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6717|回复: 5

关于鲁迅手抄本郝氏遗书三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 14: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鲁迅辑校古籍手稿》第六函第五册中包括三部手抄稿:《蜂衙小记》、《燕子春秋》、《记海错》,都抄自《郝氏遗书》,前两部抄录于“庚戌十一月”,第三部抄录于“庚戌十二月”,即1910年底至1911年初。

  《郝氏遗书》的作者郝懿行(1757~1825)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长期在


北京当小京官,潜心治学,穷愁著书,是清朝著名的经学家之一。所著有《山海经笺疏》、《尔雅义疏》、《春秋说略》、《易说》等,又有《晒书堂诗钞》、《晒书堂文集》,此外尚有零星多种,统编入《郝氏遗书》(有同治四年重刻本,凡三十种,其中有少数几种是郝懿行的父亲、妻子的著作)中。郝氏的学术著作中以《尔雅义疏》最为著名,代表了清代汉学家在《尔雅》研究方面的最高成就;他的《山海经》研究带有某种总结性,也很为学术界所称道。
  《尔雅》的一大重点在于名物训诂,郝氏的研究除了通盘地研究文献之外,也很重视直接的观察,反对从书本到书本,他曾在一封致友人的书信中感慨地说过:“尝论孔门多识之学殆成绝响,唯陆元恪之《毛诗疏》剖析精微,可谓空前绝后。盖以训诂之伦无难钩稽搜讨,乃至虫鱼之注,非夫耳闻目验,未容置喙其间,牛头马髀,强相附会,作者之体又宜舍诸。少爱山泽,流观鱼鸟,旁涉夭条,莫不覃研钻极,积岁经年,故尝自谓《尔雅》下卷之疏,几欲追踪元恪,陆师农之《埤雅》、罗端良之《翼雅》,盖不足言”(《与孙渊如观察书》,《晒书堂文集》卷二)。他这种自我感觉,应当说是有根据的。“耳闻目验”是他的经验之谈,这就使得他的研究虽然还走不出经学的牢笼,但实际上合于近代的科学精神。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历算和生物学,恰恰就在这样的背景之前慢慢地向前发展。

  郝懿行的这三本小书都是讲动物的,可以说都是他从事《尔雅》的余脉。《记海错》一书专记海产,正文之前有郝氏小引云:

  海错者《禹贡》图中物也,故书雅记,厥类实繁。古人言矣而不必见,今人见矣而不能言。余家近海,习于海久,所见海族,亦孔之多。游子思乡,兴言记之。所见不具录,录其资考证者,庶补《禹贡疏》之阙略焉。嘉庆丁卯戊辰书。

  可知他还是站在为经书作注疏的角度来从事著述的,但能依据亲眼所见来立言,表现出乾嘉朴学注重观察的科学精神。郝氏生于山东海边,谈海产确能头头是道,亲切有味。此书书前有王善宝序,称――

  农部郝君恂九,自幼穷经,老而益笃,日屈身于打头小屋,孜孜不辍,有余闲记海错一册,举乡里之称名,证以古书而得其贯通,刻画其形亦毕肖也。吾将持此册以语东海波臣,意必有扬鳍鼓鬣喜其征实不诬者乎!第恐枯鱼过河而泣,曰“宁与若相忘于江湖也”。甲戌腊日王善宝题于湖南官署。

  这里对郝懿行皓首穷经、穷愁著书的风貌有着很好的勾勒,同时对他以今之所见证以古书而得其贯通的研究路径也作了简明的提示。

  《蜂衙小记》与《燕子春秋》也有同样的特色,前者凡十五则,分别为“识君臣”、“坐衙”、“分族”、“课蜜”、“试花”、“割蜜”、“相阴阳”、“知天时”、“择地利”、“恶螫人”、“祝子”、“逐妇”、“野蜂”、“草蜂”、“杂蜂”诸目,分别描述蜜蜂的各个方面,观察细致,往往以亲自所见与《尔雅》互相印证,显示出他治学的一贯风格;偶有议论,往往过多地以人类社会为比,不免迂远,但亦有可观者,如“野蜂”一则云:

