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16022|回复: 10

中国十大“寻根圣地”之一瓦屑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6 12: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十大“寻根圣地”之一瓦屑坝

瓦屑坝,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写法,肯定在鄱阳(今作波阳)县。但岁月流逝,瓦屑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今的波阳县地图上已经找不到这个地名了。 我们把目光注视到今波阳县城西面一个叫"瓦燮 "的村庄,果然在该村现存的《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中明确记载着"瓦燮"就是"瓦屑"的雅称。而"的本意是小土沟的底,与"坝"的含义正好相反。"瓦燮 "就是元末明初的"瓦屑坝"。
  瓦燮今属莲湖乡,离波阳县城鄱阳镇(即当年饶州府治)不过一二十里,处于鄱江三角洲,离鄱阳湖的汊湖大莲子湖不过十来里,周围湖泊密布,水路通畅。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在宋代鄱阳县城已逼近鄱阳湖,而鄱阳湖的南部在元明时期正经历一个扩展期,到清代才逐渐因泥沙淤积而有所缩小。所以可以断定,当年的瓦屑坝是一个濒临鄱阳湖、*近鄱江的聚落和水运码头。瓦屑坝的"坝"应该是鄱阳湖边的一条坝,真正起着护岸作用的坝,聚落因坝而得名。时过境迁,由于泥沙淤积,鄱阳湖逐渐远离瓦屑坝,坝因不再有存在的意义而湮没,瓦屑坝这个聚落名称也被改称为瓦屑(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濒湖县中已找不到带"坝"字的地名,说明防止陆地陷湖和湖水的漫溢冲蚀早已成为历史。今天波阳县中带"坝"的地名不止一个,还有口镇、口曹家、南湖等,所以瓦屑坝之改称为瓦家坝,也不是偶然的。
  遥想当年,饶州府属各县的外迁人口沿昌江、乐安河(婺水)及其众多的支流顺流而下,出饶州府城后,在鄱阳湖边的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北上。到达湖口后,多数人就近在安庆府属各县定居,少数人或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广(今湖北省),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及其他省份。迁入安庆府的20万饶州移民多数是从瓦屑坝出发的,加上迁往安徽其他地区和湖广的移民,二三十年间瓦屑坝至少输出了30万饶州人。
  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他们的后裔就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



--------------------------------------------------------------------------------
关于做好瓦屑坝根亲文化大文章

