武三思  ▪ 吉顼  ▪ 张锡  ▪ 韦安石  ▪ 朱敬则  
▪ 唐休璟  ▪ 张柬之  ▪ 韦承庆  ▪ 骞味道  ▪ 沈君谅  ▪ 王本立  ▪ 邢文伟  ▪ 武攸宁  ▪ 史务滋  
▪ 格辅元  ▪ 乐思诲  ▪ 裴行本  ▪ 杨执柔  ▪ 李游道  ▪ 袁智弘  ▪ 姚璹  ▪ 李元素  ▪ 王璇  
▪ 韦巨源  ▪ 苏味道  ▪ 韦什方  ▪ 杜景俭  ▪ 孙元亨  ▪ 李道广  ▪ 王及善  ▪ 魏元忠  ▪ 李峤  
▪ 李怀远  ▪ 顾琮  ▪ 李迥秀  ▪ 韦嗣立  ▪ 崔玄暐  ▪ 房融  ▪ 刘袆之   



唐中宗 ▪ 袁恕己  ▪ 武三思  ▪ 李怀远  ▪ 刘景先  ▪ 岑长倩  ▪ 郭待举  ▪ 韦弘敏  ▪ 崔玄暐  ▪ 杨再思  
▪ 张柬之  ▪ 房融  ▪ 韦承庆  ▪ 桓彦范  ▪ 敬晖  ▪ 祝钦明  ▪ 魏元忠  ▪ 豆卢钦望  ▪ 韦巨源  
▪ 李峤  ▪ 于惟谦  ▪ 苏瑰  ▪ 宗楚客  ▪ 纪处讷  ▪ 张仁愿  ▪ 韦嗣立  ▪ 崔湜  ▪ 赵彦昭  
▪ 韦温  ▪ 郑愔  ▪ 裴谈  ▪ 岑羲  ▪ 张嘉福  ▪ 李旦  ▪ 姚崇  ▪ 韦安石  ▪ 唐休璟  
▪ 萧至忠  ▪ 张锡         



唐睿宗 ▪ 李隆基  ▪ 李峤  ▪ 萧至忠  ▪ 张仁愿  ▪ 韦嗣立  ▪ 赵彦昭  ▪ 韦安石  ▪ 苏瑰  ▪ 唐休璟  
▪ 裴谈  ▪ 张锡  ▪ 岑羲  ▪ 崔湜  ▪ 刘幽求  ▪ 钟绍京  ▪ 李日知  ▪ 薛稷  ▪ 姚崇  
▪ 崔日用  ▪ 宋璟  ▪ 郭元振  ▪ 张说  ▪ 窦怀贞  ▪ 魏知古  ▪ 陆象先   



唐玄宗 ▪ 刘幽求  ▪ 韦安石  ▪ 魏知古  ▪ 崔湜  ▪ 陆象先  ▪ 窦怀贞  ▪ 岑羲  ▪ 萧至忠  ▪ 郭元振  
▪ 张说  ▪ 姚崇  ▪ 卢怀慎  ▪ 源乾曜  ▪ 宋璟  ▪ 苏颋  ▪ 张嘉贞  ▪ 王晙  ▪ 李元纮  
▪ 杜暹  ▪ 萧嵩  ▪ 宇文融  ▪ 裴光庭  ▪ 韩休  ▪ 裴耀卿  ▪ 张九龄  ▪ 李林甫  ▪ 牛仙客  
▪ 李适之  ▪ 陈希烈  ▪ 杨国忠  ▪ 韦见素  ▪ 崔圆  ▪ 崔涣  ▪ 房琯   



唐肃宗 ▪ 韦见素  ▪ 崔圆  ▪ 裴冕  ▪ 崔涣  ▪ 李麟  ▪ 苗晋卿  ▪ 张镐  ▪ 王玙  ▪ 吕諲  
▪ 李岘  ▪ 第五琦  ▪ 李揆  ▪ 萧华  ▪ 裴遵庆  ▪ 元载  ▪ 房琯   



唐代宗 ▪ 李适  ▪ 苗晋卿  ▪ 裴遵庆  ▪ 元载  ▪ 李辅国  ▪ 刘晏  ▪ 李岘  ▪ 王缙  ▪ 杜鸿渐  
▪ 裴冕  ▪ 杨绾  ▪ 常衮        



唐德宗 ▪ 崔佑甫  ▪ 常衮  ▪ 李勉  ▪ 杨炎  ▪ 卢杞  ▪ 马燧  ▪ 关播  ▪ 萧复  ▪ 乔琳  
▪ 刘从一  ▪ 姜公辅  ▪ 李晟  ▪ 张延赏  ▪ 韩滉  ▪ 崔造  ▪ 柳浑  ▪ 李泌  ▪ 董晋  
▪ 赵憬  ▪ 陆贽  ▪ 贾耽  ▪ 卢迈  ▪ 崔损  ▪ 赵宗儒  ▪ 郑余庆  ▪ 齐抗  ▪ 高郢  
▪ 郑珣瑜  ▪ 张镒  ▪ 齐映  ▪ 浑瑊  ▪ 窦参  ▪ 卢翰  ▪ 杜佑  ▪ 刘滋   