  蜂有野处者,或居古木及石壁中,亦作蜜,与常蜂等,而性野喜螫,不及居人家者驯良也。余谓此种无官衙,止是山寨大王耳。

  于博物记事中不无风趣,大大增加了此书的可读性。《蜂衙小记》后有牟廷相跋,写得简洁有味,全文如下:

  昔人云“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余谓磊落人定不能注虫鱼,浩浩落落,不辨马牛,那有此静中妙悟耶?故愿与天下学静,不愿学磊落,如有解者,示以《蜂衙小记》十五则。

  这可算一则很好的小品,有助于人们了解郝懿行的学术风格。

  《燕子春秋》记载燕子一年当中的生活规律,从正月“蛰起”写到十二月“蛰之终十旬,既望乃兴”。郝懿行对燕子的生活习性观察得很仔细,文笔简明轻快,同他那些解经的大著有所不同,而实事求是之意则贯彻始终,所以才能大得鲁迅的欣赏。周作人也很欣赏郝氏这些小书,曾专门写文章谈到,详见《风雨谈・〈记海错〉》、《书房一角・〈尔雅义疏〉》二文。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3-12-2 18: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郝氏遗书

      《郝氏遗书》
             (清)郝懿行   撰
              八十四册
              《易说》十二卷、《便录》一卷     光绪八年(1882年)东路厅署刊
              《书说》二卷   光绪八年(1882年)东路厅署刊
              《汲冢周书辑要》一卷、《逸书》一卷    光绪八年(1882年)东路厅署刊
              《礼记笺》四十九卷    光绪八年(1882年)东路厅署刊
              《春秋说略》十二卷    道光七年(1827年)赵铭彝刊
              《尔雅·郭注义疏》十九卷   同治四年(1865年)郝联薇刊
              《山海经笺疏》十八卷、《图讚》一卷、《订譌》一卷、《叙录》一卷    嘉庆十四年(1809年)仪徵·阮元刊
              《竹书纪年校正》十四卷、《通考》一卷    光绪五年(1879年)东路厅署刊
              《荀子补注》二卷
              《晋宋书故》一卷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刊
              《补宋书·刑法志》一卷
              《补宋书·食货志》一卷
              《宋琐语》不分卷
              《宝训》八卷    光绪五年(1879年)东路厅署刊
              《蜂衙小记》一卷    光绪五年(1879年)东路厅署刊
              《燕子春秋》一卷    光绪五年(1879年)东路厅署刊
              《记海错》一卷    光绪五年(1879年)东路厅署刊
              《诗说》二卷    光绪八年(1882年)东路厅署刊
              《诗经拾遗》一卷   光绪八年(1882年)东路厅署刊
              《诗问》七卷    光绪八年(1882年)东路厅署刊
              《列女传补注》八卷、《叙录》一卷、《校正》一卷    光绪八年(1882年)东路厅署刊
              《列女传校正本》二卷、《讃》一卷    (清)王照圆  撰
              《列仙传校正本》二卷、《讃》一卷    (汉)刘向  撰、(清)王照圆  校
              《梦书》一卷    (清)王照圆  辑
              《证俗文》十九卷   光绪十年(1884年)东路厅署刊
              《晒书堂文集》十二卷、《外集》二卷、《别集》一卷    光绪十年(1884年)东路厅署刊
              《晒书堂闺中文存》一卷    王照圆  撰     光绪十年(1884年)东路厅署刊
              《晒书堂笔记》六卷    光绪十年(1884年)东路厅署刊
              《晒书堂时文》一卷    光绪十年(1884年)东路厅署刊
              《晒书堂笔录》六卷    光绪十年(1884年)东路厅署刊
              《晒书堂诗钞》二卷、《试帖》一卷、《诗餘》一卷    光绪十年(1884年)东路厅署刊
              《和鸣集》一卷    (清)郝懿行、(清)王照圆   撰
              《梅叟闲评》四卷    (清)郝培元   撰     光绪十年(1884年)东路厅署刊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3-12-2 20: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郝懿行世系考》有感

