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莱州郝公

[北京市] 明代山东地区枣强裔移民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5-27 14: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明初直隶真定府枣强县向外移民的质疑
       纵观山东省各县村民姓氏族谱载记,其先祖多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直隶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对此,笔者也遍查该地区有关史志和家谱,发现此间该地区向外输出移民之事记述甚少。而元末明初该地区的疫病、水旱及虫灾、战乱兵祸等记载颇丰,例:元末的疫病大流行(民间的红虫吃、华子军吃人的传说)、接蹱而至的旱灾、水灾(御运河、清凉江、釜阳河引起的水患)及蝗虫为灾;元朝内部的内战及明灭元的战争;明建文年间的“靖役之难”(燕王扫北战争)等。据有关史志的黄册记载,明初这些地区在册居民户数及人数已经很少(据《枣强县志》载明洪武年间枣强县居民仅有7700多人),何从来的如此众多居民向外输出呢?移民即便是来自周边地区,那周边地区的史志和有关家谱资料也应该有所载记。可是目前真定府周边地区(当然也包括真定府)的居民也多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外地移民(以山西为最)或以后至清朝各代的移民后裔。若当时移民时将该地所有居民全部移出,而后将异地百姓再次移入有悖常理。因此,笔者认为:在明初,枣强县应为山西移民途中官方所设一个较大的休整、中转驿站。移民由山西各地出发,走至枣强后在此停留一段时间进行休整。由于移民人数众多,所以被安排于枣强县较大范围的各个村庄内临时居住。移民到达迁徙地后,随着时间变迁,时代更替,历经数世后,后人将从始迁祖那里得到的有关从枣强某地至此的传说,误以为其始迁祖由枣强迁来。
(以上资料仅供族人参考、商臻,并非史料。请勿作始祖迁徙的依据)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5-27 14: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莱州郝公 于 2015-5-27 14:23 编辑

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明初大移民”虽然经历了数百年,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地传说着关于移民的故事。移民除了家喻户晓的山西“洪洞县”之外,那么另一重要集散地则在河北枣强。然而枣强县移民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人们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一直一辈一辈地在传说着,猜测着。希望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寻找一个比较可靠的说法。我们努力在时光的隧道里寻找着迁民的足迹。
    一、枣强移民的历史背景
    明初洪武(1368-1398)、永乐(1403-1424)年间几十年的移民活动,不仅史实确凿,且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太祖实录》迁民记载达66项(次),其中规模较大18次,枣强为其中的一部分,且是个中转站,又是历史移民的接纳地。造成枣强移民的背景主要是战争、自然灾害和瘟疫。
    二、枣强移民的史实证据
    “莫道渊源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
现在民间的谱书大多数始修于明中叶以后。《青州市地名志》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派兵来山东搜杀了三遍,杀光居民后,又于洪武二年(1369年)从洪洞县和枣强县迁来大批移民,建立了现在的座座村庄,许多族谱是这样记载。经考之信史,却找不到朱元璋搜杀山东之说……青州一带的族谱,绝大多数说其祖先于明洪武二年自洪洞或枣强县迁来。这种记载是对的”。淄川县志载“(1369年)明洪武二年七月,淄川州废,淄川、新城隶属济南府,是年起,明*政*府*从河北枣强县、山西洪洞县向淄川、新城、临淄等县移民,官府给耕牛、种子免征三年租税”。淄川区《蒲氏族谱》记载“乡中民则迁自枣强蓟者盖十室而八九”。经考证,该区地名资料虽达不到这样高的移民比例,但却有60%的村是枣强移民建立的。又如明洪武年间,移民入昌乐,枣强县为最多,山西洪洞县次之,江南也有少量。移民户的族谱载有“奉牒”、“奉旨”、“迁发”等内容。毕都乡响水崖村《夏氏族谱序》云:“景太祖伯叔兄弟十五人,于洪武二年三月初三日卯时,自枣强迁发青州府鼓楼西常家胡同。迨至八世祖迁响水崖。”尧沟镇大杨家庄《杨氏族谱序》云:“余杨氏始祖讳殿禹,居河北枣强县,有洪武二年,奉旨迁至山东益都东尧沟镇南里许黄水东岸而居之。”临淄区单家庄《李氏族谱序》:“我始祖原籍直隶枣强县师友庄,自洪武二年军迁胥延数世……单家庄李氏宗亲学铭、春来、春美曾到枣强县王均乡大师友村寻根问祖续谱接案。2004年7月,两支核对族谱,系同一李氏殆无疑义。”另外,单家庄祖祠碑记:“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先人穷、毅二兄弟,由河北省枣强县师友庄辗转迁于此福泽之地立制建村……”更是有力的佐证。  