       鄱阳瓦屑坝是具有古陶遗址和中国移民圣地双重文化价值的地方,是鄱阳湖地区的一个“文化富矿”和含金量很高的品牌,做好这篇文章,对于打出“湖城”知名度,促进当地发展,将根亲文化转化为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殊能量,意义重大。
  关于瓦屑坝古陶遗址,古代学者有“瓦屑坝考”和“续瓦屑坝考”等文献记载。作为“中国古代移民点”,它与“山西大槐树”并列为“中华八大遗民圣地”之首,是众多的江南移民后裔梦牵魂绕的地方。
  从明朝初年到清朝中叶的400多年中形成的多次官方组织的移民潮,江西人扮演了主要角色。有统计说,从瓦屑坝移出去的达几百万人。他们像顽强的种子,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大部分是在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落地生根。他们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培养一批贤俊栋梁之材出了大力。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与该校曹树基博士一路考查安庆、桐城、潜山等地得出的结论是:“鄱阳瓦屑坝是这些地区移民的一致认同的根!”葛氏于2000年3月1日在《安庆日报》上发表的《瓦屑坝——安庆人的根》一文中指出:对安庆各县36种族谱的统计,有18种来自鄱阳瓦屑坝。当年安庆42万人口中有28万是江西移民,其中20万来自饶州各县,10万来自鄱阳瓦屑坝地区。《宿县县志》载:该县256姓,有182姓是移民,其中143姓是来自鄱阳瓦屑坝,占总数78%。桐城63种族谱,20%是瓦屑坝移民,其中就有出类拔萃的清朝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还有遍布桐城各地的“九李十三汪”,彭、姜诸大姓。
  在明朝“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进入湖北、四川的移民对故土割舍不断的情感更是可圈可点。《黄安县志》载,来自瓦屑坝的周氏家族中有40位名人列入县志,其中进士15名。《麻城县志》载,当地名门望族——陈氏大家族亦来自鄱阳瓦屑坝。明朝湖北的历史名人,如“公安三袁”、医圣李时珍、首辅张居正……都与瓦屑坝移民结上了渊源。武汉有“鄱阳街”、汉川有“江西垸”,蕲春李时珍的故乡有“瓦屑坝”,四川清溪镇出土了清代三块江西移民的墓碑……这些与瓦屑坝移民有关的文化遗存,从另一角度印证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真实。难怪有学者说:江西移民对湖北有再造之功!
    想想看,七百多年前的几百万移民后裔发展到今天,是什么概念?他们遍布在全国各地,他们的寻根愿望是鄱阳得天独厚的资源和难得的机遇。因此,精心“涵养”现有的资源是当务之急。首先,尽快成立以鄱阳县委、*政*府*领导牵头,专业人员研究参加的根亲文化组织,相关部门收集、整理移民姓氏、族谱、寻根地点等历史文献资料,对重大课题进行攻关,把举办“根亲文化节”作为鄱阳瓦屑坝寻根资源的主打品牌,逐步形成国内有影响的“节庆日”。以此作为“平台”广泛吸引移民后裔来共同建设家乡“湖城”。其次,围绕地缘、血缘,按图索骥,加大对人文景观的建设力度,对现有遗址、遗迹进行挖掘、维修、保护,尽快恢复在元末战乱中保土安民的英雄吴宏、于光庙。把根亲文化、姓氏文化研究与经济发展战略统筹安排。充分认识寻根文化不仅是炎黄子孙寄托情感、凝集力量的一种方式,更是弘扬中华文化、创造美好未来的一种内在动力。三是用“放大”眼光把根亲文化当作产业来抓,将寻根谒祖与商贸洽谈结合起来,放大寻根文化优势,增强软实力,使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让鄱阳瓦屑坝真正成为江南移民后裔永远的根。
瓦屑坝1.jpg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12: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移民根亲心中的瓦屑坝之谜

“瓦屑坝” 这3个字, 关于许多安庆人, 乃至许多“江北人” 来说, 就像是自个身世的一个重要暗码。
对, 是暗码。一个迁徙史上的重要暗码。这3个字所蕴藏的信息, 以及由此生发的疑问和追溯, 云腾雾绕相同笼罩在江淮之间的许多当地。
忙乱和奔走的间歇, 一旦提及这个词, 大家便会不由自主地静默下来,时刻的河流便会含糊呈如今眼前。那3个字, 如河流的航标相同, 闪着迷蒙的亮光, 弱小, 明晰, 顽固。
时刻之水汤汤, 这含糊的亮光, 会让人猛然吵醒———那是一种 “灯火阑珊” 处的迷蒙和丢失。