唐顺宗 ▪ 贾耽  ▪ 杜佑  ▪ 郑珣瑜  ▪ 高郢  ▪ 韦执谊  ▪ 杜黄裳  ▪ 袁滋   



唐宪宗 ▪ 贾耽  ▪ 韦执谊  ▪ 杜佑  ▪ 杜黄裳  ▪ 袁滋  ▪ 郑余庆  ▪ 于頔  ▪ 郑絪  ▪ 武元衡  
▪ 李吉甫  ▪ 韩宏  ▪ 裴洎  ▪ 李藩  ▪ 权德舆  ▪ 李绛  ▪ 张宏靖  ▪ 韦贯之  ▪ 王涯  
▪ 崔群  ▪ 李墉  ▪ 李夷简  ▪ 皇甫镈  ▪ 程异  ▪ 令狐楚  ▪ 萧俯  ▪ 段文昌  ▪ 崔植  
▪ 李逢吉  ▪ 裴度         



唐穆宗 ▪ 韩宏  ▪ 裴度  ▪ 李夷简  ▪ 令狐楚  ▪ 张弘靖  ▪ 萧俯  ▪ 段文昌  ▪ 崔植  ▪ 元稹  
▪ 杜元颖  ▪ 王播  ▪ 李逢吉  ▪ 牛僧孺  ▪ 皇甫镈      



唐敬宗 ▪ 李程  ▪ 窦易直  ▪ 杜元颖  ▪ 王播  ▪ 李逢吉  ▪ 牛僧孺  ▪ 裴度   



唐文宗 ▪ 裴度  ▪ 韦处厚  ▪ 杨嗣复  ▪ 李珏  ▪ 李宗闵  ▪ 段文昌  ▪ 宋申锡  ▪ 李德裕  ▪ 李固言  
▪ 郑覃  ▪ 王涯  ▪ 李训  ▪ 贾餗  ▪ 舒元舆  ▪ 李石  ▪ 陈夷行  ▪ 崔珙  ▪ 崔郸  
▪ 路随  ▪ 李逢吉  ▪ 杜元颖  ▪ 王播  ▪ 牛僧孺  ▪ 窦易直     



唐武宗 ▪ 李固言  ▪ 李石  ▪ 杨嗣复  ▪ 崔郸  ▪ 牛僧孺  ▪ 崔珙  ▪ 李德裕  ▪ 陈夷行  ▪ 李绅  
▪ 李让夷  ▪ 崔铉  ▪ 杜悰  ▪ 李回  ▪ 郑肃  ▪ 李珏     



唐宣宗 ▪ 李让夷  ▪ 李绅  ▪ 郑肃  ▪ 李回  ▪ 白敏中  ▪ 韦琮  ▪ 崔元式  ▪ 李德裕  ▪ 卢商  
▪ 马植  ▪ 周墀  ▪ 崔龟从  ▪ 任铭  ▪ 魏扶  ▪ 裴休  ▪ 魏谟  ▪ 崔慎由  ▪ 郑朗  
▪ 萧邺  ▪ 刘瑑  ▪ 夏侯孜  ▪ 蒋伸  ▪ 令狐绹      



唐懿宗 ▪ 令狐绹  ▪ 白敏中  ▪ 萧邺  ▪ 夏侯孜  ▪ 蒋伸  ▪ 杜审权  ▪ 杜悰  ▪ 毕諴  ▪ 杨收  
▪ 曹确  ▪ 高璩  ▪ 萧置  ▪ 徐商  ▪ 路岩  ▪ 于琮  ▪ 韦保衡  ▪ 王铎  ▪ 刘邺  
▪ 赵隐  ▪ 萧仿  ▪ 崔彦昭        



唐僖宗 ▪ 郑畋  ▪ 卢携  ▪ 王铎  ▪ 李蔚  ▪ 郑从谠  ▪ 崔沆  ▪ 豆卢瑑  ▪ 王徽  ▪ 裴澈  
▪ 萧遘  ▪ 韦昭度  ▪ 郑昌图  ▪ 杜让能  ▪ 孔纬  ▪ 张浚  ▪ 韦保衡  ▪ 赵隐  ▪ 刘邺  
▪ 裴坦  ▪ 刘瞻  ▪ 刘崇望  ▪ 萧仿  ▪ 崔彦昭      



唐昭宗 ▪ 韦昭度  ▪ 孔纬  ▪ 杜让能  ▪ 张濬  ▪ 刘崇望  ▪ 崔昭纬  ▪ 徐彦若  ▪ 郑延昌  ▪ 王抟  
▪ 崔胤  ▪ 李磎  ▪ 陆扆  ▪ 孙偓  ▪ 郑綮  ▪ 朱朴  ▪ 崔远  ▪ 裴贽  ▪ 裴枢  
▪ 王溥  ▪ 独孤损  ▪ 柳璨  ▪ 陆希声  ▪ 苏检  ▪ 卢光启  ▪ 韦贻范   



唐哀帝 ▪ 裴枢  ▪ 独孤损  ▪ 崔远  ▪ 柳璨  ▪ 张文蔚  ▪ 杨涉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21: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郝 -汉语汉字

    郝字古体为“赤邑”(见《康熙字典》),即左边为赤,赤义有红色、空、光之分;右边为邑,邑为国都、国家、聚集地(县城、城池、乡堡、村落)、封地;“赤邑”可解释为“赤地千里的国都”或“赤色的国家”或“赤地三年的城堡”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笔画数
9

​读音
Hǎo

五笔编码
FOBH

郑码
BNOYU:90DD
GBK
BAC2

部首


笔顺编号
121323452

笔画
横 竖 横 撇 竖钩 撇 点 点 横折弯钩 竖

      目录
1 读音
2 笔画编码
3 释义
4 字源

1 读音  
Hǎo

2 笔画编码
郑码:BNOYU:90DD



GBK:BAC2

笔画数:9

部首:阝

笔顺编号:121323452

五笔编码:FOBH

笔画:横 竖 横 撇 竖钩 撇 点 点 横折弯钩 竖

3 释义 编辑本段


        名词

1、古乡名 [Hao village]