          读《郝懿行世系考》有感

     郝懿行先生是清代著名训诂学家,是我崇敬的郝氏先祖之一,近来读到先生《世系考》,对先生据典考证之严谨风格非常钦佩。先生博学,句理说事皆有出处,实为我辈学习的楷模。
     
     然而晚辈不敬,思维想事多跳跃无限,无意囿于书籍典经,所论多从历史人性自然出发,因此对先生《世系考》一文末尾观点略有不同的看法,希望与所有同亲切磋。

     先生言:“居霸州者多显仕,余尝览其族谱,首列始祖:经,盖不知以太原之郝为大宗,其序乃云:‘吾族本姬姓也,周族封霍氏於霍,而封其支庶於郝。’是说也,异乎所闻。余益疑而未敢信。云:郝氏本非姬姓,与郝氏又不同宗,当由土俗音譌(讹),里巷鲰生,创为异说,遂令郝霍两家无妨谬语同宗,所谓数典忘祖於古未闻,古读郝音如释也。”

    就晚辈所知,郝氏渊源古远,出处并非一处。在有上古文字记录之前就已存在赤邑之地,而且并非仅仅山西一处。按照古代氏族部落起氏习惯,赤邑当为本来的地氏衍渤为后来的姓氏,即郝氏。郝音古读确有如释,然古人语音混乱繁多,各地不同,所谓十里不同音。除释音之外,更多读壑音,也有读黑、读火、读好等语音。读壑音最多,最广泛,至今犹是,在懿行先生当时也应该读壑音,至于好音实在是后来普通话改革以北方方言为标准硬性规范所致。如按先生的观点,那么今人根据《新华字典》被称呼为好音,当作何解?岂非也有“忘祖”之嫌?

    先生考证之郝氏鼻祖,确为郝氏大宗。但不等于郝氏没有其他源流,特别中华姓氏错综复杂,古人书写文字以及发音均不规范。尤其一些外来民族的融合,都增加了一些姓氏的源流。郝氏本来地出西北,且是西北望族,与外族接近,不论是由于战争因素还是由于文化商贸因素,都有被融合的可能。现已所知有古代乌桓国人起名郝氏,又有回族郝氏、满族郝氏,南方也有白马氏的子孙起名郝氏等等。至于北方,虽然山西是大宗是众所周知,但在历史的不断变化过程中,谁能肯定没有其他姓氏的误读记衍变为郝氏?或者有的直接改为郝氏?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北魏的鲜卑族后来完全消失,和汉族融合,改用汉姓,其中难道没有郝氏么?反之亦然,郝氏同样有的因为各种原因改为其他姓氏。所以有人认为郝霍同宗、郝赫同宗、郝何同宗、甚至有郝古(骨)同宗都不奇怪。晚辈认为这不算“忘祖”,这只不过是历史进化的自然结果,可能原本就不是一个“祖”,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作为同一个姓氏存在着,而且有了更多的源流,更能够增加我们的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和传奇性。这些都是我们后人应该感谢先人并且感到自豪的。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21: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宗亲见解独特,很有参考学习价值!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3-12-3 18: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系考