瓦屑坝是鄱阳县莲湖乡的一个自然村,北宋乐史所著《和平寰宇记》在“鄱阳县”下载:“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此山即今之莲湖乡(莲荷谐音称莲湖),明代称立德乡。
瓦屑坝地表满布陶片瓦器,连绵长达20 华里,至迟在唐代,这儿曾烧窑制陶,它的遗存,历经1100 多年风风雨雨,依然不改原貌,甚为罕见。
坝上长有千年古檀一棵,双杈分枝,苍劲挺立。
在瓦屑坝邻近,还有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936 年)的莲华山万寿寺,建于南宋开禧三年(1207 年)的古井,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的忠臣庙,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 年)的向阳庵,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的遏云楼,它们都保管无缺。
瓦屑坝之所以有名,不在于它的地舆特色,而在于它的前史内在:它是明初大移民中江南最大的移民集散地,其时遭到移民区和承受区官民的广泛重视,移民子孙纷繁把它看成是自个的“根”。
瓦屑坝, 大概跟数百年前那次前所未有的大迁徙有关。
因为元末战乱, 黄河、长江、淮河两岸的许多当地,大批大众非亡即逃, 尤其是江淮一带, 本来肥美的土地变得荒芜, 稠密的生齿变得稀疏。明朝树立之后, 君临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雷厉风行地组织了长达数十年的移民大举动,在位时刻共移民1340万人, 占帝国生齿的五分之一。这番大张旗鼓的举动, 可谓世界之最。
就江淮一带的移民而言, 前史学家葛剑雄就曾依据《明史》、《明太祖实录》以及许多谱牒记载,考证出明初从生齿稠密的江西向湖北、安徽、江苏移民达210万人(详见:瓦屑坝与移民潮)。
与这次大规模移民相对应的一个新鲜的表象是: 在安庆乃至江北各移民的谱牒记载中,并没有标示自个客籍来自饶州或徽州的某乡某村。许多族谱记载的, 都是来自鄱阳湖畔的瓦屑坝; 或许, 是一个相似瓦屑坝读音的3个字,比方瓦家坝、瓦硝坝、瓦集坝等等。曾有人计算, 在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中, 注明宗族自瓦屑坝和鄱阳县迁入的姓氏达18个; 注明自饶州和江西迁入的达26个, 占72%以上。
令人新鲜的是, 这些谱牒并没有注明瓦屑坝清晰的方位,也没有详细叙说瓦屑坝的有关事宜。在这些谱牒中, 瓦屑坝更像是一个单纯的名词, 一个有意被疏忽的当地。跟着时刻的推移, 在有关宗族故事的口口相传中, 瓦屑坝更是渐渐破损,越来越像是一个单纯的符号, 一具含糊的印象, 一声百般无奈的喟叹。就像天上的星星相同, 遥不可及, 闪烁着弱小的光辉。
瓦屑坝终究在哪里? 如今的安庆乃至江北居民,几乎是无人知晓了。大家只知道瓦屑坝在江西, 在波光潋滟的鄱阳湖畔, 在摇曳飞扬的芦苇荡旁, 但详细方位在哪, 大家已无法指认。葛剑雄教授在调查明代移民史时, 关于瓦屑坝的地址也曾有触及,开始确定如今江西鄱阳县之瓦燮岭, 即为当年瓦屑坝故地。葛教授证明说, 当年, 瓦屑坝很可能是鄱阳湖边上的一个水陆码头, 后来, 因为鄱阳湖泥沙淤积,湖面减小,瓦屑坝离鄱阳湖越来越远, 已然无水, 就不成“坝”, 成为“瓦燮岭” 了。

一个微乎其微的小码头, 为何让许多安庆人乃至江北人如此难以忘怀?为何这个中转站性质的当地, 却在许多宗族的回忆中留下了深入的痕迹? 为何巨大的移民群,忘记了自个切当的家园, 却记住了这个小小的中转站? 为何又有那么多人,把瓦屑坝当作自个的家园?……只需稍稍触摸这一段前史, 就会不由自主浮出这样的疑问。并且,这样的表象并不孤立存在, 它一向出如今中国移民史上———许多人不知道自个真实的家园在哪里,却记住了一些微乎其微的地名和符号,比方山西一带南迁的, 只知道大槐树; 从江南迁往凤阳的, 只知道闾门; 由华夏南迁徽州的, 只知道篁墩……至于详细的家园方位,却飘扬于烟雨空蒙之中。这些细微的表象里会潜藏着某种东西吗? 有关宗族, 有关地域, 有关民生, 乃至有关一个年代的实质?
细细地思考这样的不合情理, 还真能发现有些东西躲藏其间,好像前史许多的疑团和霉变。把移民集散地定在莲湖乡瓦屑坝,是归纳了各方面条件的稳重挑选。
首要,从前史上看,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曾几回到鄱阳,他在鄱阳“谕守臣父老”,为鄱江城楼书写“城隍城”,到莲湖去作调查,还曾提出莲湖人可建一座环楼。鄱阳是元代饶州路的首县,元至正二十年(1360 年)五月,浮梁院判于光以饶州路归朱元璋,到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时已整整三年,通过这三年的生聚教训,饶州已成为朱洪武稳固的后方和牢靠的兵粮补给基地。明初大移民,朱元璋不会不思考这些史实,不会不适应民意,因而以州治所在地的瓦屑坝作为移民会集点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二,饶州府迁徙的人比他府为多。元末江西战乱频频,许多州府饱尝兵祸,惟饶州路因守臣吴宏、于光不战而附朱元璋,得以免除不少战祸,饶民由是感谢,当明*政*府*提出迁徙使命后,他们带头呼应。对此,县人、清翰林院主事史珥在其所作《续瓦屑坝考》中曾说:“石虹先生谓彭姜大姓,皆由洪武初徙实江淮,而鄱阳一府为多,尝求其故。鄱当元季,保证西南为吴公宏,保证东北有于公光,率先纳士,太祖嘉之,故罹患稍浅。”饶州迁徙的人既多,鄱阳又是饶州府治地,再加上瓦屑坝自身的许多有利条件,把瓦屑坝作为移民会集点即是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瓦屑坝自身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便于运送。明代陆路交通很不兴旺,运送向来以水运为主,瓦屑坝坐落鄱阳湖中,从这儿出湖达江,迳直可达江淮、湖北等许多移民安顿区域。水运不只运量大,并且运费低,适合于运送移民。还有,鄱阳水系发育,船只甚多,水运向来即是鄱阳的优势。二是便于包容。瓦屑坝平旷开阔,坝长达20 华里,一次包容几万人不成问题。其时乡民大都以农为主,以渔为辅,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加之外界的调剂,移民所需食物能够就地解决。三是便于办理。移民大都是贫穷大众,他们离乡背井,到人地两生的当地去久居营生,完全是出于无奈,有的则爽性是被强迫搬迁的,对搬迁有逆反心理,加之官府又往往将一些罪犯一起迁徙,就更增加了办理上的难度。瓦屑坝地处孤岛,非舟不可,且移民在坝上寓居对比会集,有利于强化办理和对之进行有关方针的宣传教育。
瓦屑坝4.jpg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12: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屑坝,古陶遗址,瓦屑坝移民圣地

