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5763|回复: 0

郝铭鉴:语言混乱会导致文化滑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0 19: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物名片·郝铭鉴】

  1944年出生于江苏建湖。曾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编辑委员会执行主任。现任《咬文嚼字》、《编辑学刊》主编,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上海市编辑学会、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兼职教授。

  曾获 “上海出版奖”和“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全国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等荣誉称号。200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语言文字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中国社会的语言文字却面临“全面混乱”的困局。对此,著名语言学家郝铭鉴先生有着深深的担忧和深刻的思考。

  传统语文教育

  讲究“读”和“悟”

  新报记者:您曾多次公开表示,中国的语言文字使用正陷入混乱,成为影响中国人文化素质的大事。治理汉语之乱,教育是关键所在。在教育这件事情上,过去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郝铭鉴:要提高整个社会的语言文字水平,第一步是从语文教育抓起,这是最基本的。这一步不抓好,后面再来补救,往往要事倍功半。语文是基础,如果不把语文教育抓好,那整个教育是有残缺的。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对教育一贯重视,孔夫子就是教育家,有弟子三千,在那个时代,是不得了的规模。孟母三迁,讲的是教育的故事。中国人的教育意识是非常强烈的。过去我们的教育是怎么进行的?一般来说,大家族会开办家塾,将家族里的孩子聚拢来,请老师来教,《红楼梦》里就有描写家塾的章节。另一种典型的形式是社会办学,读书人开设文馆,附近的家庭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读书。古代人的教育,教材无非两大类,一类是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另一类是经典著作四书五经。而教学方法,则可用一句话概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里讲究的是“读”和“悟”。

  我自己从事出版工作后,接触过的可以称得上“大家”的超过百人,他们的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研究领域也不同比如李四光、苏步青等研究领域并非文史哲,但是,这些“大家”,都是在过去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他们的语文基础都非常好,很多人学贯中西。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的思潮、新的文化出现了,历史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教育也翻开新的一页。从鲁迅回忆自己求学经历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早期的读书和后来的读书是不一样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内容上。有些内容,以前不会教的,比如数学、物理、天文等自然科学的东西。因为教育中加入了这些新鲜的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视野都和过去不一样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具备这些知识就无法适应现代生活。教育随之做出改变,知识结构要重新设计。

  除了内容的变化,教学的目的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读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人都有个梦想通过读书改变人生。现在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让一代又一代人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现代语文教育

  面临边缘化困境

  新报记者:教育由传统教育进入现代教育,教育目的、内容、方法都不同了,这个情况下语文是怎么教的?

  郝铭鉴:时代变化了,过去私塾那样的教法是不合理的。进入现代社会,我们创造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不否认语文教育的大方向,但是要看到,语文教学中,折腾比较多,争论比较大。我们当年读书时候,看上去没有争论实际上是有的,一开始叫《国文》,后来叫《语文》,再后来分成两本,一本《国语》、一本《文学》。前者是基本功,后者是讲文学欣赏。这些变化,都是在做尝试。现在的语文教育,争论更多,是要讲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是重语法还是淡化语法;是重古典还是重现代;教学方法是满堂灌还是启发式……语文教育在不断争论中发展,在发展中走的是一条七歪八斜的路。有时候前进几步,有时候又倒退几步。造成的结果是不同时代的人,语文功底和兴趣都不一样。

  在我们读书的时代,语文课是最有趣味的课之一,而现在,按照著名语文教师于漪的说法,语文课被边缘化了。很多学生认为一天不背外语单词不行,但一个星期不碰语文课没问题。于是就有了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现象,这样学语文怎么学得好。

  新报记者: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从小就跟着妈妈学习母语,语文似乎不需要刻意地上课学习,也能熟练掌握识字、说话,不就足够了吗?

  郝铭鉴: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一个人会说话,会识字几个字,好像语文课都能上下来了,但是,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语文的知识是否有效、是否完善,恐怕都要打个大问号。很多人以为,讲话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现实是,我们的社会表达就出现了不会讲话。曾有语文老师在学生的一篇作文里数出了十几个“死了”,“今天的天热死了,我心里烦死了,看到老师讨厌死了……”用语单调,词汇量严重缺乏。另一种词汇量贫乏的表现是对流行语的过度使用。那些出自网络的词汇,似乎营造出一场语言的狂欢,可是,一个“爽”字打遍天下,反应出的是我们的语言表达缺乏个性,词汇贫乏的现状。

  从字词句着手

  掌握货真价实的语言文字

  新报记者:在您看来,如今我们的语文到底要怎么教?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郝铭鉴:第一,回归语文。语文就是语文,它的工具性不能忽略。当然一旦成为语文,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是有感情、有知识、有思想的,但首先它自身是个工具。古人说,“读书必先识字”,我们有没有遵循语文的规律来教讲识字?从符号学层次,到文字学层次,再到文化学层次,是不一样的。从符号学层次,一点一横一撇,记住了笔画就识字了。从文字学角度,每一个字从造字的角度是有其道理的。从文化学角度,每个字的用法,是有文化内涵的。老师不同的教法,学生对字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文心雕龙》中说“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识字是基础,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货真价实地掌握语言文字,对字词句篇有基本的认识。