《日照袁氏》一文作者袁锡平在族人协同下,多次到莒县九里坡、沂水40里袁家庄、袁家城子等村探访。2001年初又与4名同族到枣强寻根问祖。他分别查阅了日照、莒县、沂水三县的袁氏谱书,日照傅家疃《袁氏族谱》载:“我袁氏乃直隶省冀州枣强县向义村人也,自大明洪武十二年已末(1397),始祖兄弟三人徙居山东,长居青州府日照县傅家疃,次居青州府沂水县袁家庄,三居青州府莒邑九里坡。盖三支族繁丁盛,皆我袁氏先世阴功所致也。”沂水《袁氏族谱》家传序云:“袁氏之先,直隶枣强人也。”莒县西乡(夏殿)《袁氏族谱》族谱弁言称:“考吾先祖自明初由河北枣强县迁居日照(傅家疃)后由日照分居莒县袁家疃,九里坡等村,而吾夏殿始祖系由袁家疃迁来者”。袁锡平在文中说:“世远年湮,朝代变迁,村无档案,找一个600多年前的村庄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查阅枣强《袁氏族谱》显然日照、莒县、沂水三县袁氏确属冀州枣强袁”。利津老户的居民大半都是明初移民,近年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是:南宋、北宋、店子、前刘、王庄、明集、盐窝、利津等8个乡镇中,90%的村有明洪武和永乐年间的移民户,其祖籍为枣强县,世代流传的歌谣是:“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的枣强县。”章丘王氏2004年有人到枣强镇王洼村寻根问祖,经核对,双方族谱确系一祖。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李蒙,家在山东博兴市利城村,其家谱记载“自明洪武年间,从河北枣强县迁入利城村。”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家庭世系的文化的重视尤为突出。山东居民到枣强来寻根问祖的不计其数。如山东淄博市高青县的刘刚,说根据地名志我们是从河北枣强县搬迁来的。只知道辈份有“云、元、希、延、俊”,但不知道以后如何续。山东邹平县刘传林其族谱记载洪武四年奉诏从枣强迁至山东之长山居住,传有数世,欲寻祖源。山东寿光市广陵村陈汉湘家谱记载始祖由河北枣强迁入欲寻祖源……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记。
    三、从移民琐记中也可以看到枣强移民的轶事。
     刘家夹河村,居民于明洪武年间由枣强迁来,选择的地点在两河之间,姓氏与地形相连,村子便叫刘家夹河;双合村,明初李姓一家,由枣强迁来,大清河口,选择一高地建村,取名“台子李”;船王,明初王氏一家由枣强移来建村,村址紧靠大清河,居民以养船为业,人称“船王”;买河,枣强移民初来时,住在河边,有一富户买下了旧河道开辟为良田,远近闻名,村子也被称为买河;七龙河,民间传说此地有古村,因明初从枣强移民来此,地方多水患,人们以为水中有恶龙,便把匕首缚在牛角上,刺杀河湾中心的恶龙,并立村名为“匕龙河”后讹为“七龙河”;棉花王,根据《王氏族谱》记载,始祖王起长、王起安、王起远兄弟三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来,各自立村为家。为使兄弟之间不失去联系,约定村名均以“花”为记;戴家店,相传明洪武年间戴姓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戴家,后因村人靠大路开店,殷勤待客,仗义疏财,由此戴家店声誉在外,村名遂为戴家店;张乐滨,根据《张氏族谱》记载,始祖张万五、张万贞,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西曾有马场,在近水湾处搭有一马棚,该村在这一马棚的入口处,故曾有“马棚口”,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村中有一名叫张乐滨的人在当地较有名望,遂更村名张乐滨。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曹树基教授在《从移民地名解读我国移民史》中,所说的,“天下不独有大槐树,来自山西大槐树的移民迁入济南府境,开始遇到另一支颇具规模的移民人群,来自北平枣强的移民。”在今山东齐河县,至少有75个村自称元末明初来自枣强。虽然同一时期,来自山西的建村庄更多达百个,但到山东滨县的,来自枣强的村庄多达400个,而来自山西洪洞的不足20个。阳信、沾化两县几乎是枣强移民的一统天下。”
    岁月不居,沧海变迁。明初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距今已有600多年,从移民史实的谱牒、碑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移民后裔那浓浓的思乡念祖之情,他们不论身居何地,同受到父辈的教诲和影响。虽然历经十几代、二十几代的人世变迁,但思念故土之情却依旧未减。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需要互相联系,这将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共同为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摘编)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6-11-12 16: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