郝,右扶风鄠乡盩室县。从邑,赤声。——《说文》。朱曰:“在今陕西西安府。”

在今陕西省周至县

2、姓(部分地区作为姓氏念 he,比如山东菏泽地区。)

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郝 hǎo ㄏㄠˇ

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户县和周至县。

赫连,姓氏!
3、法文人名的音译。

4、组词

郝郝 hǎo hǎo

耕土翻地的声音。《尔雅·释训》:“郝郝,耕也。”

郝蝉 hǎo chán

丹参的别名。即郤蝉草。

娄郝 lóu hǎo

指 唐大臣 娄师德、郝处俊。

4 字源

郝字古体为“赤邑”(见《康熙字典》),即左边为赤,赤义有红色、空、光之分;右边为邑,邑为国都、国家、聚集地(县城、城池、乡堡、村落)、封地;“赤邑”可解释为“赤地千里的国都”或“赤色的国家”或“赤地三年的城堡”等。以“赤色标志的城堡”解释为最有力,相传古代华夏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皆以颜色为帜,其中炎帝部落为赤色,即红色;黄帝部落为黄色。炎、黄部落皆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并成为当时华夏各部落中最强大的两个部落。在各个部落的不断混战与兼并过程中,炎帝部落的一部分向南越过秦岭,进入南方;另外大部分越过黄河进入现在山西境内,今太原一带,仍以赤色为帜,搭屋建城,经过多年繁衍生息,至大禹以后到夏开始有文字记录时,这一地区便被记载为“赤邑”,也就是后来的太原郝乡(大概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另外还有一部分炎帝部落留在陕西,后来也以其居住地“赤邑”为姓。所以郝氏有山西郝氏和陕西郝氏的说法。在殷商子期被帝乙封于“赤邑”之前“赤邑”就已存在,“郝(赤邑)”字应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作为专用字一直到今天。据《广韵》载“郝”读音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读黑各切,从音壑(he),所以郝本读作hē,晋、豫、陕、鲁、四川及南方至今仍读作he(音调不详),在中原、北京、天津周围则读成hǎo,河北南部读作háo,山东部分地区有读作húo,山西运城地区读作he(四声),全国解放后普通话改革,统一读作hǎo。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22: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郝处俊传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父亲名郝相贵,隋末乱起时,与亲家翁许绍占据陕州。唐兴,即归顺,被任为滁州刺史,封爵甑山县公。郝处俊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父亲的原属吏送奠仪缣一千段,处俊辞谢不受。他长大后,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甚为恭敬。后来任滕王友,但他耻于当王府的属下,弃官而去。后来,招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高丽背叛时,皇帝诏令李责力任氵贝江道大总管,郝处俊任副总管。军队到了贼人境内,还未列阵,贼人突然袭来,全军都张惶失措。那时,郝处俊正靠在胡床上,他又是个胖子,安然坐着吃他的干粮,同时秘密派精锐轻兵迎击。贼人退,大家都认为他了不起。

  郝处俊入朝被任为东台侍郎。那时僧人卢伽逸多会炼丹,说是可以延年益寿。高宗打算服用,郝处俊谏阻道:“人寿长短,是天所定,异域的药剂,不能贸然服用。以前先帝诏令僧人那罗迩娑寐根据其配方炼置秘剂,取灵花怪石,炼了一年才炼好。先帝服用了,不久即告病危,医生都不知怎么办才好。群众要求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让夷狄取笑,所以没有执行。前车之鉴不远,请陛下深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只任卢伽逸多为怀化大将军,升郝处俊为东西台三品。

  咸亨初年,皇帝前往东都洛阳,由皇太子监国,各宰相均留在京都,只有郝处俊随皇帝前往。皇帝曾说“:帝王的权威无所不在,为什么还要有守御的?再加上道道重门,守更击柝,难道是准备有不测之事发生吗?我曾经怀疑秦国的法规太宽,荆轲只不过是个匹夫,能突然拿出匕首来,群臣都带有武器,却没有一个来抵御荆轲的,岂不是平日法制太松慢造成的吗?”郝处俊回答说“:这是法规过于严峻造成的。秦国的法规:不待召令而登殿的,要杀尽三族。人人都害怕灭族,哪个还敢未得命令上殿与荆轲搏斗呢?

  魏国曹操曾制定法令‘:京城中若发生变故,九卿要各自严守其公府。’后来严才作乱,与他的党徒几十个人攻入左掖门。

  曹操登上铜爵台眺望,没有一个臣下敢来救的。那时王修任奉常职,听说发生了变乱,招集车马还未到,就先率领属官徒步到宫门。曹操远望有人来了,说:‘那来的人,一定是王修。’这是因为王修能观察偶发事件,因形势突变而临时机动,所以他能违反法令而来救难。倘若他拘泥于常法,那大祸也就酿成了。所以,为帝王的制定法令不可太严峻,也不可太宽缓。《诗》中说‘:人君勤奋地治理四方,臣下就能赖之而安。上劳则下逸。’这是‘仁’之所在;《诗》中还说:‘要制止窃权为非作歹的人,不要让他们存有作乱之心。’这是‘刑’之所用。《书》中说‘:秉性高亢明爽之人,当以柔来调和自己的本性;秉性沉稳凝滞的人,就要注意刚的培养。’这就是中庸之道。”皇帝听后说“:说得好。”