          世系考

    谨按《姓纂》:“郝出於太昊氏之佐郝省氏。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广韵·十九铎》郝姓下,亦本其说,独不言郝省氏,而《姓氏急就篇》既引《广韻》又引《唐表》云:“出自郝省氏,则仍用《姓纂》之文。”《表》又云:“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蓋以裔蒙郝省氏而言。”若依《广韻》不言郝省氏,将不知子期为何人也?《表》又云:“裔孙晏,秦上卿,”则以裔蒙期而言。晏孙瑗,太原守,生夔,汉匈奴中郎将,此皆太原之郝之著名於秦汉间者也。
    懿行谨按匈奴中郎将,当依《姓纂》作上谷太守。《表》盖误耳。
    《急就篇》云:汉郝贤、郝党、郝絜;魏郝昭;吴郝普;晋郝隆;隋郝瑷;唐郝处俊、郝珽玉、郝玭;宋郝质、郝仲连。晋匈奴郝度元;燕郝晷。又按晋有两郝隆,一字佐治,是晒腹中书者;一字弘始,同姓名者俱见《世说新语》。又晋亦有郝普,字道匡,太原襄城人,仕至洛阳太守,见《世说·贤媛篇》注引《郝氏谱》。又引《汝阳别传》襄城郝仲将云云,岂仲将即道匡或一人而有两字,欤将同姓名耶?《华阳国志·序誌篇》有烈士郝伯都,阆中人,在后汉时《唐书·艺文誌》杂艺术类有郝冲《投壶经》一卷,别集类有《郝默集》五卷。按其时代,默蓋晋时人,冲后汉人或晋初人也。
    《姓纂》又云:后汉郝兰;后梁郝潔;后燕从事郎郝畧;桓温参军郝隆;唐太原尉郝昕,并太原人,则知此皆太原之郝之支流余裔也。
     晋宋之间,有至太原徙丹杨,又徙安陆者。据《唐表》云:夔裔孙,晋末因官徙润州丹杨,七世廻又徙安陆。自此安陆之郝又为著姓,迄于隋唐间矣。《姓纂》云:梁江夏太守郝廻,自丹杨、安陆,生破敵,后周沔州刺史,新吴伯敵孙相贵,唐滁州刺史,生处俊、处傑,处俊中书令、甑山公,子北叟,司议郎;南容,秘书郎;处傑鄜州刺史。《姓纂》又云:京兆盩厔有此姓。然则太原之郝,其后支分派衍而为丹杨、为安陆、为京兆,要皆继别之小宗,其大宗固已居太原者为鼻祖矣。
    由唐及宋有自太原徙潞,又徙泽之陵川者:曰祚、曰昇、曰天挺,字俊卿。《元史》隐逸有传:曰思温、曰经,字伯常,徙顺天。当元世祖时,以风节学文显,封蓟国公,《元史》有传。明初居青口村,今居霸州,又居定州,自此顺天之郝又为著姓矣。
    当明初时,有自枣强徙齐河之三乐口村者,其后自西徂东,由济而青而莱而至登,此又顺天之郝之支分派衍而皆继别之小宗者也。居霸州者多显仕,余尝览其祖谱,首列始祖:经。盖不知以太原为大宗。其序乃云:吾族本姬姓也,周族封霍叔於霍,而封其支庶於郝,是说也,异乎所闻。余蓋疑而未敢信,郝氏本非姬姓,与霍又不同宗,当由土俗音譌(訛),里巷鲰生,创为异说,遂令郝、霍两家无妨谬语同宗,所谓数典忘祖,於古未闻,古读郝音如释也。登州之郝,自明至今四百余年,未尝见有族谱,盖经兵火亡逸久矣。自顷因读霸州谱,叹其阙略未偹,因检姓氏诸书,博综源流庶几先河后海之意,较若列眉,俾后人有以口其间文字,不避重复繁碎,虽知笔墨芜拙,不加芟润,聊存此稿,为后世修谱系者,有所取材,其亦沧海不遗细流之义也夫。
    道光四年甲申八月望日      懿行谨识    时年六十有八。

备注:此文摘引《栖霞县北埠村郝氏世谱》光绪三十四年修谱的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3-12-3 20: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天祖 于 2013-12-3 22:04 编辑

匈奴大姓郝氏与陕北郝姓

       匈奴大姓郝氏与陕北郝姓

编者按:
    陕北的历史文化特点,人们通常表达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结地带、多民族融合的漩涡,等等。这只是一种模糊的表述。在陕北这块大地上所发生过的历史演变的细枝末节,早已淹没在尘封的历史中了。
    语言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而“族名”作为血缘的语音标识,可能产生于人类语言的早期发展阶段,而它往往又被转化为语言最稳定的深层积淀——姓氏、人名和地名。通过姓氏、地名的稽古钩沉,我们可以找到陕北的历史文化更详实、更丰富的细节。
    胡,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胡姓,也泛指少数民族的姓氏。陕北胡姓分布广泛,有的比较易于辨识,有些已与汉姓无所区别,如今都成为百家姓中的一员。但这些胡姓后裔的血脉中,确实曾经流淌着众多少数民族的血液。本报自今日起,特刊发由原洛川民俗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段双印考证撰写的《陕北胡姓源流考》系列文章,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争鸣。

