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楼主: 郝治年

莱州历史大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7: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层政权

  (一)民国时期柳行村公所村长更迭表:

所升鑑:任职始于一九二〇年。三年后,由于掖县县署地方自治筹备分处,设立实行区、乡、村三级制,村设村长,此年仍由所升鑑继任内部职务。
备注:《四续掖县志》清朝宣统以前,掖县*政*府*的基层政权机构设乡、社、村三级,乡有乡长、社有社长、村有村长。

郝士和:约一九二五年始任村长。


郝升庭:约有一九三〇年接任村长。此时掖县*政*府*将全县划分为十大区,成立区公所、乡镇公所、村公所,村设村长,村内划分为闾、邻,设闾长、邻长。

郝升起:一九三六年,因原村长郝升庭出差北京办事,由郝升起代理村长。

徐玉池:一九三八年三月,掖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基层政权仍沿用国民*政*府*的区、乡、村三级制。因此,徐玉池被推选为村长。

郝延昭:一九四二年被推举为村长。一九四一年一月,掖县*政*府*又将区公所设正、副区长,下分设民政、财政、国民经济、粮食、教育、司法、武装助理、优救干事、公安特派员,乡设正、副乡长、书记(文书)、乡指挥、交通,村设正、副村长、村政委员、村指挥、书记(文书),村下为闾、邻,设闾长、邻长。不久取消乡级行政机构,建立行政村,由区公所直辖村公所。


所汉江:一九四五年一月选举为村长。

郝鸣春:约一九四八年被推选为村长,一九五一年掖县人民*政*府*恢复乡级政权机构,郝鸣春任职不变。

郝鸿诰,约一九五四年被推选为村长。十二月执行掖县人民*政*府*的新编制,即区公所设正、副区长、文书、民政、财政、优抚、教育、调解助理、公安员;村设正、副村长、文书、财粮兼会计、公安员、调解委员各一人。


  (二)柳行村级生产大队长、村长更迭表:

郝居正:一九五六年始被上级党委任命村级党政第一把手。
一九五八年二月,掖县人民委员会将区公所撤销,设乡(镇)人民委员会,八月乡镇建置撤销,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成立管理委员会,设正、副主任。村改生产大队,设正、副大队长、会计、保管等,大队下设若干生产队。
备注:这一时期,曾与大沟崖村合并一个生产大队和总支部,由大沟崖村人徐焕林任总支部书记,不久,又与婴里村合并,被划为柳婴区,同时改为任婴里村人王金寿为总支部书记,止于一九六二年。

田金寿:一九六二年推选为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大队长。

郝桂茂:一九六七年三月,本村成立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由郝桂茂为主任。

郝同敏:一九七五年,因郝桂茂调任平里店公社拖拉机站党委书记,由副手郝同敏升为正主任,亦党政兼管。

郝维明:一九七六年被推选为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一九八〇年十一月恢复生产管理委员会,仍由郝维明为主任或大队长。

徐玉耀:一九八四年四月,掖县人民*政*府*进行机构改革,撤销公社管理委员会,成立乡镇人民*政*府*,乡镇*政*府*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镇长和设民政、林业、教育、生产、计划生育、水产、司法等助理员。村一级组织,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村民委员会,设正、副主任、村委委员。徐玉耀被推选村委主任。

郝同敏:一九九八年始被推选党政兼职为村委委员会主任,徐玉耀为副主任。
二〇〇四年柳行村第八届仍被推选为村委主任,副主任由赵传义担任。


(三)中共柳行村党支部书记更迭表:

郝成堂: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时期,被胶东支队指定其为柳行村政治指导员。
郝寿永:一九五一年,因郝成堂犯错误被撤销政治指导员,由郝寿永为指导主任后改任柳行村党支部书记。
郝居正:一九五六年,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
郝维明:一九六〇年,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
郝居正:一九六四年,因郝维明蒙受到上级撤职留党察看处分,由郝居正代理党支部书记。
郝桂茂:一九六六年,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
郝同敏:一九七四年,郝桂茂被上级调任,由副手郝同敏代理党支部书记,下届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任职至今。


       2004年十月三日

                莱州市台钳厂退休工人郝肇发搜集整理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7: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莱州的文化人 尹洪林笔耕三十春秋 写出《莱州历史大观》

   由莱州市退休干部、国家一级作家尹洪林先生历经三十年撰写的《莱州历史大观》日前出版发行。《莱州历史大观》记述了莱州(掖县)自夏代至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历史。全书五十余万字,三十二个章节,贯通古今,横涉百科,可谓是莱州(掖县)历史资料之大观。该书汲取邑地的“志、书”精髓,选取保存了地域文化资料的重点,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译写中突出地方性和时代性,努力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在保持原资料不变的情况下,充分运用新、奇、巧、智、趣等手法,使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该书资料翔实,既可作为研究地域文化的工具书,又可作为消闲读物。鉴古知今,继往开来,是研究莱州历史、促进社会文明、进行爱国教育和热爱家乡教育的好书。

    在本书中,由莱州电视台高级编辑,莱州市美协副主席刘永强先生为其绘制插图150多幅,增强了该书的吸引力。

莱州历史大观.jpg
莱州历史大观0.jpg
莱州历史大观1.jpg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7: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鱵梁鱼的故事

       鱵梁鱼学名叫鄂针鱼,莱州人把吃鱵梁鱼称为过“鱼市”。说是吃过这种鱼后,全年不得病。鱵梁鱼全身两尺多长,光滑细溜,还有坚硬细长的利嘴,在海里可称为一霸。在莱州一地,有着许多关于它的故事。

       古书《山海经》上载,今登莱海中有鱵梁鱼,碧色而长,其骨亦碧,其喙如针,因此得名。《山海经》还说,食鱵梁无疫疾。据说,古时海边有位老渔人,身上长了一个恶疮。因老人家中贫穷无钱医治,只有在家干耗。有人捉到一条鱵梁鱼,见其长相怪异,怕触犯神灵,就扔在海边。老渔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捡来煮熟吃了,结果,不但神灵没来责怪,身上的恶疮反而慢慢地好了起来。此时一经传开,百姓中凡身上长有恶疮的人,都想法到海中去捉鱵梁鱼来吃。不但治好了顽症,而且每逢流行大型疫疾的年头,吃过鱵梁鱼的人都会安然无恙。于是,食鱵梁鱼无疫疾“的事,就流传了下来。