  后来,郝处俊转任中书侍郎,监修国史。当初,显庆年间,令狐德芬、刘胤之修撰国史,后来,许敬宗继续。皇帝极不满许敬宗所记失实,命宰相纠正。还说:“我以前随从先皇上到未央宫去,前导及仪仗队过去后,发现有横刀伏在草丛中的人,先皇上勒住马后退几步,对我说:‘这事情如果公开了,会要死几十个人,你去叫那人出去。’史臣只记叙了这件事实。”郝处俊说:“先帝胸怀仁广,普施恩泽,这样的事不止一二件。臣之弟处杰被择任供奉,那时有个三卫中人不小心碰了先帝的御衣,他吓得要死。先帝说:‘旁边没有御史,我不怪罪你。’”皇帝说:“这件事史臣应该记载。”郝处俊上表请让左史李仁实删改不符史实的言辞,恰遇李仁实死了,删史之事也就作罢。

  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那些戏子们,说话没有分寸,为争胜负可以互相讥诮,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

  皇帝于是即刻制止两王参加比赛的事,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升他为中书令,兼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

  皇帝体弱多病,想退位给武后执政,郝处俊劝谏说:“天子治理阳道,皇后掌管阴德。皇帝与皇后就好像太阳和月亮。阳和阴,各统宇宙的一部分,不能相互排斥。倘若违背了自然规律,上,会遭到天帝的谴责;下,将会降灾给人民,过去魏文帝曾制定法令:‘皇帝驾崩,不允许皇后临朝管国政。’如今陛下为什么身还健在就要传位给天后呢?天下,是高祖、太宗创立的天下,不是陛下的天下。

  陛下应该谨守李家宗庙,传给子孙,不应该将国家送给他人,使自己宗室沦丧。”

  中书侍郎李义琰说:“处俊的话有道理,希望陛下不怀疑他有异心。”传位事就此作罢。又要郝处俊兼任太子左庶子,任他为侍中,免除太子少保之职。

  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

  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奠仪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其子郝北叟再三辞谢,皇帝不从。

  裴炎代郝处俊向皇帝说:“处俊病危时,委托臣代为禀告‘:活着时未能有益于国家,死时切不要麻烦浪费。凡有诏赐,希望一概辞谢。’”皇帝听了后凄然动容,为酬答他的愿望,只送了奠仪。

  郝处俊天性诚朴不多话,其貌不扬,然而有事时敢于直言。自从当政以来,在皇帝面前谆谆议论,定要引经据典,凡有所规劝献策,都不越大臣之礼。武后虽然忌恨他,但因他的品德行为绝无污点或错误,所以无法加害于他。郝处俊与舅舅许圉师同乡里,都是官宦名人,乡里人田氏、彭氏因钱多而闻名,所以江、淮间有俗语“:贵如郝、许,富如田、彭。”

  处俊的孙子郝象贤,垂拱年间任太子通事舍人。武后一向恨郝处俊,就迁怒于郝象贤,借故要杀他。临刑时,痛骂武后。武后生气,下令将他碎尸万段,斫开他祖父、父亲的棺木,夷平他们的坟墓。从这以后直到后世,在将要处决犯人之前,定要先用个木球塞住犯人的嘴,怕他们受刑前将有不利当局的语言。


白话二十史新唐书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22: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旧唐书·郝处俊传》刊误一则段塔丽

【摘要】:《旧唐书·郝处俊传》刊误一则《旧唐书》卷84《郝处俊传》:“贞观中,本州进士举,吏部侍郎高士廉甚奇之,解褐授著作佐郎,袭爵曾瓦山县公。……久之,召拜太子司议郎,五迁吏部侍郎。乾封二年,改为司列少常伯。”按:郝处俊任司列少常伯一事,《新唐书》卷115本...
【关键词】: 《旧唐书》 《新唐书》 刊误 《资治通鉴》 大总管 侍郎 《高宗纪》 吏部 《唐会要》 如前所说
【分类号】:K242
【正文】: 《旧唐书·郝处俊传》刊误一则《旧唐书》卷84《郝处俊传》:“贞观中,本州进士举,吏部侍郎高士廉甚奇之,解褐授著作佐郎,袭爵曾瓦山县公。……久之,召拜太子司议郎,五迁吏部侍郎。乾封二年,改为司列少常伯。”按:郝处俊任司列少常伯一事,《新唐书》卷115本传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22: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郝处俊

  [公元六零七年至六八一年]字不详,安州安陆人。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年七十五岁。十岁而孤,知礼能让。及长,好学,嗜汉书。贞观中,第进士。累迁吏部侍郎,因佐李绩讨高丽有功,入拜东台侍郎。上元初,(公元六七四年)迁中书令。时高宗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止。处俊自秉政,凡所规讽,得大臣体。武后忌之,以行止无瑕,不能加害。又兼太子中庶子,拜侍中,罢为太子少保。处俊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郝处俊是一个很正直的、坚决捍卫李氏唐朝的大臣,他10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懂事很早。隋末天下大乱时,郝处俊的父亲郝相贵与其老丈人许绍占据峡州,后归附李渊,被拜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
         李世民当皇帝时,郝处俊考中了进士,袭封父亲的爵位。郝处俊和李治的关系很铁,后来李治接了李世民的班,郝处俊官运亨通,最后当上了相当于国务院总理的宰相一职。
       《新唐书·郝处俊传》(卷一百一十五)记载,郝处俊对皇帝很忠心,有个叫卢伽逸多的和尚自称会炼制长生不老药,李治打算待他炼成后服用,郝处俊听说后立即阻拦,李治竟然真的放弃服用。
         开耀元年(681年),郝处俊病死,享年75岁,也算是高寿。李治对郝处俊的死,深表哀叹,赠其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并亲自到光顺门举行哀悼,“官庀(pǐ)葬事”,即葬事都是官方出面出钱操办的。