浩淼鄱阳湖,苍茫湖水;孤岛瓦屑坝,芳草萋萋。瓦屑坝陶片堆起废墟长坝,流水风波冲走旧日富贵。七百年移民史,百万江南移民根,成中华八大遗民圣地之首。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 一北一南两圣地,全国移民多这以后。远古长坝,承载鄱阳湖古文明;荒芜古渡,凝聚先祖辈大壮举。
  瓦屑坝,古陶工场,陶片历千百年迤逦20余里;瓦屑坝,移民圣地,百万百姓自此大迁徙。从元末明初,至清嘉庆年,400余年赣鄱大地移民大会集,由鄱阳湖入长江,向东进皖苏,向西入鄂湘,远迁至巴蜀。“洪武斥逐”,泪洒故乡,朝廷一纸“制止回迁”令,无情切断回乡念。芳草连天长,思念在心上。不管魂归何处,瓦屑坝是其根!
  览中华五千年前史,战乱纷争五占其四。一场战役数十年,白骨处处人迹稀;胜者为王坐江山,移民填地首其间。《明史·食货志》《中国移民史》,均记载瓦屑坝移民。两史曰:明洪武年间,江西移民总数达二百四十多万,而从瓦屑坝集散之移民多达百万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百万饶州民,散落大江南。安庆四十万民,二十八万是这以后;宿县182姓,143姓自鄱阳;武汉有鄱阳街,汉川有江西垸;蕲春有瓦屑坝,四川有移民碑。
  瓦屑坝村,水运纽带,渡头雄壮,豪门望族聚居于此。扁子港上,帆柱树立;筷子巷里,比肩接踵。小小瓦屑坝,何成移民源?缘由有三:江南渔米乡,繁殖有底子;烽火未燃地,人丁少作鬼;水斜出通江,水运纽带地。遥忆当年,鄱阳湖畔斯地者,男安渔女安织,乐乐乎安民生。奈洪武之令,为兴朝披剪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慕义效忠于当叶,应龙骧而景云起。当时,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之移民规律,长绳缚手,怅惘挂念,踉跄离去,离乡背井。
  一水之流汇万脉,一木之茂繁千条。饶州移民如种子,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自强不息,异乡重建家园;发愤图强,甘于为国牺牲。诗书耕读,各地延传;皖鄂开荒,终成富庶之乡;齐家治国平全国,发明光辉;为固明清王朝,繁江南之地,不怕千万里风吹雨打。呜呼!二百万人繁殖七百年,子生孙,孙生子,生齿何其穷?旧日悲凉,造就日后崇高。医圣李时珍,首辅张居正,移民之后。时至今天,移民后嗣,东西南北中,拜访瓦屑坝认祖归宗,其间的内心,其间的灵魂,岂是语言文字可以陈说之心中的痛!
  叶落知其根,移民访其源。瓦屑坝,古陶遗址,瓦屑坝移民圣地。千万游子,顶礼膜拜,寻根问祖。“根亲”成文明,瓦屑坝成品牌。当年移民集散地,今成寻根文明源。
  青史悠悠,湖水涛涛。瓦屑坝村留芳千古,中国湖城名噪国内。家的温情,根的神韵,江南榜首移民圣地人山人海。翻开那一段前史,乃知移民于国有功;走进今天瓦屑坝,朝拜老祖宗心系中华红彤彤。壮哉!瓦屑坝,记移民之壮举;伟哉!瓦屑坝,载万世之丰功。
瓦屑坝5.jpg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13: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屑坝移民根亲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要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如何发掘包括根文化在内的中原文化内涵,使华夏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面前的一道战略命题。
  一  
  “中原根文化”是指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在中华民族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主流思想和文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原根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以姓氏文化、客家文化、炎黄文化等为核心的中原根亲文化,还包括华夏精神信仰之根、文明文字之根、华夏帝都之根、文学艺术之根、古代教育之根以及农业和商业文化之根等。
  华夏民族血脉之根。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帝舜,这些中华人文始祖当年都曾在中原沃土繁衍生息。伏羲与炎帝定都淮阳,黄帝定都新郑,伏羲以及颛顼、帝喾分别葬在淮阳与内黄。体现民族血脉的中华姓氏中,古今有1500个姓氏起源于河南,在依人口数多少排序的300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包括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所以客家人的祖根也多在中原。
  华夏精神信仰之根。古代的中原地区也是中华文明和思想的创新核心区,儒家、道家、佛教、道教等思想文化的起源与传播,都与中原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儒家起源于周公在洛阳的制礼作乐,其礼乐思想影响了孔、孟等儒家学者。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人,又长期在洛阳东周朝廷任职。中原地区是中国佛教的发祥地,白马寺被誉为“释源”、“祖庭”,龙门石窟是佛教艺术与石窟造像的完美结合。