      鱵梁鱼好吃,但是捕捉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此鱼身形似蛇,很细的网眼也会被它钻过去。如果用钓钩来钓,鱵梁鱼的嘴又很长,吃掉饵料后,它还会将钩吐掉。所以人们长期无法大量捕捉这种海鱼。

       唐朝的时候,宰相杜如晦的儿子,在莱州湾的剿匪战斗中,左腿上的一条筋被鱵梁鱼的利嘴所戳断,从此再也没有归队,就在莱州的海边居住下来,依靠赶海打渔为生。养伤的时候,他听人们谈起鱵梁鱼的话题,知道了这种鱼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原来,鱵梁鱼是在小麦杨花的季节,才在莱州湾里出现,小麦灌浆时,这种鱼也开始孕籽产卵,这个时期是鱵梁鱼最肥美的季节,因此,在莱州流行着“麦叶黄,食鱵梁”的说法。而且,渔民们都习惯地称这种鱼为恶鱼,因为这种鱼十分凶猛,当鱵梁鱼在莱州湾生活的几个月中,海中的一些其它鱼类都会避开,渔民很长一段时间打不到鱼,日子过得很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杜构几经琢磨,终于研制出带倒刺的鱼钩,使鱵梁鱼在咬上鱼钩后无法吐掉。他还发明了用许多漂葫芦联在一起,在网绳上挂上成排的鱼钩,形成一个个网阵,可以一下子钓到很多鱵梁鱼。从此,莱州沿海的渔民再也不用为捕捞淡季而发愁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有功于莱州渔民的残疾人,就在东海神庙的后院中,建造了一座《钩神庙》,塑上了杜构的神像,成为千古以来,人们祭祀和崇拜的人物。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21: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掖地历代行政区划

       明及明前境内行政区划

        汉置掖县,当时今境中掖、当利、阳乐、阳石、临朐、曲城六县。晋、南北朝及隋等朝,境内区划多变,难寻准确资料。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从掖县境城中分出当利、曲成、曲台三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此三县重归掖县。
        唐前,百姓多散居。
        唐朝初年,境内设立的地方基层体系是乡、里两级。其规制为:四户为“邻”;五邻为“保”;五保为“里”;五里为“乡”。以上意思是:四户人家是一“邻”;二十户人家是一“保”;一百户人家是一“里”;五百户人家是一“乡”。
        四户一邻,推举一户为一邻自治之首。二十户一保,选举一人为一保自治之首(后称保长)。一百户一里,设“里正”,多由一里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担当。五百户一乡,设“乡长”,由一乡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或贤明缙紳出任。
        里正和乡长都无品级,仅免其一家赋税。
        乡长负责教化,乡里行政由其与五个里正共同掌管。
        乡里的司法权力由县衙统一掌握。
        另:城居设“坊”或“街”,坊设“坊正”·····本县无此设。
        备注:唐代设“村正”,始有“村”之称。唐前,乡间聚落多称“格”,也称陌、屯、落······“格长”是“村长”的雏形。
         乡长、里正出于“上传下达”方便,记乡间百姓的聚落之地为村、庄、疃、家,或冠以地名、物名等为村落名称,后来便沿习为村庄的名称。

         本县境域自金太宗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划定:东及东北邻招远县,西。南邻昌邑、平度县,与今市域基本相同,以后边界村庄虽有划进划出,但无大的变更。
        金、元、明代,境内的地方基层体系,沿习唐、宋旧制。
        “中国吏治,至县而止”。历史时期对县以下的行政组织,文献记载很少。关于“境内行政区划及乡、村情况”,《掖县全志》中只能寻到清代及民国的资料,想了解清代以前的此类情况,除翻志书外,还需从一些古代名人的“札记”等书中获取。
        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莱州知府胡仲谟《邑志佚文》载: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莱州知府蔡恭留存府衙“架阁库”(档案室)的档案中,有洪武年间掖县知县朱荣(洪武七年至洪武三十年在任)于洪武十六年撰写的《掖邑聚落考》一文。此文对境内各乡、里、村落及民居情况的介绍比较详细。因有“地广人稀”及“纳移民,垦陈荒”之说,胡仲谟认为这是朝廷调查(察)山东各地人居情况,为向此移民作准备,朱知县因而撰写此文。“惜难入志,遂入邑书”(备注:当时胡仲谟正在组织毛纪等人编纂《莱州府志》,因此文难入《府志》,于是便录入《邑志佚文》书中)。
        为补清代之前的区划空白,今特译录此文。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22: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掖邑聚落考

        掖地东西长一百三十六里,南北长一百零六里,一城六乡,除掖城(府治县城)内外百姓聚居多些,其他五乡,超过二十户(足“保”者)居民的村,共有一百二十二个。境内超过十户、不足二十户的聚落(庄或疃)不足百个。多则七、八户,少则三、二或仅一家之聚落(以家或以地、物命名者)三百余处。全县居民共有四千一百九十三户,二万零八百四十六人。
        以下是各乡的居民情况。