        死后多年,郝处俊却遭受了“斫棺冢”之罪。
         起因应该是李治那次要禅位于皇后的事情。当时,李治把自己的意思对郝处俊说了,郝处俊立即谏阻,理由是天子治理阳道,皇后管理阴德,如此则皇帝与皇后就像日与月、阳与阴,各有主,互不侵夺。如果失去秩序,上会有责于天,下会降灾于人。
        郝处俊进一步说,现在的天下是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的天下,不是你李治的天下,你只应谨慎地守卫宗庙,传给李氏子孙,如果拿国家送人(武则天),等于是自家丧亡。
         武则天听到后,对郝处俊恨得咬牙切齿,心想有朝一日非砍了他不可。
         终 于,武则天将当年的恨记到了郝处俊孙子郝象贤的头上。武则天已当了皇帝的垂拱年间,时任太子通事舍人的郝象贤,被武则天随便找个理由处决了。临刑时,郝象贤破口大骂武则天而死。武则天听到汇报后十分恼怒,命令肢解郝象贤的尸体。这还不解恨,索性把郝象贤的祖坟挖开,拖出郝处俊尸骨行“尸刑”。
        另外因为郝象贤临刑前破口骂人,武则天还改革了唐朝的行刑制度。自郝象贤之后,一直到武则天退位,凡执行死刑时,都用木塞把犯人的嘴塞紧,不让再开口。

       郝处俊出身高官贵族家庭,外祖父许绍、舅父许圉师都是一时高官名臣,父亲被封为甑山县公。但郝处俊本人还是依靠个人的才学而入仕的,贞观年间举进士出身。虽然他曾经作为李勣的副将参加了讨伐高丽的战争,但基本上还是一个文士。总章二年(669年)以黄门侍郎同三品入相之后,同样深得高宗的信任,他曾经反对在宴会上让两个皇子对垒竞歌,尤其以反对高宗逊位给皇后而知名。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22: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初名仕—安陆郝处俊

      郝处俊,隋末唐初人,生于安陆,父亲郝相贵,系安陆当时另一名人——许绍的女婿,李白的岳祖父许圉师是他的舅舅。史书记载,他喜读《汉书》,熟能暗诵。

     郝处俊,隋末唐初人,生于安陆,父亲郝相贵,系安陆当时另一名人——许绍的女婿,李白的岳祖父许圉师是他的舅舅。史书记载,他喜读《汉书》,熟能暗诵。十几岁时,父亲病故,父亲的老部下送了很多礼物,郝处俊只留下一些布匹,其余的坚辞不受。唐太宗贞观年间,他考上进士,吏部尚书高士廉很赏识他,授他著作佐郎和袭封甑山(今汉川)县公的职务,以后又被授予太子司仪郎、吏部尚书,史书记载他:

一、胆识过人。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郝处俊官封太子司仪郎,当时,正值高丽反叛,郝处俊协助李勣(徐茂公)平叛,抵达叛军城下时,唐军尚末及列阵,而叛军突然杀到,一时间,军队内一片恐慌,而郝处俊坐在椅上,一边吃着干粮,一边沉着应对,派出一支精锐之师潜入敌后,一举将敌军击溃,并与李勣在平壤会师,士兵“多服其胆略”,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因功官封东台侍郎,享受三品待遇。

二、直言敢谏。拜东台侍郎后,670年,高宗视察洛阳,其他侍臣都留在洛阳辅佐太子,高宗只带了郝处俊作为随从,谈到治国之道时,高宗认为秦朝法律过于宽松而导致秦朝灭亡,而郝处俊却说:“圣王之道,宽猛相济”,主张宽严结合,才是治国之道,高宗最后接受了他的建议。以后,又有西方僧人接受皇帝诏命熬制长生不老药,唐高宗准备服用之时,郝处俊以唐太宗服长生不老药无效,准备杀掉外僧而又怕异族人嘲笑的事例来告诫高宗,高宗最后放弃了吃长生不老药的举措。

674年,唐高宗在含元殿举办宴会,要两位王子在音乐会上分为东西两朋竞赛取乐,郝处俊极力予以劝阻,他认为:两位王子正值少年,应当“推多让美”,不能“递相夸竞”,否则容易让小人钻空子,形成朋党难为禁止,容易“讥诮失礼”,高宗为之一震,称赞他远见卓识,“非众人所及也”,以后,又封他为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

过了几年之后,高宗因风疹准备让则天后治理国家,处俊又引经据典加以反对,在当时皇后权力日重的情况下加以反对,可见其独到的胆略和不畏天威的风骨。最后,高宗接受了他的劝谏,取消了将权力交由皇后的念头。

三、为官清廉。史书载他性俭素,穿着打扮简单,“甚得大臣之体”。公元681年,七十五岁的郝处俊走完了人生之旅。死前,他对侍中裴炎交待:死后上面所赠财物及乡间人送的礼品,一律退还,自己承担安葬及一切费用,“不欲劳官司供给”,高宗夸赞他“志存忠正,兼有学识,常人皆好尚奢侈,处俊尝保其质素,始终不渝”,“忧国忘家”,深可伤惜。

唐朝初年,郝处俊和他的舅舅许圉师及商人田氏、彭氏是江淮间知名人士,当时民间流传:“贵如许、郝,富若田彭”,可见他在全国的影响是很大的。

“往事越千年”,郝处俊作为唐初名臣,身为封建士大夫,他的忧国忘家,清正廉洁,直言敢谏的精神流传青史,直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22: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天祖 于 2014-9-19 22:20 编辑


