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楼主: 郝天祖

[湖南省] 中華姓氏源流通譜(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9: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划:
渔阳: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置渔阳郡。二、秦置渔阳郡,治渔阳县,故城在今河北密云西。三、隋置渔阳郡,今河北蓟县、平谷等地,唐为蓟州,后改名渔阳郡,不久复为蓟州。【正】肆、骑。O:高。
琅琊: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琅琊郡。二、秦置琅琊郡,治琅琊,故城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三、秦置琅琊郡,统有今山东原衮、青、沂、莱四府东南境及胶州地。西汉移治东武,即今山东诸城。东汉为琅琊国,治开阳,今临沂北十五里。南朝宋再为郡,迁治即丘,在今山东临沂东南五十里,后魏依旧,隋治临沂,即今临沂县治,唐以后废。四、南齐置琅琊郡,北周改名朐山,即今江苏东海县治。【正】支、申、卷、奔、拔、帅、神、胥、符、率、云、鄅、蔚、诸、公右、安期、无娄、诸葛。O:王、徐、师、惠、颜、毋楼。
蒙城:汉置山桑县,隋改肥水,唐改为蒙城,即今安徽蒙城。【正】需。
楚郡:秦灭楚,置楚郡,治寿春,兼有淮南之地,即今安徽寿县。【正】汗、吉、次、名、杌、芋、庚、枝、直、肩、冠、思、昭、倚、圉、歇、椒、钧、腹、奋、优、举、酂、蹻、摄、啮、囊、公都、市南、老莱、巫阳、庚桑、鲁阳。
滇池:南朝梁置滇池县,故治在今云南晋宁东。【正】膘。
汉平:一、东汉置汉平郡,三国吴改为吴平县,胡城在今江西清江县西。二、三国蜀置汉平县,南朝宋废,故治在今四川涪陵东南。三、南齐置汉平郡,隋废,当在湖北原荆州府境。一云汉平,东汉置县,氏国吴改平,故城在今江西清江西。【正】伉。
汉东:一、南朝宋寄置冯翊郡,后魏改为汉东,故治在今湖北钟祥北。二、隋以随州改置汉东郡,唐复为随州,不久名汉东郡,又改随州,宋名随州汉东郡,即今湖北随县治。O:黄。
汉阳:一、东汉迁西汉天水郡,治冀县,故城在今甘肃甘谷东南,旋改称汉阳郡,故城在今甘肃甘谷南。三国魏复名天水郡。二、蜀汉置汉阳郡,故城在今四川庆符南。

三、后魏置汉阳郡,北周废,故城在今甘肃天水西南。四、隋置汉阳郡,唐废去,故城在今甘肃成县北。【正】仙、堂、绞。O:杜。
寿昌:北魏置寿昌郡,故治在甘肃敦煌西,北周废,唐改寿昌县。【正】季。
槐里:一、汉置槐里县,故城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十里,隋废。二、南朝宋置槐里县,一当在今河南与南阳府境;一当在今陕西南郑地。【正】偓。O:万。
荣阳:汉置荣阳县,故城在今河南荣泽县西南。【正】甲、四、列、良、冒、捕、朗、圃、术、补、瑞、枪、驷、潘、枞、繁、烛、藩、灌、东里。O:壶丘。
荥阳:一、三国魏置荥阳郡,治荥阳,辖境相当今河南柴桑,故城在今江西九江西南。二、隋改为九江郡,唐改江州置浔阳郡,治浔阳,故城在今江西都昌、德安二县以北地区。元废。【正】寒。O:周、陶。
鄱阳:三国吴置鄱阳郡,治鄱阳,即今江西波阳,辖境相当今江西鄱阳湖东岸,进贤以东及信江、乐安江流域等地区。晋初迁治广晋,故城在今江西鄱阳北,南齐复移郡还鄱阳,元初废郡,明初名鄱阳府,旋又改名饶州府。【正】杭、恽、操、范。O:乌。
仪真:宋置仪真郡,明改名仪真县,清改名仪徵县,即今江苏仪徵县治。【正】见。
广平:汉置广平郡,后改名平干国,又改为广平国,东汉废,三国魏复置广平郡,治广平,在今河北鸡泽县东二十里,辖境相当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等地。后魏迁置曲梁,即今河北永年,北周于郡治洺州,隋废郡存州,又改州为武安郡,唐复名洺州,又改名广平郡,旋复名洺州,宋名洺州广平郡。【正】沮、荆、逯、屠、耦、籍。O:宋、焦、程、游、石盏、石盐、抹捻、蒲鲜、孛木鲁、阿勒根、和速嘉。
广宗:东汉置县,后魏置广宗郡,治广宗县,北齐废郡,隋改县名宗城,故城在今河北威县东二十里。O:潘。
广陵:一、汉置广陵国,东汉改郡,治广陵,即今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射阳湖西南,仪徵以东地区。晋初迁治淮阴,东晋复移今江都县治,隋置扬州,又改名江都郡,唐复置扬州,又改名广陵郡,复名扬州,宋名扬州广陵郡。三、后魏置广陵郡,北周迁新息县于此,废郡,改置息州。【正】灸、贡、野、皋、闳、载、槐、毅、萧。O:于、荆、高、陈、戴。
广汉:汉置广汉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县治,东汉迁治雒县,即今四川广汉北,辖境相当今甘肃文县,陕西宁强以南,四川剑阁以西,潼南以北,什邡以东地区。晋迁广汉郡,治广汉,在今四川遂宁东北,后还东汉旧治,辈周废。【正】折、哀。O:王、镡。
广德:东汉置县,三国以汉鄣县地置广德县,隋废去,故治在今安徽广德县治东三十里。【正】涡、濯。
苍梧:汉置苍梧郡,治广信,即今广西梧州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水、江华以南、广西滕县、广东信宜以北地区。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9: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划:
抚(撫)州:一、三国吴置临川郡,治临安,即今江西临川西,南齐迁治南城;即今南城县治,陈复迁还旧治,隋置州,治临川,在今江西抚州西唐,宋为抚州临川郡。二、金置抚州,元为兴和县,明废,故城在今察哈尔张北县境。O:邬。
乐(樂)安:一、南朝宋置乐安郡,隋废去,即今山东广饶地。二、后魏置乐安郡,置乐安县为郡治,故城在今安徽霍山县东。三、唐改隋棣州置乐安郡,后复为棣州,故治在今山东惠民南七十里。四、春秋时,蒋国址在河南期思,汉为軑县,刘宋时改称乐安县,即在今河南光山县西。一云预安为三国魏置郡,治高苑,故城在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移治千乘,故城在今山东广饶北,辖境相当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寿光等地区。【正】兀、任、孙、荣、蒋。O:仲、锡。
乐(樂)陵:一、东汉末置乐陵郡,治乐陵,故城在今山东乐陵西南三十里。二、南朝宋侨置乐陵郡及乐陵县,北齐废郡,隋废县,即今山东博兴县治。O:耆。
颖川:一、秦王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二、秦置颍川,今河南原许州、陈州、汝宁、汝州诸府州及禹县至阳武各县等地,汉治阳翟,即今河南禹县治。三、晋移置颍川郡,治许昌,在今河南许昌东北;一云晋置颍川郡,治阳翟,即今河南禹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以北等地区。东魏迁治颍阴,即今许昌县治。四、南朝宋置颍川郡,治召陵,在今河南郾城东三十五里,北齐改名临颍,陈废。五、南朝宋寄置颍川郡,南齐废,故治在今安徽巢县东南,六、后魏置颍川郡,当在安徽县境。【正】千、汝、乌、陈、庾、枣、坚、葛、邬、干、赖、播、钟、韩。O:晁、俱、处、聊、寒、冯、赵、横、应、繁。
颍阳:一、秦置颍阳县,故城在今河南许昌西南,晋废。二、隋初改南朝梁陈留县为颍阳县,唐废去,故城在今安徽太和东北三里。三、后魏置颍阳县,北周废,唐置武林县,后改名颍阳,故城在今河南登封西南七十里。【正】拓跋。
胶东:一、汉置胶东国,治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辖境相当今山东平度、莱阳、莱西等地。新莽迁治郁秩,改郁秩为胶东县,后魏废,即今山东平度县治。二、南齐置胶东县,当在江苏东海境。三、后魏置胶东县,北齐废,隋复置改名淮水,又改名下密,唐废去,在今山东潍县东五十里。【正】庸、鄘。O:贾。
虢郡:隋置虢州,后改虢郡,治卢氏,即今河南卢氏。唐时复置,迁治弘农,改名弘农郡,不久复为虢州,在今河南灵宝南四十里,辖境相当今河南西部、灵宝、栾州以西、伏牛山以北等地区。宋名虢州虢郡。【正】晋。
鲁(魯国)郡:一、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鲁县,今山东曲阜,辖境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区。二、晋置鲁郡,即今山东曲阜地。三、隋改兖州为鲁郡,唐复为兖州,故治在山东滋阳西二十五里。【正】夙、尾、牢、伯、叔、邽、苫、宰、曾、鉗、遗、颜、濮、子服、公伯、公慎、少正、左丘、步权、叔梁、宰父、微生、端木。O:孔、车、季、邴、库、郁、唐、彪、禽、鄹、夏侯。
黎城:一、汉潞县地,北魏置刈县。二、隋改刈县为黎城,故城在今山西黎城西北。【正】壶。
黎阳:汉置黎阳县,北魏于黎阳县置黎阳郡,北周复置黎州,隋州郡俱废,故城在今河南浚县东。【正】郁。