       进士乡

         黑港口——淳于墓——大琅琊东至招远境,此线以北至海岸,为本县第一乡。因琅琊唐代出过进士王无竞,辛庄宋代出进士辛次膺,百姓传赞,一县荣耀,故以“进士”为乡名。
        本乡无甚大镇,其人居辐辏、集市日车马络绎者、首西由,次朱桥。
        西由,唐时即著名,数村近聚,自启庙会、集市,百姓勤农事,业渔盐,习绣织。少年读诗书,青壮追功名者很多。文明教化,民风淳朴,是一县的榜样。西由西北有三山,为秦皇、汉武祭海处,汉时即有聚落。
        朱桥,川原广袤,商贾并集。这里土厚水丰,有不少聚落很古老;汉时东莱太守杨震的儿子杨承在此落籍。“清流杨家”被世代颂传。其北迄西,隔海岸十里,民居星罗棋布,这些聚落多者十几户,十则三、两家,大多是宋、元间落籍于此的。这里前有沃野,后有海甸,百姓除种田、捕鱼外,更有采黄金特业,是一县富裕之地。
       掖邑古镇莫于临近西由的过西。史曰:过,姒姓或任姓,黄帝之后,夏时侯国。书载:禹建夏,封过国。寒浞篡夏,封其子浇于过。过君败亡,过君的儿子改任姓蛰伏,苦励四十载,诛寒复过国。过西在“过都”之西,当时为防守军的营地。以后渐有民居,遂成聚落。
         太平湾,古为重要军港。隋唐两朝六次东征高丽,均由此出发。时至今日,也是我朝(这里是明朝)之重要军港和商港。此处历史久远,也很著名,周围有几个隋唐或宋代的古聚落,每处居民多超一保之数,皆随遇而安。另有几处小聚落,每一、二十户。虽有鱼盐之利,几多年来到此落籍甚少。这是因为地域偏僻的缘故。
   
            良过乡

           自临朐古城北三里处——连郭庄——沙丘城——龙冢庙 ——狼虎埠向东北至招远境,北至进士乡南境一线。本乡紧临过地,以旧封“良过”(今梁郭)为乡名。
         夏封“良过”后,周边便慢慢地有了众多聚落。灵山之西,另有几多小聚落,或三、五户,或一、两家,乡民乐于农桑,勤于耕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衣食温饱,安居无他求。
         良过之西三十里,有古城曰沙丘,乃商纣王所建跸宫,相传为秦始皇崩处。向西南二十里之“沙丘花园”余遗址多处。城东及北有十多处旧聚落始于筑城或周之初。沙丘城北七里,曾设鹿砦(军队设的障碍物——用数木的枝干交叉放置,以阻挡敌方人马前进)为城郭,有聚落曰:“北障”,因此而取名。城东立幢置古兽守护,“石柱”(古人对“幢”的俗称)之名由此而生。城西“连郭”曾是啥丘“城郭”之兵营地。另有一些小聚落,考址基年代久远,然而,战乱病祸几经没落,住户向上难数几代。这些聚落今朝始兴旺,常有流民落籍于此。
        婴里、平里店为春秋时齐国名相晏平仲所遗,淳于村旁有战国时名士淳于髡之墓,乐台为汉武帝祭天遗址,这些地方周边均有小聚落。
        元初,圣举全真道十八宗师、琅琊綦志远光耀家祖,綦家方名冠“紫罗”二字。另有一古村曰诸流,居民数十家,读书者多,人知礼义,三官庙香火四时不断,引邻者(“四户为邻”,此指临近小聚落)聚此,日日若市。东西有众多前朝的小聚落,每个都是十户以下,此不逐一列述。
         二十里堡北有一聚落名曰:军寨址,有后唐吕梦奇旧居,宋代吕氏“一门三相”即出在此,邑地沾荣,名传华夏。
         本乡临海有几处聚落,居者半鱼半耕,衣食自给,平和相处。


              灵仙乡

       坊北向西至北行官道,向北至连郭庄为本乡西境;向南至东行官道,东行官道之十里堡(第一双堠处,在今蒲家洼村东岭上,俗称“堠顶”)——二十里堡(武官村)——三十里堡(旧有民居)——四十里堡(第四双堠处)——五十里堡(第五双堠处)——六十里堡(第六双堠处)——七十里堡(上堡)向东三里至招远境。北至良过乡南境。本乡武官村有灵虚宫,系金代全真道七真人之一,本村人刘长生所建。故以“灵仙”为乡名。向北十里有无根枣、锯齿等聚落处,有元臣刘仲禄祭神遗址,也是定名“灵仙”的原因。
        灵虚宫前有定日集市,周边小聚落百姓乐于到此以通有无,这里也就成了一乡最大的聚落处。
        本乡西端之城郭庄距沙丘城七里,为沙丘城之“城郭”,当时驻有军营守护城池,今为较大聚落处。城郭以西有淇水,旧为沙丘城“沙丘花园”之盛景处,周边聚落甚古,其东之罗家营,传为隋、唐名将罗成之兵营所在;其南之坊北村依唐代忠勇将军雷万春功名坊而立;雷家疃东北一带,乡人习武成风,历代以此得功名者甚多。
         城郭向东之驿道(指官道)旁,无甚大聚落。西曲城旧地有三、二十户人家。再向南为崮山,山下聚居五、七家,圣水清清,沿沟多古迹,有汉时齐王韩信书院、试剑石,又有丹霞壁三字,传为韩信手书。清山绿水美如画,而画间缺少民居,真是可惜了天赐的景致。
        驿道向东,朱汉与天保寨隔河而立。朱汉是夏代“诛寒(浇)”之地,天保寨为金代杨四姑(有书称杨妙真)兵营所在,两地似存杀气,虽系古聚落处,但人居不多。再向东有小聚落十余处,内有一戈姓聚落在本乡最古,传为夏过国所遗(过、戈同姓,为同音),皆依溪而居,植禾弄桑,饲鸡养鸭。无乱事忧心,有闲暇自在。
        本乡东南部地薄水贫,少有人居,虽有一些良田,但至今没人开垦。