                郝伏愿墓志

    1998年5月,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忘台庄出土一方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的《郝伏愿墓志》。志中说:“君讳宜,字伏愿,望出西衢国人耶。四世祖郝子鱼,(字)有得,西将胡人,一余向东,往至太原治。经一十五年衰弱,为魏所统,遂授扁城郡守。领民酋长,因官食封。”意思是说:郝伏愿的族望出自西衢之国。他的四世祖郝子鱼,字有得,曾经是这个胡人国家的将军,后来向东移居到太原境内。过了十五年,归顺北魏,被授于扁城郡守,兼任管理本民族部落的酋长。志中所说的西衢国,当指大夏,居延长县之西的靖边县一带,故曰西衢,为匈奴人建立的国家。史载赫连勃勃之先为南匈奴一支。东汉时归附,赐姓刘。公元407年,其后裔赫连勃勃建立大夏,留下了举世闻名的统万城遗址,在延安城东修筑的丰林古城,后人犹呼之为赫连城。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其子赫连昌继位,内部争位不息,北魏乘机伐夏,于次年攻占统万城,赫连昌奔上邽(今天水),被北魏俘获,魏以公主下嫁,后因谋反被杀。其弟赫连定于平凉即位。公元430年,又被俘送至北魏,大夏遂亡。郝子鱼为“西将胡人”十五年,当在赫连勃勃当政时期(公元407年——公元425年),后因赫连昌被俘而归顺北魏。志中还说郝伏愿之父在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授开府仪同三司”。郝伏愿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2年)归降隋,先后任州主簙、延安郡清河府大督、定城府鹰扬郎将等职。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曾随隋炀帝参加征战高丽的战争,第二年在归途中死于今湖北省涿州境内。大业“九年三月五日葬在延安郡东百里去斤川肖纠村一里道”。郝氏家“望出自西衢国”之匈奴,在陕北大地活动二百余年,族类繁衍,可谓望族。这就为我们探索陕北大姓郝姓的族源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

           匈奴大量内徙盛于东汉时期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冬,由于北匈奴经常袭击南匈奴,光武帝令南匈奴各部徙居西河、美稷、北地、朔方、云中、雁门、五原、代郡等缘边八郡,即今内蒙古南部、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北部,都有匈奴各部落居住。经过几十年的繁衍,到公元90年,南匈奴人口由三万多人发展到三万四千户,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多口,胜兵五万多(《后汉书·南匈奴传》)。大约这个时期前后,南匈奴郝氏部落又迁徙到了陕北、晋北一带。此后,其活动踪迹屡见于史载。《晋书·惠帝纪》载: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匈奴郝散弟度元师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反,攻北地”。卢水胡即匈奴的一支,因原居于张掖郡临松山下的卢水之滨,故名。到了北魏时,渭北的卢水胡的分布中心到杏城(今黄陵境内)一带。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杏城的卢水胡爆发了两次反魏运动。其首领一个是郝温,一个是盖吴,同为匈奴卢水胡人。北魏以后,这些匈奴余部又被统称为稽胡,也不断发动起义。《周书·稽胡传》载: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延州(今延安)稽胡首领郝阿保、郝狼皮,聚众起义,并自任相国、柱国。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延州蒲川稽胡别帅郝三郎也率领部众起兵反周。当然,也有匈奴郝氏其它支系的部落酋豪进入统治阶层,如郝伏愿家族,从夏历北魏、北周至隋代,世居夏、延两州之地,世代为朝廷命官兼部落酋长。

    这些长期留居陕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各民族错居杂处,不断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最终都融入汉民族中去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则在陕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陕北大姓。郝姓主要分布在延长、子长、延川、清涧一带,与北朝至隋代郝伏愿家族的活动区域相吻合。如今上述几县以郝姓命名的村落比较常见,单清涧县就有郝家湾、郝家石硷、郝家山、郝家沟、郝家畔、郝村等十余个,府谷县有郝家畔塌、郝家寨、郝家中墕等,子长县有郝峪家岔,延长县有郝家塌等。据《延长县志》载:至1986年,延长县的郝姓人口达1981人,成为延长县大姓。现在,全国的郝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河南等省区,人口已逾360万,为当代百家大姓中排在第71位的大姓(袁义成《中国姓氏》)。其族源,除出自三千年前的商汤的后裔郝省氏(封于郝乡,今陕西盩厔县东,后迁于山西太原附近)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个重要的来源。

    郝伏愿墓志则是陕北郝姓出自匈奴郝氏有力的历史佐证。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