十六划:
历(歷)阳:晋置历阳郡,唐改和州,后复名历阳郡,后又名和州。宋名和州历阳郡,即今安徽和县、含山地。【正】受、到、謇。
燕山:宋改辽燕京燕山府,即今北平。O:桂。
燕郡:北魏置燕郡,故治在今北京大兴西南,辖境相当今北京、大兴、昌平、河北廊坊等地区。隋废,旋复为涿郡。【正】冬、市、攸。O:平。
兴(興)元:唐改梁州为兴元府,治南郑,即今汉中,辖境相当今陕西城固以西、汉江流域。复多次改置,宋仍名兴元府。【正】褒。
卫(衞)国:一、后魏置卫国县,故城在今山东西部观城县西,即今莘县观城镇。隋改名观城。二、南朝宋置卫国县,故城在今河南鹿邑东十里,元并入鹿邑,迁鹿邑县于此。【正】闾。
豫章:汉置豫章郡,曾改名洪州,治南昌,辖境相当今江西省。隋废,旋复为郡,唐又为洪州,五代南唐改南昌府,即今江西南昌。【正】孛、狂、盱、函、勃、涂、悖、湛、揭、璩、罗。O:洪、章、雷。
辽(遼)西: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置辽西郡。二、秦置辽西郡,辖境今河北原永平、承德、朝阳至辽宁原锦州、新民诸府地,汉仍旧,治且虙,故城在今河北卢龙东,东汉迁治阳乐,在今河北抚宁西。三、后魏置辽西郡,治肥如,今河北卢龙北三十里,隋废去。四、隋置辽西郡,唐撤废,在今热河土默特右翼西。一云辽西,战国燕置郡,秦、汉治阳乐,故城在今辽宁义县西。【正】怡、似、项、猷、耶律。
辽(遼)东: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置辽东郡。二、秦置辽东郡,今辽宁东南境,在辽河之东,故名,治襄平,在今辽宁辽阳北七十里,辖境相当今辽宁大凌河以东。三、后魏置辽东郡,故治在今河北徐水县西二十五里。【正】佟、依、偏、敕、纶、藤。O:高。
辽(遼)海:明置辽海卫,故城在今辽宁开原。一云辽海在北魏时专指辽河上游地区。
馆陶:汉置馆陶县,今山东馆陶西四十里,一云今河北馆陶。【正】勤。
歙郡:汉置歙州,治黟县,今安徽黟县东,旋改新安郡,迁治休宁,故城在今安徽休宁东,万安,后移治歙县,即今安徽歙县,辖境相当今新安江流域、祈门,江西婺源等地区。宋改为徽州。【正】谏。
邺郡:唐置相州,后改名邺郡,复改名相州,宋名相州邺郡,金升为彰德府,故治即今河南安阳。【正】岳。O:柯、翁。
钱塘:秦置钱塘县,东汉省入余杭,三国吴复置,南朝陈置钱塘郡,隋复县,唐改称钱塘,即今浙江杭州。明、清皆为杭州府治。民国改钱塘与仁和为杭县。【正】仰。O:暨。
余杭:南朝陈置钱塘郡,随置杭州,改名余杭郡,后又复为杭州,故治在今浙江余杭西。【正】杭、隗。
龙城:唐置郡,治马平,故城在今广西马平北。
龙阳:一、三国吴置龙阳县,宋改名为辰阳县,后复旧,故城在今湖南汉寿。二、后魏置龙阳县,当在河南临汝境。【正】启。
蔡州:隋改溱州置蔡州郡,治上蔡,即今河南汝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桐柏山以东等地区。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9: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划:
济(濟)北:一、汉有济北国,治卢,故城在今山东长清南,南朝宋改为济北郡,迁治蛇丘,在今山东肥城南,后魏改东济北郡,治肥城,即今县治。二、南朝宋置济北郡,治蛇丘,当在江苏境。三、后魏置济州济北郡,寄置卢县为郡治,在今山东茌平西南。【正】星、铸。O:汜、氾。
济(濟)南:汉置济南郡,治东平陵县,今山东历城东七十五里,一云治东平陵,故城在今山东章丘西,后为济南国,后仍为郡,东汉复为济南国,晋名济南郡,治历城,即今山东济南,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章丘、济阳、邹平等地区。【正】伏、宁、闵、蹶、隰。O:终、京相。
济阴:一、汉定陶国,汉置济阴郡,治定陶,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等地区。二、汉初置梁国,后改称济阴国,后为济阴郡,东汉复为济阴国,北齐废去,治定陶,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济阴、济阳实为一地。三、东晋寄置济阴郡,治雕宁,即今江苏睢宁县治。四、南朝宋置济阴郡,后魏改名济阳,后复旧,隋废,故城在今安徽盱眙西。五、隋置济阴郡及县,唐改曹州,故治在今山东曹县西北。【正】休、告。O:董、柏。
济阳:一、晋分陈留置济阳郡。汉初置梁国,后改称济阴国、郡。东汉复为济阴国,晋名济阳郡,北齐废去,治定陶,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十里。济阴、济阳实为一地。一云晋分陈留郡置济阳郡,之济阳,辖境约当今河南兰考东、山东东明南等地区。二、南朝宋置济阴郡,后魏改名济阳,后复旧,隋废,故城在今安徽盱眙西。三、南朝宋置,当在江苏境。【正】丁、六、左、江、风、查、柯、陶、蔡、颛、骞、东门、长孙、高阳。O:易、虞、京相。
濮阳:一、北魏置濮阳郡,隋废,唐复置,金废,在今山东濮阳东二十里。二、西晋置濮阳郡,治濮阳,辖境相当今河南滑县、濮阳、范县、山东郓城,鄄城等地区。【正】吾、亮、爰、梧、鼯。O:吴、汲、徐、商、濮。