                七里乡

      城内三隅(当时尚未立西北隅村)及城外一隅(今南关)、三关为一乡。守围城池的“城郭”军营距城七里,三关、四隅居民耕种的土地最远距城七里。本乡境域为距城七里之地,也辖七里之内之村落,故以“七里”为乡名。
        本城自汉初修建,至今已一千五百余年。一千五百余年来,本城不仅是一邑之都,历史悠久;也是州、府之都,人居集中;不受“五百户为一乡”之规限制。
         汉高祖置掖县(公元前203年),依掖水(今南阳河)而建城池。(北魏)献文帝置光州,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固修城墙。(蒙古)乃马真后(称制)缮治莱州城(公元1242年),筑的皆为土垣。国朝初(公元1371年即明洪武四年)在旧城之北修筑本城,正南隅(旧城,今南关)如今是本县最大的百姓聚居地。
         正南隅内居者,可谓名家汇集;汉宰相李欣居里在西南街北;(晋)临海侯府旧址(侯史光,爵临海侯)在其左;衙(旧城中的衙门)后街金代出两名宰相(赤盏辉、徒单克宁);(元)王大用(即王居政)归来造福地方,如今王家可称是名门望族;历代致仕官宦迁在这里居住者很多,品级在县令以上的就有十几位。
        城外七里内也有不少大聚落;新城之北皆良田,秦前就有百姓聚居(今称北关),向东居户三三、两两延至“城郭”军营,今也成聚落(郭里关)。城西北有淇园,再西有司马家亭子(后演变成“满家亭子”),此两处原为商代建沙丘城时,向西南修二十里“沙丘花园”之遗,汉司马均致仕归来,购为己产,后周边也成聚落。
         城(指旧城)西五里堠,再西二里“城郭”大埠上,旧驻护城军营,营旁也有聚落(城郭大埠,今演变为果达埠)。城南光水(三里河),光州之福基。五里堠旁聚落,是元代进士毛镛故地。城东及东南,桃红柳绿,三、五户聚落,散点烟霞,逼真画图。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22: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山乡
      
      掖城向南官道,七里河桥——南十里堡——二十里堡(马驿)——三十里堡(白沙)——四十里堡(夏丘)向南六里至平度境,北至灵仙乡南境(掖城东行官道),东至莱阳境,南至平度境。本乡因寒同山有金代全真道所开七洞;平村有通仙观;马山有宋代皇姑修道庵、太极山为历代道家修练地,故以“神山”为乡名。
        本乡占地近一邑领地的四分之一,加南行官道向西十里划归本乡,民居才凑满“五百户为一乡”之数。纳移民,垦陈荒,久已为之。
        本乡山岭多,土薄地脊,十里无人居不为鲜见。临七里乡及向南平原一线聚落多些。神山后有小聚落甚古,传为“田单代齐”间其家族所遗。此聚落向北及向西之地皆归七里乡。
        神山七洞下有几处聚落沿溪流而居,大多五、七户,业桑、麻农事,狩猎卖柴,自给养家而己。
        洼有心,山有根,山根处土厚水美,国朝勋臣、越国公胡通甫之胡家顶下谷口处,有村曰:李家,旧有汉光武司徒李欣之居处,李发迹后居于城,其子孙之未迁者,还聚族在这里。山前有唐前聚落,永徽(唐高宗年号)间,刘聿猎鹰受困绝崖事盛传于世。
        本乡多古迹,古迹旁多聚落;夏丘,为过君战寒浇后掩尸骨之大冢;留驾、御甲庵等为宋太祖(赵匡胤)微时流浪所经地;驸马茔留其女侄福环公主之遗憾;黄山因金、元间建黄真人祠而传名;大山之东马台石、钓鱼台、马场等有唐太宗征战时之遗迹;汉康王墓旁初有守坟人家,后迁来三、五民居,遂成聚落,今称古有村。沽河支流旁有众多小聚落,多则七、八户,少则三、二家,实为地旷人稀,未开化之地。


             龙德乡


       掖城向西南官道,西十里堡——二十里堡(郎村)——三十里堡(杲村)——四十里堡(英村)——五十里堡(沙河)——六十里堡(驿塘),向西入昌邑界。
         沙岭张家向西北至海岸,向东二里(沟)——幸台村东二里(沟)——幸台武家东二里(沟、沿沟向上)——林家南二里处至西南行官道,为本乡西南境;沿官道至七里乡边,七里乡向东北官道至北二十里堡,为本乡东南境;临朐古城北三里处——连郭庄一线之良过乡境,为本乡北境。因历代朝廷祭海之所的东海神庙在本乡境地,海神护佑乡民身强财富,为记海神之恩,故以“龙德”为乡名。
         本乡之大聚落多近海岸,渔米兼作,是为税收富地。
         临朐为汉县城地,为本乡最大聚落处。城里之居常见汉时遗迹,城外居者多后世流民。今前朝(是指元代)定海侯杨春之府第在城中最为显赫。
        杜家虽为小聚落,旧有唐代贤相杜如晦公子杜构之居处,杜构巧制钓钩,莱人方尝鱵梁鱼美味。
        大原、海神庙前后多宋代聚落,向西南沿海、沿河虽无大聚落,而小聚落却星罗棋布,皆择佳地而居。
        本乡境地东北、西南狭长,有较长海岸线,乡民以渔为业者多。福山之西南旧有“滑州”之名,盛产滑石。滑石雅称“莱玉”,为雕刻器物佳料,碎石碾成粉末也有大用。此处多小聚落,采石经营者甚众。
        向西有聚落曰东宋,为宋前聚落,民居延连足一里(一百户)之众。周边三、五户聚落甚多。近山业农兼营滑石、近海业渔也兼农。
         海郑,本乡大聚居地。至集日,商贾并至。海郑东西多溪流,周边诸多小聚落,居民多渔者,此处鱼酱、虾酱最有名。

               富积乡

       富积乡在本邑西端,东临神山、龙德两乡,北为大海,西与昌邑为邻,南与平度接界。因南有厚储异宝之山,北有富积海珍之水,故以“富积”为乡名。
        本乡汉时为当利县地,当利故城(在今路旺侯家村一带)处,至今民居甚众,熙来攘往。向东、向南至汉代阳石(在今夏邱堡一带)县境,水丰土沃。有大聚落名郑村,地临大河,佳木繁荫,居户都很富裕。另有不少前朝小聚落,民循习业农,种桑植麻,洽和而居。
        大沙河穿境而过,东西两岸,土肥民稠。五十里堡(沙河)之东,五、七家依河而居之聚落有十余处。五十里堡(沙河)周边居者甚多,前朝自成的小集市,更有年年愈旺趋势。
        五十里堡之南有聚落曰:涩埠,地与平度接界,山石可烧灰。其西之浞河,为夏代寒浞所凿,河北有村曰浞里,因寒浞开河时之居所而得名。临浞里不远有两处聚落,居民自名大浞河、小浞河。而六十里堡(驿堂)左右,虽有良田,却只有几处小聚落。
        土山近海,山巅鲁王庙为宋初所建,传山下有龙潭,祷雨十分灵验,然当地人只能指点井泉,而难言龙潭所在。山北一聚落甚古,有任姓人称其祖为夏过(国)先人,为避战乱(寒浞篡夏之乱)改姓任。
        土山少草木,周边有民数十户绕山而居,人以渔、盐为业,水苦土瘠,寂寞之极。
        循海西行约三十里,有聚落曰:海仓,旧时为宋、金海运故道,居民多以煮海为业。而土山向东,聚落渐多,一乡富舒,尽在此处。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22: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莱三凤