  郝处俊(607-681)唐安州安陆人。高宗朝宰相。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年七十五岁。十岁而孤,知礼能让。及长,好学,嗜汉书。贞观中,第进士。累迁吏部侍郎,因佐李绩讨高丽有功,入拜东台侍郎。深得高宗信任,国事多委于处俊,上元初(674)迁中书令。时高宗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止。处俊自秉政,凡所规讽,得大臣体。武后忌之,以行止无瑕,不能加害。又兼太子中庶子,拜侍中,罢为太子少保。处俊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父亲名郝相贵,隋末乱起时,与亲家翁许绍占据陕州。唐兴,即归顺,被任为滁州刺史,封爵甑山县公。郝处俊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父亲的原属吏送奠仪缣一千段,处俊辞谢不受。他长大后,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甚为恭敬。后来任滕王友,但他耻于当王府的属下,弃官而去。后来,招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高丽背叛时,皇帝诏令李责力任氵贝江道大总管,郝处俊任副总管。军队到了贼人境内,还未列阵,贼人突然袭来,全军都张惶失措。那时,郝处俊正靠在胡床上,他又是个胖子,安然坐着吃他的干粮,同时秘密派精锐轻兵迎击。贼人退,大家都认为他了不起。

  郝处俊入朝被任为东台侍郎。那时僧人卢伽逸多会炼丹,说是可以延年益寿。高宗打算服用,郝处俊谏阻道:“人寿长短,是天所定,异域的药剂,不能贸然服用。以前先帝诏令僧人那罗迩娑寐根据其配方炼置秘剂,取灵花怪石,炼了一年才炼好。先帝服用了,不久即告病危,医生都不知怎么办才好。群众要求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让夷狄取笑,所以没有执行。前车之鉴不远,请陛下深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只任卢伽逸多为怀化大将军,升郝处俊为东西台三品。

  咸亨初年,皇帝前往东都洛阳,由皇太子监国,各宰相均留在京都,只有郝处俊随皇帝前往。皇帝曾说“:帝王的权威无所不在,为什么还要有守御的?再加上道道重门,守更击柝,难道是准备有不测之事发生吗?我曾经怀疑秦国的法规太宽,荆轲只不过是个匹夫,能突然拿出匕首来,群臣都带有武器,却没有一个来抵御荆轲的,岂不是平日法制太松慢造成的吗?”郝处俊回答说“:这是法规过于严峻造成的。秦国的法规:不待召令而登殿的,要杀尽三族。人人都害怕灭族,哪个还敢未得命令上殿与荆轲搏斗呢?

  魏国曹操曾制定法令‘:京城中若发生变故,九卿要各自严守其公府。’后来严才作乱,与他的党徒几十个人攻入左掖门。

  曹操登上铜爵台眺望,没有一个臣下敢来救的。那时王修任奉常职,听说发生了变乱,招集车马还未到,就先率领属官徒步到宫门。曹操远望有人来了,说:‘那来的人,一定是王修。’这是因为王修能观察偶发事件,因形势突变而临时机动,所以他能违反法令而来救难。倘若他拘泥于常法,那大祸也就酿成了。所以,为帝王的制定法令不可太严峻,也不可太宽缓。《诗》中说‘:人君勤奋地治理四方,臣下就能赖之而安。上劳则下逸。’这是‘仁’之所在;《诗》中还说:‘要制止窃权为非作歹的人,不要让他们存有作乱之心。’这是‘刑’之所用。《书》中说‘:秉性高亢明爽之人,当以柔来调和自己的本性;秉性沉稳凝滞的人,就要注意刚的培养。’这就是中庸之道。”皇帝听后说“:说得好。”

  后来,郝处俊转任中书侍郎,监修国史。当初,显庆年间,令狐德芬、刘胤之修撰国史,后来,许敬宗继续。皇帝极不满许敬宗所记失实,命宰相纠正。还说:“我以前随从先皇上到未央宫去,前导及仪仗队过去后,发现有横刀伏在草丛中的人,先皇上勒住马后退几步,对我说:‘这事情如果公开了,会要死几十个人,你去叫那人出去。’史臣只记叙了这件事实。”郝处俊说:“先帝胸怀仁广,普施恩泽,这样的事不止一二件。臣之弟处杰被择任供奉,那时有个三卫中人不小心碰了先帝的御衣,他吓得要死。先帝说:‘旁边没有御史,我不怪罪你。’”皇帝说:“这件事史臣应该记载。”郝处俊上表请让左史李仁实删改不符史实的言辞,恰遇李仁实死了,删史之事也就作罢。

  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那些戏子们,说话没有分寸,为争胜负可以互相讥诮,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

  皇帝于是即刻制止两王参加比赛的事,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升他为中书令,兼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

  皇帝体弱多病,想退位给武后执政,郝处俊劝谏说:“天子治理阳道,皇后掌管阴德。皇帝与皇后就好像太阳和月亮。阳和阴,各统宇宙的一部分,不能相互排斥。倘若违背了自然规律,上,会遭到天帝的谴责;下,将会降灾给人民,过去魏文帝曾制定法令:‘皇帝驾崩,不允许皇后临朝管国政。’如今陛下为什么身还健在就要传位给天后呢?天下,是高祖、太宗创立的天下,不是陛下的天下。

  陛下应该谨守李家宗庙,传给子孙,不应该将国家送给他人,使自己宗室沦丧。”

  中书侍郎李义琰说:“处俊的话有道理,希望陛下不怀疑他有异心。”传位事就此作罢。又要郝处俊兼任太子左庶子,任他为侍中,免除太子少保之职。

  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

  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奠仪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其子郝北叟再三辞谢,皇帝不从。