营州:北魏置营州,治和龙,即今辽宁朝阳。
营邱(营丘):一、周齐地,故城在今山东昌乐东南。二、后魏置营邱郡,北齐废,故城在今河北易县南。三、即营陵。【正】浪、敝。
营陵:古营丘地,亦称缘陵,汉置营陵县,故城在今山东昌乐东南五十里,北齐废,隋复置改名营丘,唐废。【正】功。
鄹邑:春秋时鲁国有郰邑,即今山东曲阜东南之鄹城,郰俗作鄹。O:邹。
襄平:一、晋于襄阳县置襄平郡,隋废,在河南许昌西南,即今襄城。二、晋置襄城郡,治襄城,辖境相当今河南襄城、郏县、舞阳等县地区。三、后魏置襄城郡,西魏改襄邑郡,后废去,治赭阳城,在今河南方城县。三、后魏置襄平县,北齐改名文城郡,隋废,故治在今河南西平西四十五里。四、后魏并置襄城郡及县,隋废,即今河北沘源。五、隋置襄城郡,唐改各伊州,复改名汝州,即今河南临汝县治。【正】秣、竭。O:末、路、谷。
襄阳:东汉末置襄阳郡,治襄阳,即今襄樊市,辖境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当阳、远安等地区。东晋寄置雍州,西魏改名襄州,隋初废郡,后复置,唐名襄州,复改名襄阳郡,后称襄州,宋名襄州襄阳郡,升为襄阳府,故治在今湖北襄阳。【正】末、习、问、桀、蒯、济。O:乙、忤、息、续。
薛郡(薛国):一、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置薛郡。二、周有薛国,秦置薛郡,领今山东西南部及江苏东北都之地,治曲阜,汉废,故城在今滕县东南四十里。三、秦置薛郡,治鲁县,即今山东曲阜,辖境相当今山东大汶河下游、小汶河以南、大运河以东、蒙山以西等地区。【正】海。
魏郡:一、春秋时晋献公封畢万于魏,称魏国,汉置魏郡,治邺,故城在今河南临彰西南四十里,辖境相当今河北埔安以南、涉县以东,山东冠县以西、河南滑县以南等地区。后时有改置,北周复名魏郡,迁治安阳,即今河南安阳,唐时废郡。二、晋寄置魏郡,后废,在今江苏江宁界。三、南朝宋寄置魏郡,后魏改名东魏郡,隋废,故治在今山东历城东北三十里。【正】申、召、西、仵、更、信、染、桓、纷、望、凉、苌、顿、业、暴、邺、观、公乘、新垣。O:郞、审、栾、屈侯。
临川:一、三国吴置临川郡,治临安,即今江西临川西,南齐迁治南城,即今南城县治,陈复迁还旧治,隋、唐均置抚州于此,宋亦为抚州临川郡。二、一云临川郡治南城,辖境相当今江西抚州市以南的盱江及宜黄水流域西至乐安县境等地区。【正】周、修、潜、饶。
临安:一、东汉置临水县,晋改名临安县,宋、齐一度沿用旧称,后废去,唐复称临安县,即今浙江临安。二、宋置州,治钱塘,即今杭州,辖境相当今浙江桐溪、富春江以北、天目山以南、杭州济北岸等地区。【正】力、回、冷、隈、榬。
临汾:隋改平阳郡置临汾郡,治临汾,辖境相当今山西临汾、汾西之间的汾河流域及浮山、安泽等地区。后复名平阳,今山西临汾县治。O:贾。
临湘:一、东汉置临湘县,故城在今湖南长沙,后置长沙郡。二、宋置临湘县,地近今湖北监利地。【正】纳。
临海:三国吴分会稽郡东部为临海郡,治临浃,在今安徽霍丘西五十五里。四、南朝宋置庐江郡,治今安徽霍丘东北三十里。五、南齐置庐江郡,隋废,改名庐江县,即今县治。【正】况、何、荒、匮。O:门、周、邝。
庐陵:孙吴置庐陵郡,治石阳,故城在今江西吉水东北,晋迁郡治于高昌,故城在今江西泰和西北,辖境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地区。隋改石阳为庐陵,在今吉水县东辈。O:曾。
栎阳:秦置栎阳县,故城在今陕西临潼县东。O:黄。
赞皇:隋分北齐高邑县地置赞皇县,即今河北赞皇,宋并入高邑,后复置。【正】充。
关西:泛指函谷关以西之地,即今陕西、甘肃二省之统称。【正】始、春、为、厘。
陇西:一、秦昭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置陇西郡。二、秦置陇西郡,今甘肃原兰州、巩昌、秦州诸府、州地,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东北;晋迁置襄武,在今甘肃陇西西南。三、南朝宋置陇西郡,今陕西南郑地,一云秦置陇西郡,治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区。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正】牛、李、羌、迮、禹、虺、室、时、刍、累、彭、开、闵、阳、第、菌、董、粲、准、边、幽、关、权、浩星、荔菲、第五、义渠。O:艾、开、黄掴、独吉、颜盏、女奚烈、乌石论。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9: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划:
兰(蘭)陵:西晋分东海郡置兰陵郡,治兰陵,故城在今山东峄县东五十里,一云治永县在今山东枣庄市峄城镇,辖境相当今山东枣庄、滕县等地。南朝宋移治昌卢,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六十里,后魏迁治永县,在今峄县西北,隋废。【正】足、?缪、谬、萧、万俟。
盐(鹽)官:一、汉置盐官县,在今陕西境;二、三国吴置盐官县,故城在今浙江海宁西之盐官镇。【正】翁、呼延。
严(嚴)陵:山名,一名富春山,在浙江桐芦西。