    “东莱三凤”是莱州乃至周边地区很有名的典故,其典源出自莱州的名门望族赵家。
         明朝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至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的八年间,莱州城西南隅赵孟的三个儿子:赵耀、赵焕、赵燦先后凭真才实学入仕做了官。赵孟的三个儿子这么有出息,人们齐声恭维。时任莱州知府许评夸赞赵家三子入仕为“东莱出了三凤”,“东莱三凤”由此传开了。
        赵孟的三个儿子也的确为他争光。他的大儿子赵耀官至兵部尚书;二儿子赵焕官至吏部尚书,曾总管六部事务;三儿子赵燦授国子监司业。因为吏部管官,兵部管军队,赵家三子重权在握,随着他们官职的升迁,“东莱三凤”这话也就越传越远。
        万历六年(公元1588年)二月,赵孟的八十大寿这天,两个儿子从京城赶回来,府、州、县衙门的不少官员也来祝寿。赵孟为了一门荣耀,也为给英年早逝的小儿子留名,决定建做牌坊。他拿出早已写好的“东莱三凤”四个大字和“辛未进士赵耀、乙丑进士赵焕、癸酉亚魁赵燦”十八个附题字,请客人品评。在座的莱州知府薛承范为讨好赵家,特别要讨好吏部尚书赵焕,不仅对赵孟写的字大加赞赏,还立即决定牌坊建在城内最繁华的大街——正对着知府衙门的大街(今鼓城街)。知府说了话,牌坊就建在府衙大门至城南门正中间了,这属于一城最佳位置。赵家欢心,薛承范也很高兴,因为他很快地接到了吏部的升迁公文。
        “东莱三凤”所以出名,也与这块牌坊上的字写得好有关系。赵孟曾任过衡州教授,一生与笔墨打交道,字本来写得就好。这几个字不知琢磨了多少年,练习了几百遍,自然会个个见功夫。正如薛承范夸奖说:“个个(字)端庄耐观。每一笔多一分即长,少一分即短,宽一分即肥,窄一分即瘦。”清朝书法怪才郑板桥看了莱州城街上的众多牌坊,曾赞叹说:“府城牌坊多好字,东莱三凤书为最。”
        “东莱三凤”牌坊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拆除,多亏有心人拍了照片留下,使我们今天还能领略墨宝韵味。

备注:考:《掖县志》载:“东莱三凤”字为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刘耳枝书,此系误记。刘耳枝生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万历元年尚未降生。就算是建牌坊的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刘耳枝也不过年仅九岁。赵家是名门望族,断不会让一个没有功名的九岁孩子题写牌坊字的。


         赵氏五龙

    “赵氏五龙”一语出自《顾亭林文集》的《太仆传》。顾亭林名叫顾炎武(公元1613年——公元1682年),清初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后人汇集他的作品,才有此书名。“赵氏五龙”出自他的作品,影响更加深远。
        “赵氏五龙”指的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寺正卿赵胤昌的五个儿子:士元、士亮、士宽、士完、士冕,弟兄五人都凭真才实学出仕为官。论官职高,老四赵士完官至东阁大学士(宰相);论节义,老三赵士宽为国为民慷慨赴死;论爱民,老五赵士冕身为知府节衣缩食,俸禄大多施给贫民;论秉正,老二赵士亮敢以区区四品职动参害人的当朝太师;论廉洁,老大赵士元致仕回乡时只有书稿一担。弟兄五人以正直**处世,贤名远扬,才被顾炎武写入书中。
        “赵氏五龙”的父亲赵胤昌是“东莱三凤”老大赵耀的长子。赵氏在莱州能发展为名门望族,此弟兄五人起了重要作用。
        “赵氏五龙”一语中的“龙”字,在封建社会似有“欺主”、“反叛”之嫌。但想到此话出于明亡之后,出在“似常有反叛之心”的顾炎武的书中,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兄弟继科

     “兄弟继科”是个由误会引出的典故。
        名门赵家的赵继葵、赵继范二人是亲兄弟,二人未中过举人,也未中过进士,却因在学堂中品质优秀、学习刻苦,先后被选拔到京师国子监(清朝教育行政主管机构兼领学校)读书培养。后来,二人先后以贡生出仕为官。旧时百姓不懂朝廷有“自国子监学习出来的生员都称贡生,贡生有入仕资格”的规定,误传为此兄弟二人是先后科考得中入仕的,又因二人名中都带“继”字,才有了“兄弟继科”之说。
        赵继葵,字卫庵,号式南,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入仕后官至知州。因看不惯官场黑暗,辞官回家。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病故。
         赵继范,字文庵,号叔南,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5年),入仕后官至知州。他四十七岁时,上司想贺皇上(时为雍正皇帝)登基十年,令向百姓多征税银,赵继范顶着不办,遭到报复。他一愤辞官,回乡后自娱自乐。晚年与郑板桥结为好友,郑板桥的名匾“难得糊涂”就是在他的启发下写成的。因本书中有专记此事的文章,此不赘述。赵继范卒于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享年八十五岁。
        从赵继葵、赵继范兄弟的生平简历可以看出,这兄弟二人都是正直无私、知道同情百姓的好人。二人虽没举人或进士功名,但百姓们却喜欢他们、爱戴他们、记住了他们。“兄弟继科”这一典故得以传世,于此是分不开的。