  华夏文字之根。汉字文化中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为舞阳贾湖遗址的契刻符号,传说中的字圣和斯文鼻祖的仓颉,就是今天的南乐县人。从安阳小屯发现的甲骨文可以证明,殷商时期在中原已形成成熟的文字体系,此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变化,一直沿用至今。
  华夏帝都之根。河南拥有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四座古都,以洛阳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北魏洛阳城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都城;二里头夏都斟鄩被称为“中华第一都”,它与其后发现的尸乡沟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隋唐东都城遗址被誉为世所罕见的“五都荟洛”奇观,充分展现了古都文化的丰富内涵,博大精深。
  文学艺术之根。中华古典文学、传统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曲等艺术门类的起源,很多都与中原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河图”与“洛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源头在洛阳;作为中国文学主要源头之一的《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在河南即占其七。河南作家的创作活动贯穿于唐代各个时期,涉及文学的各种领域,涌现了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领军人物,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教育之根。中原地区是古代教育最发达的地域,在上古时代已出现学校的萌芽。鼎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书立说,布道授徒,擎起了百家争鸣的大旗。中原地区与此有关的丰富的遗迹和历史纪念性建筑,见证了诸子于教育中所展示出的真知灼见。东汉洛阳的太学诸生已增至3万多人,洛阳太学在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管理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诸如思想家王充、科学家张衡、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班昭,经学大师郑玄等。宋代以后,书院兴起,中国四大书院中,河南占其二,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分别位于今河南登封和商丘,而理学家程颐在洛阳伊川建立伊皋书院(元朝改名伊川书院)是理学思想的策源地之一。这些对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华夏农业和商业文化之根。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河南则是农业大省。早在文明初期,神农氏就“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招,教民农作”,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自石器时代直至宋、元、明、清,河南农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有所变化,但其以农为本的宗旨始终没有变。河南也有着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是考古界、史学界公认的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在中国商业