二十五划:
观(觀)津:本古观国,故城在今山东观城西。

参考资料:
一、历代地理沿革表,古虞陈芳绩撰。(有郡设置年代。)
二、中华历史地理大辞典上下册,章嶔编著,民国六十三年(公元1974年)十月初版。
三、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民国七十三年(公元1984年),郑梁生、吴文星、叶刘仙相编译。
四、新编中国地名辞典,民国六十六年(公元1977年)六月,陆景宇编著。
五、民国六十九年(公元1980年庚申),杨绪贤撰台湾地区姓氏堂号考。
六、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合著。附录中古今地名对照表之二。公元一九九六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发行。
七、中国政区大典,公元一九九九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发行。
八、寻根网的姓氏堂号。
九、百家姓姓氏源流,张世国编著,西(公)元二〇〇一年一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9: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中华民族海峡两岸三百个大姓堂号表
【李:陇西堂】【王:太原堂】【张:清河堂】【刘:城城堂】【陈:颍川堂】【杨:弘农堂】【赵:天水堂】【黄:江夏堂】【周:汝南堂】【吴:延陵堂】【徐:东海堂】【孙:乐安堂】【胡:安定堂】【朱:京兆堂】【高:渤海堂】【林:西河堂】【何:庐江堂】【郭:太原堂】【马:扶风堂】【罗:豫章堂】【梁:安定堂】【宋:京兆堂】【郑:荥阳堂】【谢:陈留堂】【韩:南阳堂】【唐:晋阳堂】【冯:始平堂】【于:河南堂】【董:陇西堂】【萧:兰陵堂】【程:安定堂】【曹:谯郡堂】【袁:汝南堂】【邓:南阳堂】【许:高阳堂】【傅:清河堂】【沈:吴兴堂】【曾:鲁郡堂】【彭:陇西堂】【吕:河东堂】【苏:武功堂】【卢:范阳堂】【蒋:乐安堂】【蔡:济阳堂】【贾:武威堂】【丁:济阳堂】【魏:钜鹿堂】【薛:河东堂】【叶:南阳堂】【阎:太原堂】【余:下邳堂】【潘:荥阳堂】【杜:京兆堂】【戴:谯郡堂】【夏:会稽堂】【钟:颍川堂】【汪:平阳堂】【田:雁门堂】【任:东安堂】【姜:天水堂】【范:高平堂】【方:河南堂】【石:武威堂】【姚:吴兴堂】【谭:齐郡堂】【廖:汝南唐】【邹:范阳堂】【熊:江陵堂】【金:彭城郡】【陆:河南堂】【郝:太原堂】【孔:东鲁堂】【白:南阳堂】【崔:博陵堂】【康:京兆堂】【毛:西河堂】【邱:河南堂】【秦:天水堂】【江:济阳堂】【史:京兆堂】【顾:武陵堂】【侯:上谷堂】【邵:博陵堂】【孟:平陵堂】【龙:武阳堂】【万:扶风堂】【段:京兆堂】【雷:冯翊堂】【钱:彭城堂】【汤:中山堂】【尹:天水堂】【黎:京兆堂】【易:太原堂】【常:平原堂】【武:太原堂】【乔:梁郡堂】【贺:广平堂】【赖:颍川堂】【龚:武陵堂】【文:雁门堂】【庞:始平堂】【樊:上党堂】【兰:中山堂】【殷:汝南堂】【施:吴兴堂】【陶:济阳堂】【洪:敦煌堂】【翟:南阳堂】【安:武陵堂】【颜:鲁郡堂】【倪:千乘堂】【严:天水堂】【牛:陇西堂】【温:平原堂】【芦:河南堂】【季:渤海堂】【俞:河间堂】【章:河间堂】【鲁:扶风堂】【葛:顿丘堂】【伍:安定堂】【韦:京兆堂】【申:琅琊堂】【尤:吴兴堂】【毕:河南堂】【聂:河东堂】【丛:许昌堂】【焦:中山堂】【向:上党堂】【柳:河东堂】【邢:河间堂】【骆:内黄堂】【岳:山阳堂】【齐:汝南堂】【尚:上党堂】【梅:汝南堂】【莫:钜鹿堂】【庄:天水堂】【辛:雁门堂】【管:晋阳堂】【祝:太原堂】【左:济阳堂】【涂:豫章堂】【谷:上谷堂】【祁:太原堂】【时:陇西堂】【舒:京兆堂】【耿:高阳堂】【牟:平阳堂】【卜:西河堂】【路:内黄堂】【詹:河间堂】【关:陇西堂】【苗:陕郡堂】【淩:河间堂】【费:江夏堂】【纪:平阳堂】【靳:西河堂】【盛:汝南堂】【童:雁门堂】【欧:平阳堂】【甄:中山堂】【项:辽西堂】【曲:陕郡堂】【成:上谷堂】【游:??堂】【阳:陇西堂】【裴:渤海堂】【席:济阳堂】【卫:河东堂】【查:齐郡堂】【屈:临淮堂】【鲍:上党堂】【位:??堂】【覃:齐郡堂】【霍:太原堂】【翁:盐官堂】【隋:清河堂】【植:南越堂】【甘:渤海堂】【景:晋阳堂】【蒲:河东堂】【单:南安堂】【包:上党堂】【司:顿丘堂】【柏:魏郡堂】【宁:济南堂】【柯:济阳堂】【阮:陈留堂】【桂:天水堂】【闵:陇西堂】【欧阳:渤海堂】【解:平阳堂】【强:天水堂】【柴:平阳堂】【华:武陵堂】【车:京兆堂】【冉:武陵堂】【房:清河堂】【边:陇西堂】【辜:南昌堂】【吉:冯翊堂】【钱:彭城堂】【刁:弘农堂】【瞿:松阳堂】【戚:东海堂】【丘:河南堂】【古:新安堂】【米:京兆堂】【池:西河堂】【滕:南阳堂】【晋:平阳堂】【苑:范阳堂】【邬:太原堂】【臧:东海堂】【畅:河南堂】【宫:太原堂】【来:平阳堂】【缪:兰陵堂】【苟:河内堂】【全:京兆堂】【褚:河南堂】【廉:河东堂】【简:范阳堂】【类:高密堂】【盍:汝南堂】【符:琅琊堂】【奚:北海堂】【木:吴兴堂】【穆:河南堂】【党:冯翊堂】【燕:范阳堂】【郞:中山堂】【邸:河西堂】【冀:渤海堂】【谈:广平堂】【姬:南阳堂】【屠:陈留堂】【连:上党堂】【郜:京兆堂】【晏:齐郡堂】【栾:西河堂】【郁:黎阳堂】【商:汝南堂】【蒙:安定堂】【计:京兆堂】【喻:江夏堂】【揭:豫章堂】【窦:扶风堂】【迟:太原堂】【宇:河南堂】【敖:谯郡堂】【糜:汝南堂】【鄢:范阳堂】【冷:京兆堂】【卓:西河堂】【花:东屏堂】【仇:平原堂】【艾:天水堂】【蓝:汝南堂】【都:黎阳堂】【巩:山阳堂】【嵇:谯郡堂】【井:扶风堂】【练:建安堂】【仲:中山堂】【东:平原堂】【虞:陈留堂】【卞:济阳堂】【封:渤海堂】【竺:东海堂】【洗:南海堂】【原:平东堂】【官:太原堂】【衣:河南堂】【楚:江陵堂】【佟:辽东堂】【栗:长安堂】【匡:济阳堂】【宗:京兆堂】【应:汝南堂】【台:安平堂】【巫:平阳堂】【鞠:汝南堂】【僧:??堂】【桑:黎阳堂】【荆:广陵堂】【谌:南昌堂】【银:西河堂】【扬:天水堂】【明:吴兴堂】【沙:汝南堂】【薄:雁门堂】【伏:太原堂】【岑:南阳堂】【习:东阳堂】【胥:琅琊堂】【保:山阳堂】【和:汝南堂】【蔺:中山堂】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9: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华民族台湾地区三百个大姓堂号表