  裴炎代郝处俊向皇帝说:“处俊病危时,委托臣代为禀告‘:活着时未能有益于国家,死时切不要麻烦浪费。凡有诏赐,希望一概辞谢。’”皇帝听了后凄然动容,为酬答他的愿望,只送了奠仪。

  郝处俊天性诚朴不多话,其貌不扬,然而有事时敢于直言。自从当政以来,在皇帝面前谆谆议论,定要引经据典,凡有所规劝献策,都不越大臣之礼。武后虽然忌恨他,但因他的品德行为绝无污点或错误,所以无法加害于他。郝处俊与舅舅许圉师同乡里,都是官宦名人,乡里人田氏、彭氏因钱多而闻名,所以江、淮间有俗语“:贵如郝、许,富如田、彭。”

  处俊的孙子郝象贤,垂拱年间任太子通事舍人。武后一向恨郝处俊,就迁怒于郝象贤,借故要杀他。临刑时,痛骂武后。武后生气,下令将他碎尸万段,斫开他祖父、父亲的棺木,夷平他们的坟墓。从这以后直到后世,在将要处决犯人之前,定要先用个木球塞住犯人的嘴,怕他们受刑前将有不利当局的语言。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22: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郝处俊要从辽东回来了。

    虽说洛阳曾经有衣冠好仪观恶不姓许就姓郝的民谣但是家的其他子弟不谈郝处俊本人还是相当有能耐的官员。就比如他这次去辽东作为李绩的副官勤勤恳恳这种老话就不说了最为时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另一件大事。

    他当初率军攻高丽某城的时候军队尚未列阵完毕兵力远胜于唐军的高句丽军就忽然杀至。结果处俊正坐在胡床上吃干粮闻听这消息眼皮都不眨一下镇定自若继续大吃大嚼镇定了军心之外又安排了精兵强将截断了高句丽军的后路结果大败敌军。

    有着这么一个大大的功劳郝处俊还没回到长安就有人登门恭贺他的高升。现如今政事堂刚刚罢了一个宰相李安期刘仁轨还病着老上官和李敬玄独掌政事这郝处俊一回来形势怎么也得变动一下吧?

    尤其是曾经吃过亏的那些监察御史更是指望铁面郝回来替他们做主——这弹劾的人没事反而御史倒霉的自大唐开国以来还很少有过。

    然而官员的动作再快也及不上早早得到消息的李贤。这一天他一大早就向老爹老妈请了命又和太子李弘打了个招呼带着人亲自上了家把还在睡梦中的郝象贤拎出了被窝。一群人风风火火出了春明门等在了郝处俊回京地必经之路上。

    象贤当初有眼不识泰山和李贤闹过一回。后来两相熟悉了再加上他作为郝家长孙总得要和各家各院打交道李贤又时不时找上门骚扰一番于是久而久之就和李贤熟了。即便如此出城之后听说李贤是来接他祖父郝处俊他还是给吓了一大跳。

    “殿下。我祖父不过是回京述职不用劳动你跑来接吧?这外头闲话已经够多了……”

    “废话少说当年你祖父的寿酒我还喝过。有尊老两个字在前头我又是过了父皇母后的明路人家还能说什么?”

    李贤怎么看郝象贤怎么觉得古怪要说郝处俊虽说其貌不扬但至少还是个精干的官吏模样可这郝象贤……实在是忒对不起观众了。见这家伙还是在四处张望。仿佛期望能够避开了去他索性一把抓住了郝象贤的衣领。

    “你爹如今是功臣我都好歹来接了你这个孙子怎么能走?给我好好在这里呆着!”

    程伯虎和薛丁山看到被几个典卫牢牢看管起来的郝象贤不觉双双耸了耸肩私底下窃窃私语了起来。

    年前侍御史贾言忠从辽东前线回来曾经评价薛仁贵为勇冠三军于是人人都传说薛仁贵凯旋归来要升大将军。薛丁山自是欢欣鼓舞奈何辽东据长安太远准确地消息打听不到。所以一听闻郝处俊从辽东归来他索性自告奋勇跟了李贤出来。恰巧程伯虎正好想打听一下李敬业的消息也就一起跟来了。

    大唐的一品二品高官都是荣衔换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管事李绩平素就是如此。所以对于寻常官员来说。能挤进三品位列宰相就是人臣极致了。处俊是中书侍郎也就是东台侍郎虽说比右相刘仁轨差一点可好歹也是三品的宰相此番凯旋回京自然也是随从众多前呼后拥。

    所以前导卫士远远看到前头有人挡道自不免派人呵斥待得知是雍王李贤外加郝家长孙郝象贤。自是忙不迭向上呈报。不多时处俊就排开众人快步走到李贤跟前笑呵呵地平揖拱手。

    “怎敢劳动雍王亲自来接?”

    “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来迎接一下在高句丽建下大功的郝相公又有什么打紧?”

    “殿下这话我可不敢当李司空总揽全局薛将军高将军等几位也同样是身先士卒我不过是薄有微劳而已。”

    李贤反手拉着郝象贤上前自己退后两步容这祖孙俩说话。直到见着处俊没说几句就把郝象贤赶苍蝇似的赶开了他这才笑眯眯地上去和处俊又叙了一番话顺道让薛丁山和程伯虎打听到了想要打听的事他就和郝处俊一起上了马车。

    车帘一拉一左一右两尊门神骑马护卫霍怀恩亲自充当了车夫五个典卫一律断后在这样地架势下自不虞有人偷听谈话。李贤见郝处俊看着自己满脸疑惑遂摩挲了一会下巴便很是婉转地请教了一下对方关于不死药的看法。要知道这年头朝中官员也有笃信道佛的服用丹药更是不在少数唯有郝

    乎是反丹药的主流。

    “什么不死药分明是害人的玩意!这秦始皇信徐福后来还不是落得一场空?就说误服丹药以至于丢了性命的人从古至今又有多少?”