  第二,拥抱经典。人在学生时代记忆力特别强,整体把握能力特别强,在这个阶段要让他们对经典有更多的接触。古人背的东西,都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一旦背熟,一辈子受益。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让学生拥抱经典,让他们背的东西是一辈子都用得到的东西。所以,语文教材里应该选取最精华的东西。我们现在的教材里面,很多精华的东西冲淡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太少。拥抱经典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如果中学阶段没有一定阅读量,还谈什么语文素养。

  第三,尊重规律。语文学习有它的规律。我们在语文教育中有些做法未免主观色彩太浓。比如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分到后来一篇文章一点味道都没有了。语文课要有趣。记得我读初中时,有个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要学生做口头作文。有一回天很热,老师出了个题目,让学生们用一句话来表达热。有人说,狗热得吐舌头了;有人说,鸡蛋放在马路上能烤熟。最后老师评点他认为最好的那句“电线杆在淌汗”。这句话,现在看也许很一般,但那是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想出来的。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上语文课把趣味都挤掉了,干巴巴的语文课是学不好的。

  第四,打造能力。这是最重要的方面。说到底语文是一个人的生存能力,这个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一个人的语言文字水平最后是以结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现在很多人的口头表达问题很大。大学生求职,在面试的时候,都不知道如何得体地介绍自己。近几年来,阅读率降低成为社会现象,这其实是因为阅读能力降低。没有阅读能力就谈不上阅读兴趣,这是相互影响的。如果语文教育培养出的人都没有阅读能力,那是很失败的。

  阅读不能只是“品”

  更需要“啃”的精神

  新报记者:越来越多的人将阅读当做消遣,这对于大众阅读能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郝铭鉴:现在流行“轻阅读”、“软阅读”、“浅阅读”,阅读只讲趣味,那不行的。如果一个人的阅读只停留在吃冰淇淋、巧克力的水准那是不够的。真正的阅读能力要体现在“啃酸果”上面。明明很艰深,但是对个人发展有用,就要啃下来。易中天出书《品三国》,用了个“品”字,我很感慨,品味、品尝,还是从文化享受的角度谈的,可是,有的东西是要啃的,从“品”到“啃”是两种境界。一个民族没有啃的精神,在文化上是上不去的。此外,判断能力也很重要。我们现在对很多语言现象失去了判断能力,不知对错,不知高雅粗俗,不知哪个符合语言规律,哪个不符合。有些大众媒体上标题都用错,出现主谓不一致的情况。可是居然还有很多人认为没关系。很多的问题,最后都是以结果的形式表现出来,追溯其源头,还是语文教育。

  新报记者:阅读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长远看,对于社会文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郝铭鉴:在整个知识结构中语言文字不打好基础,会影响一个人的正常发展,影响一个民族的正常发展。我们在语言方面没有足够的准备的话,在整个文化领域都会表现出弱智的语言。我们现在恰恰把这一块看得很淡,在思想的认识上是有欠缺的。

  语言文字全面混乱

  会导致社会文化素质下降

  新报记者:不管在哪个时代,作家对于语言文字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时代的语言文字水平。对于当下比较受关注的青年作家,您如何评价?

  郝铭鉴:王安忆写过一篇《美丽的汉语》其中有一句话:“不要在我们手上折损汉语的美丽。”我们有没有真正认识到汉语的美丽?现在很多人在把语言当玩具,以游戏的心态看待语言,没有看到语言的特殊价值。在年轻一代作家身上和老一代作家身上,我们会发现,对待语言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咬文嚼字》今年“围观”名家博客,其中韩寒、郭敬明是年轻作家。看他们博客里的文字,你会发现,郭敬明是对语言没有敬畏之心的,韩寒在语言方面也有需要补课的地方。语言的高度和厚度是由一个时代中的代表性的人物表现出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能代表那个时代的语言文字高度的。上世纪30年代的文化人,对古典的东西非常精通,后来搞白话文了,也涌现了很多高手。毛泽东的白话文被誉为“党内第一”,鲁迅的白话文也是炉火纯青的。他们代表着那个时代的高度。今天的年轻作家韩寒、郭敬明属于同龄人中语言文字水平比较高的,但是,把他们的高度和前辈作家的高度放在一起比较,落差很明显。

  这个时代,语言已经变得不那么美丽,不那么精致,也不那么科学了。令人担忧的是,这还不是孤立的现象。过去我们在语言文字上存在局部混乱,比如错别字问题、语法问题,现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都存在问题,我们的语言文字出现了全面混乱现象,这个现象不纠正,短期看着很热闹,长此以往会引起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下降滑坡。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