【陈:颍川堂】【林:西和堂】【黄:江夏堂】【张:清河堂】【李:陇西堂】【王:太原堂】【吴:延陵堂】【刘:彭城堂】【蔡:济阳堂】【杨:弘农堂】【许:高阳堂】【郑:荥阳堂】【谢:陈留堂】【郭:太原堂】【洪:敦煌堂】【邱:河南堂】【曾:鲁国堂】【廖:汝南堂】【赖:颍川堂】【徐:东海堂】【周:汝南堂】【叶:南阳堂】【苏:武功堂】【庄:天水堂】【江:济阳堂】【吕:河东堂】【何:庐江堂】【罗:豫章堂】【高:渤海堂】【萧:兰陵堂】【潘:荥阳堂】【朱:沛国堂】【简:范阳堂】【钟:颍川堂】【彭:淮阳堂】【游:冯翊堂】【詹:河间堂】【胡:安定堂】【施:吴兴堂】【沈:吴兴堂】【余:下邳堂】【赵:天水堂】【卢:范阳堂】【梁:安定堂】【颜:鲁国堂】【柯:济阳堂】【孙:乐安堂】【魏:钜鹿堂】【翁:盐官堂】【戴:谯国堂】【范:高平堂】【宋:京兆堂】【方:河南堂】【邓:南阳堂】【杜:京兆堂】【傅:清河堂】【侯:上谷堂】【曹:谯国堂】【温:太原堂】【薛:河东堂】【丁:济阳堂】【马:扶风堂】【蒋:乐安堂】【唐:晋阳堂】【卓:西河堂】【蓝:汝南堂】【冯:始平堂】【姚:吴兴堂】【石:武陵堂】【董:陇西堂】【纪:平阳堂】【欧:平阳堂】【程:安平堂】【连:上党堂】【古:新安堂】【汪:平阳堂】【汤:中山堂】【姜:天水堂】【田:北平堂】【康:京兆堂】【邹:范阳堂】【白:南阳堂】【涂:豫章堂】【尤:吴兴堂】【巫:平阳堂】【韩:颍川堂】【龚:武陵堂】【严:天水堂】【袁:汝南堂】【钟:颍川堂】【黎:京兆堂】【金:彭城堂】【阮:陈留堂】【陆:河南堂】【倪:千乘堂】【夏:会稽堂】【童:雁门堂】【邵:博陵堂】【柳:河东堂】【钱:彭城堂】【于:河南堂】【顾:武陵堂】【伍:安定堂】【任:东安堂】【秦:天水堂】【熊:江陵堂】【谭:齐郡堂】【毛:西河堂】【俞:河间堂】【史:京兆堂】【章:河间堂】【骆:内黄堂】【万:扶风堂】【甘:渤海堂】【涂:豫章堂】【饶:平阳堂】【雷:冯翊堂】【崔:博陵堂】【官:东阳堂】【孔:东鲁堂】【尹:天水堂】【厥:下邳堂】【陶:济阳堂】【淩:河间堂】【葛:顿丘堂】【粘:桓忠堂】【张简:?堂】【龙:武阳堂】【孟:平陵堂】【易:太原堂】【辛:陇西堂】【辜:南昌堂】【韦:京兆堂】【段:京兆堂】【殷:汝南堂】【褚:河南堂】【贾:武陵堂】【贺:广平堂】【池:西河堂】【莫:钜鹿堂】【欧阳:渤海堂】【向:河南堂】【麦:始兴堂】【文:雁门堂】【包:上党堂】【关:陇西堂】【季:渤海堂】【管:普阳堂】【华:武陵堂】【武:太原堂】【鲁:扶风堂】【鲍:上党堂】【梅:汝南堂】【樊:上党堂】【丘:河南堂】【阎:太原堂】【左:济阳堂】【郝:太原堂】【邢:河间堂】【花:东屏堂】【安:武陵堂】【岳:高阳堂】【穆:河南堂】【房:清河堂】【常:平原堂】【涂:豫章堂】【蒲:河东堂】【祝:太原堂】【盛:汝南堂】【利:河南堂】【曲:陕郡堂】【成:上谷堂】【庞:始平堂】【邬:太原堂】【谷:上谷堂】【应:汝南堂】【聂:河东堂】【耿:高阳堂】【齐:汝南堂】【全:京兆堂】【佘:新郑堂】【牛:陇西堂】【申:琅琊堂】【解:平阳堂】【练:建安堂】【符:琅琊堂】【乔:梁郡堂】【翟:南阳堂】【范姜:?堂】【舒:京兆堂】【毕:河南堂】【单:南安堂】【虞:陈留堂】【缪:兰陵堂】【喻:江夏堂】【覃:齐郡堂】【裴:河东堂】【阳:陇西堂】【项:辽西堂】【苗:东阳堂】【谌:南昌堂】【戚:东海堂】【卜:西河堂】【焦:中山堂】【乐:南阳堂】【牟:平阳堂】【宗:京兆堂】【留:东海堂】【商:汝南堂】【车:京兆堂】【云:琅琊堂】【买:??堂】【鄞:会稽堂】【费:江夏堂】【宫:太原堂】【臧:东海堂】【楼:东阳堂】【滕:南阳堂】【力:临安堂】【尚:上党堂】【司:顿丘堂】【屈:临淮堂】【甯:??堂】【涂:豫章堂】【路:内黄堂】【柴:平阳堂】【祈:太原堂】【桂:天水堂】【刁:弘农堂】【栾:西河堂】【巴:高平堂】【卫:河东堂】【艾:天水堂】【靳:西汉堂】【隋:清河堂】【瞿:松阳堂】【谈:广平堂】【沙:汝南堂】【闵:陇西堂】【时:陇西堂】【窦:扶风堂】【幸:雁门堂】【篮:汝南堂】【柏:魏郡堂】【查:齐郡堂】【霍:太原堂】【仇:平原堂】【郁:黎阳堂】【迟:太原堂】【冷:京兆堂】【邝:庐江堂】【丛:许昌堂】【冉:武陵堂】【仲:中山堂】【桑:黎阳堂】【娄:谯郡堂】【晏:齐郡堂】【裘:渤海堂】【风:济阳堂】【荣:上谷堂】【席:安定堂】【吉:冯翊堂】【鄂:武昌堂】【松:东莞堂】【湛:豫章堂】【匡:普阳堂】【米:京兆堂】【屠:陈留堂】【边:陇西堂】【姬:南阳堂】【储:河东堂】【佟:辽东堂】【蒙:安定堂】【昌:汝南堂】【岑:南阳堂】【闻:吴兴堂】【卞:济阳堂】【伊:陈留堂】【东:平原堂】【初:郓城堂】【兰:中山堂】【楚:江陵堂】【郞:中山堂】【庞:始平堂】【区:桂林堂】【厉:南阳堂】【奚:北海堂】【荆:广陵堂】【偕:??堂】【鞠:汝南堂】【诸:琅琊堂】【狄:天水堂】【劳:武阳堂】【兵:??堂】【景:普阳堂】【甄:中山堂】【皮:天水堂】【明:吴兴堂】【封:渤海堂】【苏:武功堂】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9: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中华民族姓氏始祖黄帝纪年表摘要