          双凤齐鸣

      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莱州府举行乡试,赵凤辉、赵凤彩兄弟二人同时报名参加考试,又同榜得中举人。
        赵氏兄弟出自莱州城名门望族赵家,其祖上“东莱三凤”的典故闻名遐迩。人们敬仰“东莱三凤”,因此,这对名中带“凤”字的亲兄弟同时中举,就被人们誉为“双凤齐鸣”。
        赵凤辉,字耳煌,号桐野。生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入仕后历任县教谕、知县、知州等职,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卒。
        赵凤彩,字耳都,号竹庭。生于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中举人时刚满十四岁,被一城称为神童。他入仕后历任县教谕、知县等职,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卒。

         名匾出莱州

        郑板桥是国人熟知的大书画家,他一生除有大量的书画作品外,还留下几幅著名的匾额。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块。据《掖邑宦绩考记》中的“赵继范传”载:郑板桥的这两幅书法作品是在莱州完成的。
        郑板桥(公元1693年——公元1765年)清代著名书画家。江苏省兴化人,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他曾出任潍县县令,当时潍县归莱州府管辖,郑板桥受令、述职等,经常到莱州。有一次,郑板桥去莱州城南云峰山观赏“郑文公碑”,由于盘桓时间长,他到山间一茅舍讨水喝,从而结识了赵继范。
         赵继范(公元1685年——公元1769年),字文庵,号叔南,贡生出身,是莱州城名门望族赵氏后裔。乾隆年间任甘肃楷州知州,因对官场黑暗不满,辞官归乡。乡邻们对他辞官的做法不理解,都称他“老糊涂”。
        郑板桥早听说了“老糊涂”其人其事。进屋后仔细打量,他见房内墙上挂着“郑文公碑”的几张拓片,看着拓片上的字赞叹地说:“拓片技艺甚难,这些字拓得如此清晰,实在不易啊!”赵继范不认识郑板桥,看他像是为官的人,笑了笑说:“润纸难,上纸难,拓字比润纸上纸更难。字在心,墨难染,纸墨字白,留好帖传后人也。”
         郑板桥听着赵继范的话,开始认为他念的是拓字经,细一品,才悟出赵继范这段小令,实际是他为人处世的心情表达,他走到桌前先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又和着赵继范的小令之韵,在大字下写了小令: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箸,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写完签上自己的名字。
         赵继范看了郑板桥写的落款,惊呼一声说:“原来你是书、诗、画三绝的郑大人啊!”郑板桥说:“赵老哥,我是来跟你学糊涂的。”二人相见恨晚,立刻成了好朋友。
        赵继范把这幅“难得糊涂”挂在墙上,端详了半天,说:“横幅太单,老弟还得写一幅啊!”郑板桥大笑着说:“你这‘难得糊涂’,说俗了可解为‘吃亏是福’吧?”两人说笑着又编了一段“吃亏是福”的小令,郑板桥也认真地写下来。
        赵继范把这两张内容相近、格式章法一样的字分别制成了匾。后来,有喜爱此匾的友人进行了复制,使这两块匾流传世上。据载:“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幅字,后来还有落款时日不同的匾额,那绝不是赝品,是郑板桥觉得作品得意而重新书写的。在莱州写的落款时日是乾隆辛未秋九月十有九日(乾隆辛未为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1年)。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22: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羞煞先人

      “羞煞先人”也被说成“羞死先人”、“羞死祖宗”等,是在莱州传得较广的一句骂人话。说的是民国时莱州赵氏几位长者答应将赵琪续入祖谱而遭人辱骂的事。因此事流传甚广,一并记入本书。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赵琪回到莱州,找到本族的几位长者,讲明自己是明末东莱名士赵士哲的第十一代孙,请求将自己续进祖谱。他请这几位长者吃饭,又答应出资刊印祖谱《赵氏家乘》。几位长者细查了他的身世,确系东莱赵氏后人,就很高兴地答应下来。未想到几天后的一个夜里,这几位长者家中大门上同时被贴上“无头帖子”(“无头帖子”是对污辱人、咒骂人,无署名又暗中贴出恶意文字的俗称)。“无头帖子”中,指名道姓的写有“×××卖祖宗,羞煞赵氏先人”等话。“羞煞先人”一语,一时间传遍莱州。
         据志书考证,自明嘉靖后,“东莱三凤”入仕升官,他们的后代一个个都勤奋读书求取功名,家中不断有人中举或出士入仕。而此时“东莱三凤”的母亲赵二奶奶却有了心思,她想到“伴君如伴虎”的古训,想到历史上常有“一人犯罪,抄斩满门”的事,因此定下一条家规,要求:“孙辈及后代出士入仕者,带着妻儿迁到外乡、外州或外县另立门户。”这是很明智的规定,赵家由此开始不断有迁出者,赵琪的曾祖父也是属于这种情况下迁到外地的。这次因赵琪要求续入祖谱而引起的风波,有说法是说有人出于对赵门荣耀的嫉妒,称赵琪本不是赵门子孙,骂几位老者受贿后卖祖宗;也有说法是因为赵琪为亲日派军阀张宗昌之干将,与日伪交好,没有民族气节,出“无头帖子”就是为阻止他续进赵氏祖谱。具体是何原因,本书不作考究。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22: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治年 于 2014-8-14 22:09 编辑