    果然一说起丹药两个字郝处俊就开始吹胡子瞪眼就差没大雷霆了。怒了一阵子他忽然想到坐在旁边的不是小辈也不是同僚而是雍王李贤这才尴尬地摸着胡子消了火气但下一刻立即警惕了起来。

    “雍王殿下无缘无故问起此事可是有人蛊惑陛下炼什么不死药?”

    这老家伙果然敏锐!李贤心里感慨了一句遂露出了无可奈何的表情解说了那天乌茶国婆罗门卢迦逸多敬献丹药的事情顺带提到人家自称能合长生不死药。结果处俊一下子忘记了这是在马车上猛地站了起来结果脑袋结结实实碰在了车顶上。

    —

    “可恶这些该死的番僧居然又来瞒骗陛下!陛下难道是病糊涂了当初太宗皇帝之所以这么早过世还不是因为误服了番僧地丹药!要不是为了杀了他们反而弱了我大唐声名那些人一个个都得人头落地!”

    瞧见郝处俊坐下之后满脸的气急败坏再敲了敲明显凹进去一块的车顶李贤也来不及嗟叹郝处俊那颗硬头赶紧劝慰了几句。谁知郝处俊一点都没听进去他的话不一会儿就死死瞪着他的眼睛质问道:“他们敬献的丹药陛下服用了没有?”

    李贤狡猾地一笑:“我吩咐过王福顺不管他找什么借口就是不能让父皇服用那丹药当然太子也是一样。那药丸一共六颗哪怕是少了半颗我都唯他是问。”

    “还好还好!”

    处俊长长吁了一口气旋即抚了抚前胸仿佛是在安抚刚刚剧烈蹦跳地那颗心安静地坐了回去一声不吭也没问长安如今是什么状况李贤也压根没提。接下来这一路上李贤固然是借机打盹郝处俊也在一路愣两个人几乎再没有说一句话。

    大唐重武但儒将也不少。按照功劳来看花甲之年在海东闯出一番局面的刘仁轨自然属第一而安抚了西域的裴行俭应该属第二。只不过裴行俭这个安西大都护在官阶上低于郝处俊声势就有些不及了。所以这回郝处俊从高句丽回来有的人上他家里蹲点有人则在城门口守株待兔单单等郝处俊进城。

    “郝公回来了!”

    车马行近之后不知道是谁叫了一声城门口不少迎候的官员都齐齐迎上。虽说以绿青官服为主但亦不乏绯色高品足足有十几人。然而看到从郝处俊的马车上下来的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就有人一惊看清了郝处俊旁边的人是谁更有人差点没惊呼出声。

    怎么又是李贤?

    瞧见那一双双或惊讶或怒瞪或善意地眼睛李贤一下马车就潇洒地拱了拱手:“今日我奉父皇母后旨意前去迎接郝相公想不到诸位也有同样的心思真可谓是心有灵犀。相公这千里归来一路辛劳大家要是想为他接风洗尘不若定在明日现在还请先放他一马。”

    “……”

    面面相觑的众人还来不及开口说什么话就只见郝处俊也随着拱手点头后就钻回了马车没奈何只得各自退到了一边。直到远望着马车从春明大街转到了启夏大街一群官员这才反应过来一时间议论纷纷。

    得指望郝处俊为他们出头那是甭想了!这是少数人心中的懊恼。

    李贤地动作怎么那么快?这是几个年轻官员琢磨不透的问题。

    还指望政事堂内三方鼎立呢如今看来不沆瀣一气就已经够好运了!这是几个自以为最关心朝政的老臣的哀叹。

    处俊哪里知道人家的这些心思现如今他满脑子只有不死药这三个字满心寻思的就是怎么劝谏怎么讽谏怎么诤谏进了蓬莱宫就只一门心思看着地下的青石路面嘴里念念有词几次遇到门槛凸起之类的东西还多亏旁边的李贤顺势搀扶上一把这才避免了跌倒的厄运。

    而李贤这一举动不少人都看在眼里一多半以为这是尊老爱贤一小半认为这是笼络人心更有极少数认为这是做戏。总而言之看见李贤和处俊消失在紫宸殿门口人们是各有各的滋味各有各的想头。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22: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志存忠正 — 郝处俊



       郝处俊(607—681年),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

       郝处俊是郝相贵的儿子,许圉师的外甥。郝处俊十岁而孤,知礼能让,喜爱读书,尤嗜汉书。

       郝处俊是贞观年间进士,曾做甑山(今湖北汉川)县令,所以世称郝甑山。后来,仼吏部侍郎,因为辅佐李绩讨伐高丽有功,入拜东台侍郎。上元初年(674年),任中书令,升至宰相。因为唐高宗体弱多病,准备将皇位让给武则天,遭到郝处俊极力反对,因而得罪了武则天。由于郝处俊行止无瑕、得大臣体,武则天虽然忌恨,但无法加害于他。

       唐高宗开曜元年(681年),郝处俊去世,唐高宗十分悲伤,评价他为:“志存忠正,兼有学识。”

       郝处俊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郝北叟,司谏郎;一个叫郝南容,秘书郎。后来,郝处俊孙子郝象贤谋反失败,武则天下令对郝象贤处以分尸极刑,并掘开郝处俊的坟墓。

       郝处俊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