            中华民族姓氏始祖黄帝纪年表
                                ————黄帝第一百二十九代、詹姓第九十二代裔孙詹招琳纂著

            前言

一、中华民族姓氏始祖黄帝纪年表,提供寻根溯源编辑家谱者检索历代帝王纪年及年号或甲子与生肖,甚至欲换算民国纪年前后与公元纪年的工具书,本属私藏应用,按表索骥颇感方便快捷而公诸同好共享。
二、本表纪年依序为三皇一燧人氏、三皇二太昊伏羲氏、三皇三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南北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副统帝王之蜀、吴、元魏、北齐、北周、辽、西夏、金等、或五胡十六国及五代时的十国等则未列入本表。

黄帝纪年元年岁次甲子、民国前四六〇八年、公元前2697年。

中国历史准确纪年以西周共和元年岁次庚申,黄帝纪年一八五七年、民国前二七五二年、公元前841年,史家始趋一致。历代古史典籍记载黄帝纪年元年有:岁次丁巳、癸亥、甲子、丁亥、庚寅等,其间相互差距最多为二一三年,最少也有六年,至今尚无定论。
本谱黄帝纪年元年岁次甲子、民国前四六〇八年、公元前2697年为起承点上溯推算。
三皇一燧人氏以生于黄帝纪年前岁次乙卯一八〇九年(民国前六四一七年、公元前4506年);三皇二太昊伏羲氏族元年为岁次甲申(黄帝纪年前一七八〇年、民国前六三八八年、公元前4477年)至末代无怀氏岁次癸未(黄帝纪年前五二一年、民国前五一二九年、公元前3218年)太昊伏羲氏相传十六代,计一千二百六十年。
中华民族炎黄姓氏总始祖少典氏,生于黄帝纪年前岁次丁亥五七七年、民国前五一八五年、公元前3274年,笔者招琳据炎帝神农氏出生年加三十年而来。
三皇三炎帝神农氏元年岁次甲申(黄帝纪年前五二〇年、民国前五一二八年、公元前3217年)。至岁次癸未(黄帝纪年前一年、民国前四六〇九年、公元前2698年),炎帝神农氏相传十代八帝,计五百二十年。
少典氏生于黄帝纪年前岁次丁亥五七七年、民国前五一八五年、公元前3274年,笔者据炎帝神农氏出生年加三十年而来。

纪年换算简法如下:
黄帝纪年:公元前2697年加公元2001年、或民国前四六〇八年加民国九十年等于黄帝纪年四六九八年;
公元纪年:民国九十年(即公元2001年)加公元一九一一年、或黄帝纪年四六九八年减黄帝纪年二六九七年等于公元二〇〇一年。
民国纪年:民国前四六九八年减民国四六〇八年、或公元二〇〇一年减公元一九一一年等于民国九〇年辛巳。以公元前年数加一九一一年就等于民国纪年前年数:一九一一年减公元后年数就等于民国纪年前年数,公元后年数减一九一一年就等于民国纪年年数。

黄帝纪年历代尚有异同依次如下:
一、黄帝元年岁次丁巳,公元前2704年、民国前四六一五年。见于《历代帝王年表》,清朝齐兆南撰,及《纪元通谱》,民国史襄哉编。
二、黄帝元年岁次癸亥,公元前2698年、民国前四六〇九年。见于《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清高宗乐敕撰,及《五十世纪中国历年表》,民国刘大白编。与《中国历史年表》,民国柏杨著。
三、黄帝元年岁次甲子,公元前2697年、民国前四六〇八年。见于《中华通史》,民国章嶔著,及《辞海》附录中外历代大事年表,民国,中华书局。本表引用此书。
四、黄帝纪年岁次丁亥,公元前2674年、民国前四五八五年。见于《资治通鉴外纪》,宋朝刘恕撰;及《中国年历简谱》,民国董作宾撰。
五、黄帝纪年岁次己丑,公元前2492年、民国前四四〇三年。见于《历代纪元表(编)》。
六、以上历代正统帝王年数及在位起讫年数各有所本。

本表黄帝纪年元年甲子。
本表编排方式,朝代帝号、岁次干支、太岁、阿拉伯数字等从左至右。考证族谱三要。明历代纪年甲子,知历代地理郡县建置,必须参考历朝地理志,晓朝代设官分职制度亦极为重要,如《周礼》、《汉书•百官公强表》、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奉敕撰之《钦定历代官职表》等,更能深入谱奥;本表讹误祈请斧正。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中华民族姓氏始祖黄帝纪年表摘要
中华民族姓氏始祖黄帝纪年表————黄帝第一百二十九代、詹姓第九十二代裔孙詹招琳纂著

             前言

一、中华民族姓氏始祖黄帝纪年表,提供寻根溯源编缉家谱者检索历代帝王纪年及年号或甲子与生肖,甚至欲换算民国纪年前后与公元纪年的工具书,本属私藏应用,按表索骥颇感方便快捷而公诸同好共享。
二、本表纪年依序为三皇一燧人氏、三皇二太昊伏羲氏、三皇三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副统帝王之蜀、吴、元魏、北齐、北周、辽、西夏、金等、或五胡十六国及五代时的十国等未列入本表。

黄帝纪年元年岁次甲子、民国前四六零八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中国历史准确纪年以西周共和元年岁次庚申,黄帝纪年一八五七年、民国前二七五二年、公元前八四一年,史家始趋一致。历代古史典籍记载黄帝纪年元年有:岁次丁巳、癸亥、甲子、丁亥、庚寅等,其间相互差距最多为二一三年,最少也有六年、至今尚无定论。


中华民族姓氏源流谱系与黄帝纪年简表

一、盘古氏至三皇谱系表
三皇: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
五帝: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唐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三皇一燧人氏、祝融氏、少典氏。
——母系氏族——古今无定论——父系姓族。
——野居野处•••••••••••••••••••••盘古氏•••••••开天辟地。
——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相距也许数万年,或数十万年,文字未兴,不知次第顺序。
盘古••••••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发明火,三皇一燧人氏——《历代通鉴辑览》,三皇二太昊伏羲氏,姓风。女娲。郝骨氏。
三皇太昊伏羲氏——柏皇氏,《通志》卷一、《三皇纪》第一引《春秋世谱》:长子襄(飞龙)、次子英(潜龙)、女宓(洛神),见于《氏族典》。咸鸟。柏皇氏——中央氏——大庭氏——粟陆氏——骊连氏——•••••••
咸鸟——承厘,司水土——厚炤——顾相,生巴人,后裔有姓李氏者衍传西晋五胡十六国之成汉。

骊连氏——混(浑)沌氏——赫胥氏——尊卢氏,《路史•前纪八》、《路史》及《刘姓谱》载;祝融氏,又名祝诵氏。均云祝融氏之分派为少典氏。尊卢氏——昊英氏——有巢氏,开始穴居。——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祝融氏。阴康氏——无怀氏。••••••••••••          葛天氏——阴康氏、祝融氏。祝融氏——少典氏——••••••••••••

