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4512|回复: 0

时代焦虑感促使网络语录非理性流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4 10: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代焦虑感促使网络语录非理性流行
2011年05月13日 07:0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龚丹韵●每个人都有一种紧迫感和焦虑感,言谈之间,迫使人们总想去把握这个时代,但是很难做到。一旦发现有人把握住了某些世道变换,就会激发共鸣。

●网络语录带给人情绪上的共鸣,而非思考的深度。过去的语录却不是这样,而是经过很长时间,反复思考体验,仍然觉得有道理,才会成为语录。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徐珂(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解放观点:最近有媒体人编选了一本微博语录,收录了蒋方舟、姚晨等十五人的话语。其实,网络上早就流行收集语录。比如 “按揭就是把你按在地上一层层揭你的皮”。一些受学生欢迎的大学教授,在网上也有粉丝收集课堂语录,如“上我的课从来没有人睡觉。上我的课还要睡觉那只能说明你确实要睡了”等。您对这些网络语录怎么看?

徐珂:语录是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传统社会,一个人必须有极高的声望,其智慧的语言才能被弟子传播出去。一般名人还不行,需要名人中的名人,比如四书五经那样。过去,普通人也可能妙语连珠,但缺乏传播渠道,只能成为民间谚语箴言口耳相传。但即使如此,流传下来的也是极少部分。可以说,传统语录的渠道是不畅通的,局限于少数精英群体,成为精英话语的一种。

而现代社会,大家阅读能力越来越高,文字信息铺天盖地。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民间出现的智慧话语有了广泛渠道,容易被积累和传播。所以当代的语录,已经贯通于草根精英各个群体,不分名人还是普通人,只要话语本身有点意思,就能流行。

解放观点:因而,现代语录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似乎正逐步消解。读者心态上,更多只是碎片化的消遣。

徐珂:当代的语录离生活特别近。一方面,必然是和大众生活贴近,才有可能被记住。但是另一方面,也与时代特点有关。现代社会变化之快,令人难以把握,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遭遇,带来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有一种紧迫感和焦虑感,言谈之间,迫使人们总想去把握这个时代,但是很难做到。一旦发现有人把握住了某些世道变换,就会激发共鸣。如果社会生活一成不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们也就没有如此大的表达欲和共鸣度了。

但话又说回来,古代经典语录,内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比如《论语》传达的智慧,其实和人们生活非常贴近,至今都能共鸣。但古代科举制度用的是注六经的方式,学子为考试而背诵,为注解而注解。导致接触经典语录的时候,总觉得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没什么直接关系。现代生活相比传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容易觉得经典语录远离生活。其实未必如此。

解放观点:信息时代,似乎只有短小精悍的浅阅读才是主流,长篇大论不再受欢迎。语录碎片成为常态,究竟好不好呢?

徐珂:短阅读的流行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资本以逐利为目标,卖得更多更快,识字的人都能看懂才好。于是下降欣赏门槛,争取更多的受众,变短就是一种常用方式,也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毕竟,当代人已远离了悠闲生活。对学生而言,下了课塞上耳机就能听音乐,那只能是几分钟的流行音乐。如果是交响乐,一个序曲都没听完,又要上课了。可以说,现代大众文化,如流行音乐等,都是面向大众的定制品。

长此以往,这就逐步摧毁了大众阅读长篇的能力。交响乐听一个小时会睡着,看一部厚厚的书会没耐性。人们越发迷恋自己能把握的、能力范围以内的东西。微博的快速发展或许就是一个例证。

有意思的是,一两句话的语录体,要赢得人们的关注,似乎需要一种特别的属性。我有一个写博客的学生曾说:网络关注你的人多,未必是好事。因为网上越极端的内容,越容易被关注。流行语录,很多反而是没有骂对地方,把骂和自嘲走向极端,才容易被记住。比如有一句网络语录是 “现在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骗子是真的。”作者自己也知道这句话并不符合事实,可走向极端后,恰好逢迎了某种社会情绪。不是思考得更理性周全,而是把话说得非理性,契合网络情绪,更容易成为当代语录。带给人情绪上的共鸣,而非思考的深度。过去的语录却不是这样,而是经过很长时间,反复思考体验,仍然觉得有道理,才会成为语录。

当然,现代社会的建构,就是要给人情绪发泄的合理渠道。在此意义上,自嘲嘲人的语录,就像社会的安全阀,好与不好,都看从什么角度来看。

解放观点:平时讲道理的人,一上网也开始不讲道理,网络跟帖留言充斥着情绪话语。您怎么看待这种集体心理?

徐珂:中世纪时,西方民众一言不合就容易动刀子。现代化以后,人们对情绪的管理越来越文明,习惯在各种场合控制自己,不表现情绪。这些都是在三四百年中慢慢改变的。而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了文明管理,中国知识分子早就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基层并非如此。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讲道理,不是胡闹。可一旦上网,他忽然发现自己可以做一回不讲道理的人,发泄一下负面情绪。

语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洞见,同时也是社会偏见。一些拥有固有观念的人,在网上会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网友,于是越发自信于固有成见。大学基础人文学科的教育,有一个好处,就是给你一次观念的洗礼,让你知道同一件事情,总会有其他视角,不同的观点,各有各的逻辑成因和内在价值。了解清楚种种观念的不同之后,再做独立判断。没有经历过类似教育的人,通常都认为自己的道理一定是对的,别的道理都是错的。用对错来区分道理,坚持自己的成见,这种情况下,网络反而会帮助你固定成见。而经历过大学人文训练的人,看到不同的观点会有反思的余力。这种能力是大学教育应该赋予的。

进一步说,同一种理性得不出同样的行动。比如常说的经济理性,假定人是趋利的,凡事都按利益进行选择。然而,真当你做什么都如此 “经济理性”时,从别的方向看必然显得十分 “非理性”。所以社会学家韦伯认为,现代人遵从理性之时,也是自相矛盾的开始。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