       赵二奶奶出南门

       “赵二奶奶出南门”是莱州名门望族赵家最有名的典故,莱州人津津乐道数百年,演变出许多民间故事,也提炼了不少地方名言或歇后语。作者不逐一考证,仅述典源。
        赵二奶奶是“东莱三凤”赵耀、赵焕、赵燦的母亲。因她初嫁赵孟时为妾,后来才扶成正房的,人们一直尊称她为“赵二奶奶”。
        赵焕被封为吏部尚书后,曾总管过六部事务。赵二奶奶母以子贵,被封为诰命夫人,并赐有“半套銮驾”(皇帝出行时执事人等及所持物品全套銮驾。赐给大臣以示荣耀的半套銮驾是金瓜、钺斧、朝天蹬之类的几种御用品,外加给予明确规定的几声礼炮,并不是皇帝出行所伴人数或随物的一半)。此时,赵门的荣耀可谓达到最高峰。
        赵二奶奶有位名叫履昌的孙子,他有一次犯了法,被县衙门拘押起来。赵二奶奶虽是懂法律的人,但爱孙情切,此时也乱了方寸。她想求人保出赵履昌,却怕有失诰命夫人的身份与尊严,想不保赵履昌又心疼这个宝贝孙子,万般无奈才想出了“假意进京”的主意。
        赵二奶奶特意摆出半套銮驾随行。她先令人鸣响礼炮,造出声势。礼炮响是通知各衙门知道,也是通知城中百姓肃静并回避,这是圣旨规定的,官员、士民谁也不敢轻视。声势造好后,赵二奶奶坐轿慢慢地走出南门。
        礼炮一响,城中各衙门官员都跑到赵府参拜。得知赵二奶奶已出南门,官员们急忙追上去送行。知府听赵二奶奶说:“老身心中有气,要进京消遣去。”知道她是为孙子被抓的事生气,忙勒令知县卫三省放人。卫三省据理力争,当场揭露赵履昌在外胡作非为的事实。赵二奶奶最终同意了县衙以法办案,在众官员“天寒地冻不宜远行”的劝说下,回到府中。
        “赵二奶奶出南门”另有一个流传较广的典源:说莱州城中的一个回族人惹了赵家的一位厨子。这位厨子回府后在赵二奶奶面前造谣,说莱州的回人恶骂二奶奶。二奶奶生气了,摆銮驾出南门,以此威逼知府衙门处置回人。赵府的家人还冲出府,对回族人大打出手,并扬言要好好收拾他们。
        回族人团结,他们自知惹不起有权有势的赵家,就三、五成群地迁离了莱州,这也是莱州及胶东一地至今很少的原因。此种说法因无法考证,仅此一提。
        “赵二奶奶出南门”一语,代表大布摆、大排场之意,如今莱州人形容大布摆的事,常说:“真似赵二奶奶出南门了。”至于有人讲“火炭红”之类的歇后语,那又是一种解释。

        生于污泥而不染

      万历六年(公元1588年)七月的一天,“东莱三凤”的母亲赵二奶奶八十寿辰。有人送给她一幅王冕(1287——1359,元末明初著名画家)画的莲花图,名称为《生于污泥而不染》。
        据《掖邑典故索源》描述,《生于污泥而不染》画的是一朵鲜艳的莲花,几枝莲叶,水下泥上画有藕。赵二奶奶对此画大加赞赏,说画意如她本人,令人将画高挂于中堂。
        赵二奶奶出身贫寒,曾为赵府奴仆。被赵孟纳为妾后,时间不长,赵孟的夫人病故,她被扶为正室,人们仍然习惯地称她为“二奶奶”。
        当时的莱州知府高世雨到赵府为“二奶奶”庆寿,他献上亲书寿幛,字为:“父九旬母八旬贵受四赐,兄二品弟一品位列三台。”赵孟时为九十岁,二奶奶八十岁,皇上曾对赵孟夫妇四次赠官赐爵;“东莱三凤”老大赵耀时为二品官,老二赵焕为一品官。
        赵二奶奶见了寿幛上的字心中甚喜,令人书写成联,挂在《生于污泥而不染》画的两旁。据载:此联和画后来长期挂在赵府中堂。
        在庆寿宴上,知府高世雨对赵二奶奶说尽了赞誉之言。赞她虽出身寒门,但生就的贵人命,运高福旺。又说赵二奶奶品质高洁,好似王冕画中的莲花,不沾半点污瑕。
        高世雨的赞誉之言把“贫寒”比作污泥,贬低了世间的贫寒人家。他的话一经传开,招来不少微祠。《生于污泥而不染》这幅画及画意也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成了莱州城的一个典故。

               东莱三凤之母——赵二奶奶

      “东莱三凤”赵耀、赵焕、赵燦的母亲出身于贫寒之家。以“下人”之身嫁给赵孟为妾,后来虽转为正房,但她时刻不忘做下人时所受的苦。她是个极聪明的人,凭自学能识不少的字,看到“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的古训,深刻领悟到内中含义,决心要教育儿子好好读书,让他们都能成为人上人。
        这位母亲教育儿子读书写字,要求非常严厉,几乎到了残酷程度。为节约纸墨,她让三个儿子用手指在沙盘上练字,自己在一旁督促。在她的严厉要求下,儿子们长时间划沙练字,手指磨肿了,吃饭时都不敢拿筷子。留下了“疾指书沙”的典故。
        赵燦小时太顽皮。有一天夜里他睡下后,母亲检查他在学堂里写的字,发现被先生划上红圈的太少(划上红圈的字是注明这字写得好,不划红圈就是暗示写的不好)。他母亲一时发了怒,用巴掌打起赵燦,罚他到门外跪着。当时是冬天,门外地上结着冰,赵燦冻病了,第二天未去上学。后来先生得知此事,“夜半跪冰”的事就传开了。
         “东莱三凤”能考中举人,考中进士,凭真才实学出仕为官,除自己刻苦学习外,其母亲的严格教育也占极重要的成分。由此想到,如今的年轻父母们想让孩子成才,不能只依赖学校的老师教育,双方必须结合起来,因为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22: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掖县“乡贤祠”供祀人物小传

               明

         毛敏

     明莱州城东北隅人,性格凝重,简默有古人风。八岁闭户读书,有远大志向。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举人,领乡荐在城内教书,善诱学子向上。景泰八年升杭州府教授,勤于课士,桃李满门。晚年归家,泊然无营。孝友忠直,乡党推重。以子毛纪贵,赠柱国少保武英殿大学士。


          毛纪

       明莱州城东北隅人,字维之,号鳌峰逸叟(公元1464年——1545年)。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乡试获第一(解元),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进士。正德中以吏部左侍郎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嘉靖初,世宗欲追生父兴献王为皇考,阁臣执奏,忤旨去职,他继任内阁首相,上疏再谏。传旨切责,乞归。著有《密勿稿》、《归田杂识》、《辞荣录》《鳌峰类稿》等书。纂修第一部《莱州府志》。