                    释考
一、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及三皇二太昊伏羲氏至无怀氏之间,属氏姓族群或图腾符号之传递。
二、燧人氏生太昊伏羲氏,姓风,太昊伏羲氏生咸鸟至巴人,后裔有姓李氏者衍传西晋五胡十六国之成汉,及少典氏生启昆,启昆衍传三皇三炎帝的神农氏及五帝一黄帝轩辕氏,后裔统称为炎黄子孙之由来,是直系衍传。

             盘古氏:
人类初始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揭开宇宙人民生活空间。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相距也许数万年或数十万年,文字未兴不知次第顺序。至三皇二太昊伏羲氏,据《历代通鉴辑览》卷之一;太昊伏羲氏、女娲氏、郝骨氏、柏皇氏、中央氏(亦曰中皇)、大庭氏(亦曰朱颜氏)、粟陆氏、骊连氏(亦曰昆连)、浑沌氏(混敦)、赫胥氏、尊卢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亦曰子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等十六氏,皆袭伏羲氏之号。合计一千二百六十年。朝代下续三皇三炎帝神农氏。

              三皇一燧人氏:
燧人氏,三皇之首,发明钻木取火,以备火化,熟食保健。燧人氏,以黄帝纪年元年岁次甲子、民国前四六〇八年、公元前2697年推算。燧人氏生于黄帝纪年前岁次乙卯一八〇九年、民国前六四一七年、公元前4606年(编者招琳以三皇二太昊伏羲氏在位元年加三十年而得来之年数)。
妣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新校本《宋书,志》卷二十七,《志》第十七,符瑞上:燧人之世,有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太昊帝宓牺氏,母曰华胥。《通志》卷一三,《皇纪》第一引《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五女娲。”《三坟证》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

             三皇二太昊伏羲氏:
姓风,父燧人氏,母华胥。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月令疏》云:有大人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以足履之,有娠妊生伏羲(《月令疏》作庖牺,上下文合),长于成纪(长字依《易疏》补)。蛇身人首,有圣德。”据清高宗敕撰《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太昊伏羲氏后依序为:女娲氏、(郝骨氏)、柏皇氏、中央氏、大庭氏、粟陆氏、骊连氏、浑沌氏、赫胥氏、尊卢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等十六氏。即黄帝纪年前岁次甲申一七八〇年、民国前六三八八年、公元前4477年。至无怀氏时是值黄帝纪年前岁次癸未五二一年、民国前五一二九年、公元前3218年,共一千二百六十年。

             祝融氏:
《路史•前纪八》: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也。(文后注云:见于《西苑》等书、《白虎群儒通义》,以祝融为三皇。宋衷论三皇,亦数祝融,而出黄帝。《梁武帝祠画像》述:先伏羲氏、次祝诵氏、次神农氏,乃及黄帝、颛顼,盖有所本,岂得云帝浩之臣哉。洪臣相云:先儒说三皇不一,太史公采《大戴礼》,迁少昊而不录,又经传颛帝之后,黎为祝融,惟庄子以祝融氏与伏羲、神农、赫胥同辞。《白虎通》既依《史记》遂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至论五行,则又以祝融为南方之神,初非通论此,梁碑以祝融为祝诵,而介于伏羲、神农之间,《白虎》之说也。)又《赞曰》中载:“祝诵氏之属,续朱襄氏之来阴,阴康氏之来龢,伏羲氏之立基,神农氏之扶犁,黄帝氏之云门,少典氏之九渊,高阳氏之承云,高辛氏之六厉,尧之章,舜之招、禹之夏、是皆得天地之中,以发人之仰,道人之扶,达人知慧,而为政之平,则凡以得乎人,声之龢而己。”祝融出处此为一,本谱祝融氏列为阴康氏同辈,少典氏与无怀氏同辈。二为炎帝第十一代祝庸(融),三为黄帝第七代黎(祝融)。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9: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典氏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第十一代、第十二代
炎帝神农氏——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第十一代
黄帝轩辕氏———————————————————————————————————————————第一代
辈序—天字辈、地字辈、玄字辈、黄字辈、宇字辈、宙字辈、洪字辈、荒字辈、日字辈、月字辈、盈字辈、、昃字辈、
中华民族姓氏炎黄总始祖少典氏,妣有蟜氏女安登。天字辈。少典氏——三皇三(炎帝神农氏)炎帝、勖其。炎帝——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裹——节茎——姜克、姜戏。姜克——榆罔(下略)
姜戏——姜器•••••••••
勖其,妣扶胥氏——巨駓,妣蜀山氏——芒昧,妣逷伊氏——夷栗,妣女仪氏——柏坚,妣赤水氏——节,妣钜闾氏——赫胡,妣摩利氏——封胥,妣女娥氏——依卢,妣九方氏——启昆、子高。启昆,妣有蟜氏,生黄帝。

中华民族姓氏炎黄总始祖少典氏,生于黄帝纪年前岁次丁亥五七七年、民国前五一八五年、公元前3274年(笔者招琳据炎帝神农氏出生年加三十年而来),妣有蟜氏,女安登,生二子:长子三皇三炎帝神农氏(石年)、次子勖其。三十岁生长子三皇三炎帝神农氏至齐国姜太公为止,其间分支命氏有一百一十七个姓氏(单姓七十三个,二字复姓四十四个):齐国姜姓公族后有一百三十个姓(单姓六十八,复姓六十二),共计二百四十七(一云二百五十一)个姓氏;据未署名之神农世在台湾诸姓渊源考,炎帝在台湾有七十五姓,以户数多者在前依序为:许、谢、赖、洪、邱、吕、高、柯、卢、方、姜、白、纪、丁、骆、甘、陆、章、贺、崔、易、穆、解、向、左、狄、邢、丘、申、齐、蒲、焦、晏、尚、柴、栾、路、佘、竺、厉、邰、封、国、逢、强、山浦、麻、薄、台、危、井、右、后、年、农、士、青、望、羌、檀、大、竹、庆、牙、伯、柱、丽、药、壬、帖、淳、姜林、范姜。三十三岁生次子勖其,十一传五帝——轩辕氏黄帝,现有使用姓氏除炎帝二百四十七个姓氏之外,余为黄帝所衍生姓氏,世人皆称炎黄世胄(子孙)之由来,其源有自。

             三皇三炎帝神农氏
姓姜,名石年。汉族,黄帝纪年前岁次甲申五二〇年、民国前五一二八年、公元前3217年,其间依序为炎帝神农氏(石年)、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裹、节茎、姜克、榆罔等十一代九帝,共五百二十年。

             五帝
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四高辛氏、唐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五帝一黄帝轩辕氏:姓姬又姓公孙,名轩辕,字玄律,汉族。黄帝纪年元年岁次甲子、民国前四六〇八年,公元前2997年至公元前2598年,在位百年,国都有熊。
少昊金天氏:姓已,名挚,汉族,国都曲阜。黄帝纪年岁次甲辰一〇一年、民国前四五〇八年、公元前2597年至公元前2514年,在位八十四年。
五帝二颛顼高阳氏:姓姬,名颛顼,汉族。黄帝纪年岁次戊辰一八五年、民国前四四二四年,公元前2513年至公元前2436年,在位七十八年,国都若水,徙商丘。
五帝三帝喾四高辛氏:姓姬,名喾,汉族。黄帝纪年岁次丙戌二六三年、民国前四三四六年、公元前2435年至公元前2366年,在位七十年,国都商丘。
帝挚:姓姬又姓祁,名挚,汉族。黄帝纪年岁次丙申三三三年、民国前四二七六年,公元前2365年至公元前2358年,在位八年。
五帝四唐尧陶唐氏:姓姬,名放勋,汉族。黄帝纪年岁次甲辰三四一年、民国前四二六八年,公元前2357年至公元前2258年,在位一百年,国都平阳。
五帝五帝舜有虞氏:姓姚又姓妫,名重华,字都君,汉族。黄帝纪年岁次甲申四四一年、民国前四一六八年、公元前2257年至公元前2206年,在位五十(含避尧丧二年)年,国都蒲?。

            夏朝
帝禹夏后氏,姓姒,名文命,字密,汉族。黄帝纪年岁次丙子四九三年、民国前四一一六年,公元前2205年至公元前1767年在位(含避舜丧二年)年,国都安邑。历十四代十七王,四百三十九年(含寒浞篡夏三十九年)。
夏禹公元前2205年时概括人口数:约一千三百五十五万人。

            商朝
成汤,名履,字天乙,姓子,汉族。黄帝纪年岁次乙未九三二年、民国前二六七七年、公元前一七六六年至公元前1123年。国都西亳。历十七代三十王,共六百四十四年。

            周朝
武王,姓姬,名发,汉族。黄帝纪年岁次己卯一五七六年、民国前三〇三三年、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771年。国都陕西长安。西周历十一代十二王,共三百五十二年。
东周:平王,姓姬,名宜臼,汉族。黄帝纪年岁次辛未一九二八年、民国前二六八一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2年,国都河南洛阳。东周历二十一代二十五王,共五百一十五年。
春秋时代:黄帝纪年岁次己未一九七六年、东周平王宜臼四十九年、民国前二六三三年、公元前722年,至东周敬王匈(凶改王)三十九年、黄帝纪年岁次庚申二二一七年、民国前二三九二年、公元前481年,共有二百四十二年。
战国时代:黄帝纪年岁次戊寅二二九五年、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民国前二三一四年、公元前403年至黄帝纪年岁次乙亥二四七六年、民国前二一三三年、公元前222年,有一百八十二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9: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无主三十四年
东周,黄帝纪年岁次丙午二四四三年、民国前二一六六年、公元前255年,至黄帝纪年岁次己卯二四七六年、民国前二一三三年、公元前222年,因韩、赵、魏、齐、楚、燕、秦等七国纷争,中央无主三十四年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王政开始统一中国。

             秦朝
始皇帝,姓赢,名政,汉族。黄帝纪年岁次庚辰二四七七年、民国前二一三二年,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国都陕西。秦朝历三代三帝,十五年。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概括人口数:约二千万人。

             汉朝
西、东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19年,历十九代二十六帝,共四百二十五年(含新王莽十四年及更始二年)。
西汉:太祖高皇帝,姓刘,名邦,字季,汉族。黄帝纪年岁次乙未二四九二年、民国前二一一七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历九代十二帝,共二百一十五年。
新莽:姓王,名莽,字巨君,汉族。黄帝纪年岁次己巳二七〇六年、民国前一九〇三年、公元9年至公元22年。
更始帝:淮阳王,姓刘,名玄,字圣公。汉族,黄帝纪年岁次癸未二七二〇年、民国前一八八九年,公元23年至公元24年。
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族。黄帝纪年岁次乙酉二七二二年、民国前一八八七年、公元25年至公元219年,历八代十四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三国
魏朝:世祖文皇帝,姓曹,名丕,字子桓,汉族。黄帝纪年岁次庚子二九一七年、民国前一六九二年,公元220年至公元264年。国都河南洛阳。历三代五帝,共四十五年。
蜀汉:昭烈皇帝,姓刘,名备,字玄德,汉族。公元二二一年至公元263年。国都四川。历二代二帝,共四十三年。
吴:太祖大皇帝,姓孙,名权,字仲谋,汉族,公元229年至公元280年,国都江宁。历三代四帝,共五十二年。
《台湾纪要》:《三国志》、《吴志》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魏明帝太和四年),孙权(黄帝第八十三代)遣将军卫温、诸葛直降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得夷州数千人还,夷州即今之台湾:三国时期沈莹著《临海水土志》、《隋书东夷传》,元代汪大渊著《岛夷略志》,均有关台湾之记载。
      
              晋朝
西、东晋公元265年至公元419年,历西、东晋五代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西晋:世祖武皇帝,姓司马,名炎,字安世,汉族。黄帝纪年岁次己酉二九六二年、民国前一六四七年,公元265年至公元316年,国都河南洛阳。历三代四帝,共五十二年。
东晋:中宗元帝,姓司马,名睿,汉族。黄帝纪年岁次丁丑三〇一四年、民国前一五九六年,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419年。国都江苏南京。历四代十一帝,共一百〇三年。

              五胡十六国
北魏史家崔鸿著《十六国春秋》一书,而名之。自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至南北朝初叶,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的一百三十年间,除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等五胡外也有汉族;先后占据北方及西蜀;建有二十多个国家,举要如下:
前赵:高祖光文皇帝,姓刘,名渊,字元海。匈奴族。公元304年至公元329年,国都平阳。刘渊国号汉,刘曜改为赵,史称前赵。历三代三主,共二十六年。
成汉:太宗武皇帝,姓李。名雄,字仲隽,氐族。公元304年至公元347年。国都成都。历三代五主,共四十四年【三皇二太昊伏羲氏后裔】。
后赵:高祖明皇帝,姓石,名勒,字世龙,羯族。公元319年至公元350年。国都河北。历二代七主,共三十三年。
前凉:太祖文明皇帝,姓慕容名皝,字元真。鲜卑族。公元337年至公元370年。国都龙城。历三代三主,共三十四年。
前秦:高祖景明皇帝,姓符,名健,字建业,氐族,公元351年至公元394年。国都长安,历三代六主,共四十四年。【三皇三炎帝神农氏后裔】
后秦:太祖武昭皇帝,姓姚,名苌,羌族,公元384年至公元417年,国都长安,历三代三主,共三十四年。
后燕:世祖光武皇帝,姓慕容,名垂,字道明,鲜卑族,公元384年至公元409年,国都中山,父慕容皝,历三代五主,共二十六年。
西秦:烈祖宣烈王,姓乞伏,名国仁,鲜卑族,公元385年至公元431年,国都宛川,历三代四主,共四十七年,
后凉:太祖懿武皇帝,姓吕,名光,字世明,氐族,公元386年至公元403年,历二代三主,共十八年,国都姑臧。
南凉:太祖武昭王,姓李,名嵩,字玄盛,汉族,公元400年至公元420年,国都敦煌,历三代三主,二十一年。
北凉:太祖武宣王,姓沮渠,名蒙逊,匈奴族,公元401年至公元439年。历二代二主,共三十九年。
夏:世祖武烈皇帝,姓赫连,名勃勃,字屈孑,匈奴族,公元407年至公元431年,国都统万,历二代三主,二十五年。
北燕:太祖文成皇帝,姓冯,名跋,字文起,汉族,公元409年至公元436年,国都龙城。历一代二主,共二十八年。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