           赵惠

      明莱州掖县城里人。字大宽,幼承家学,卓荦不群,古诗文词无不精通,由庠生考充司议官。有一年莱州大灾,他卖房施粥,救活不少难民,乡人都感激他的恩德。他的长孙赵耀、次孙赵焕都凭文才出仕做了高官。赵惠也被赠官为南京吏部尚书。他九十多岁无病而终,时人都说是行善之报。
备注:《东莱赵氏家乘》载:四世(赵)惠,行二,字大宽。明庠生,考光同义,官累赠光禄大夫,南京吏部尚书,崇祀乡贤祠。配:吴氏,累赠一品夫人。子二:魏、孟。


           赵孟

       字西垣,赵惠之次子。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岁贡,出任衡州府教授。他温厚和平,笃于行谊。三个儿子赵耀、赵焕、赵燦都凭文才出士入仕,被誉为“东莱三凤”。赵孟以子贵,累赠如其官。
备注:《东莱赵氏家乘》载:五世(赵)孟,字晋臣,号西垣,嘉靖丁未岁贡,任禹州训导、洧川教谕、衡州府教授,以知县擢用致仕,归里举乡饮大宾,累封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南京吏部尚书。年九十七岁卒,谕赐祭葬,崇祀乡贤祠。配:张氏,累赠一品夫人;继配:孙氏,累赠一品夫人,年九十一岁,谕祭祔葬。子三:耀、焕、燦。
        著述《入世美堂诗钞》、《三泉高封翁百寿诗引》、《续莱子诗钞补遗》。
        行谊入《掖县志》、《禹州志》、《洧川县志》、《丽毓草亭集寿考》、《寄园寄所寄》、《姓氏大全》、《识小录》、《掖海杂志》《掖事知录》、《十二笔舫杂录》。见《掖县志·艺文》。
        万历二十九年敕建百令四錫坊,于大十字口街南之央。
        葬于郡城北解家庄头疃西北,翁仲石兽罗列,墓前有文渊阁大学士沈鲤手书“天恩特明寓镇于坊表。”明代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沈鲤,字仲化,生于河南归德(今商丘),时为嘉靖九年,卒于万历四十三年。万历二十九年九月至万历三十四年七月这段时间为文渊阁大学士即宰相。
        西垣府君:正德二年丁卯闰五月十六日寅时生,万历三十年三月三十日己时卒。
        孙氏太君:正德十二年丁丑正月初三日己时生,万历三十四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卒。


        赵耀

      字文明,号见田(公元1540年——1610年)。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进士,由庶吉士升御史,巡按江西,以忤张居正归。后任吏部侍中,历藩臬升都察院副都御史,卒赠兵部尚书。著有《世美堂》、《选评古文》等。
备注:《东莱赵氏家乘》载:六世(赵)耀:行一,字文明,号见田。隆庆五年辛未进士,选庶吉士,任河南提学佥事、浙江提学副使、山西参政、按察使、巡抚辽东右佥都御史。配:?氏,子二:胤昌、寿昌。(族谱残缺)


             赵焕

     字文光,号吉亭(公元1541年——公元1619年)。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举人,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进士。授乌程令,入为工部主事。升御史巡按江西,权豪敛迹。张居正擅权,其父死,按例应归家受丧,其他言官都趋炎附势,上奏章请求留张居正继续任职,唯独赵焕不署名。后赵焕升任顺天府丞、左佥都御史,任刑部尚书,不久又兼兵部尚书。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改任吏部尚书、总领六部事务。卒赠太子太保,著有《行文》八卷。据谱载:他有一子:祐昌。


             赵胤昌

     字世茂,号芝庭(公元1571年——公元1638年),赵耀的长子。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进士,出任曲周知县,多政绩。授御史巡按闽粤,劣强敛迹。升兵科主事,以平海寇功进太仆寺正卿。赵胤昌文采新奇,诗也清丽,著有《嘉树园诗集》。他有五个儿子:士元、士亮、士宽、士完、士冕,皆凭真才实学入仕为官。


                赵士亮

        字丹泽(公元1592年——公元1674年),赵胤昌的次子。贡生。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授东安知县,改革弊政,劳心抚字,未半年,民渐苏。李自成攻陷北京,士亮痛哭亡国,题诗于县衙壁上,曰:“千古难消亡国恨,声声杜宇月明中。”挂冠归,著有《龙溪集》。


            赵士宽

        字汝良,(公元1594年——公元1635年),赵耀之孙,赵胤昌的三子。士宽少有报国之志,崇祯初由超贡出任凤阳府同知。八年(公元1635年)流寇猖獗,赵士宽分守颖州,代理庐、凤、颖兵备事,带军民日夜守城。城被攻破,士宽负伤怕被俘受辱,赴黑龙潭死。其妻崔氏带二女在城楼上跳入火中自焚,家仆王舟徘徊潭上不忍去,被敌劫之,王舟骂敌被肢解。上闻,赠士宽为光禄丞,赠崔氏为安人。汝州人为其夫妻立庙,庙门外楹联是:明月坠澄波清梦不忘潭水恨,红烟迷碧树香魂尽逐火天飞。清乾隆四十一年钦定殉节诸臣,为赵士宽赐谥节愍。


         赵士完

     字琨石(公元1596年——公元1648年),赵耀之孙,赵胤昌的四子。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举人,出任福建清流知县,励精图治,官声清明。李自成陷北京,经荐授南明少司马兼东阁大学士(宰相),秉正立朝,忠心无二。因与权臣马士英不和而辞官,流离江南。后由弟士冕劝归,著有《仆庵集》等书。


               赵士哲

     赵士哲(公元1594年——公元1656年),明莱州城里人。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超贡,由军功荐举为知县,辞不就。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派到莱州府和掖县上任的官员,被他带人杀死。明亡,偕二子赵涛、赵瀚东山隐居,专修史志,为莱州史竭尽精力。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