文明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考证,商先公活动的地点主要集中在豫东,商丘的“丘”字在《说文解字》中是集市交易的场所,翦伯赞指出,商部落最早的商品交易市场在今天河南商丘的火神台。洛阳人白圭,善于经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被后人誉为商圣。
  二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中原根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也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意识、智慧结晶和精神体现,彰显华夏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对传播华夏文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华文明进化和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引领着华夏文明走向和文化发展方向。都城文化、青铜文化、甲骨文化,多由河南为圆心向外发散;礼乐文化、老庄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易学文化等,都在中原地区孕育而生;因此,中原根文化研究对于推动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缩影和精髓,依托中原根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有利于把中原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有助于弘扬礼仪文化和传统美德,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弘扬礼乐文化中亲切、和谐、敦厚、诚信等良好传统,引导人们用宽容、豁达、开放、开朗的心态包容世界。华夏文明的重要特征是独特的道德礼仪,中原乃周公制礼作乐之处,孔子入周问礼之地,礼仪制度源远流长,在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和中原传统美德的滋养下,中原大地英杰辈出,义举不断。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通过对根文化的研究,深入开拓中原根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和传统美德,开发一批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艺术作品,对抵制当前的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凝聚力。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严重地动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中原根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无疑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



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魂,根文化是中原文化之本,“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中原地区、炎黄故里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根在河洛”、“寻根中原”早已成为海内外华人的共识。加强根文化研究,使全球华人真正认识到根在中原、源在华夏,能够切实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从而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同祖国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瓦屑坝移民根亲文化联谊会是天下瓦屑坝人寻根祭祖的纽带,是广大根亲和政界要人、商界精英及专家学者举行重大活动的组织,是名人志士投资瓦屑坝的平台,是党和*政*府*建设瓦屑坝的智库。
瓦屑坝7.jpg
瓦屑坝8.jpg
瓦屑坝9.jpg
瓦屑坝11.jpg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4-6-26 13: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郝天祖宗亲分享,安庆约百分之八十是瓦屑坝移民来的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13: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家谱中看瓦屑坝移民的流向默认分类

  明初大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从山西移民到河北、山东、燕京等地。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即从江西移民到湖广地区。据《中国移民史》统计,在洪武年间的三十年中,江西移民人数达二百一十余万人。   明初移民时,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苏者二百一十余万人。在这二百一十余万人中,有近百万人是饶州人。从江西迁出的极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鄱阳瓦屑坝迁出的,瓦屑坝是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
明初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昌江到达鄱阳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记造册,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驶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移民们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到达湖北、湖南各府县。
  在这声势浩大的移民中,移民的具体流向,史书未作详情记载,地方志中也只有片言只语,以至数百年来,移民后裔无法准确地说出及找到自己的“根”在何处。
  我们研究民族历史文化时,主要依据民族文化的三大支柱:国史、地方志、家谱。一个朝代的大移民,史官本应有详细的记载,而明初大移民声势大,范围广,且记载甚少,这自然有其当时的诸多原因。(这个课题,本文暂不研究)历史总不会被忘记,庆幸的是三大支柱之一,家谱中记录着明初大移民的历史,记录着饶州瓦屑坝是明初大移民的移民的根。
瓦屑坝.10.jpg
瓦屑坝.6.jpg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13: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屑坝——罗田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寻根情结


若是有人问,罗田人的本籍在哪里?我信任大多数人会说:江西瓦屑坝。但若是再问,瓦屑坝如今什么当地?罗田人为何要认瓦屑坝为本籍?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写作此文之前,我对此也是一知半解,难以作答。近读几本闲书,偶尔发现一点头绪,再查阅一些有关材料,总算有个大致晓得。现记叙如下,以期导致更多同志的重视和讨论。

  一、“瓦屑坝”与江西波阳莲湖“瓦燮坽”


  在中国清代闻名的康乾盛世时期,与咱们附近且同属大别山区的安徽桐城县,有一个家族曾出过两位朝廷宰相,这即是“父子宰相”——张英和张廷玉。大多数人都晓得,张氏父子生长在安徽,但不为人知的是,其本籍却是江西瓦屑坝。这一信息来自《前史上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一书。该书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闻名主讲人纪连海先生在安徽电视台主讲张氏父子的完全文字版,书中不只罗列许多依据承认张氏父子即是瓦屑坝人的子孙,并且详细介绍了有关疑问,为咱们解开瓦屑坝这一前史疑团打开了一扇窗口。
  纪先生以为,要澄清瓦屑坝的前史归属和详细写法,都是一件很费事的工作。这是因为,他经过许多查询发现:在许多家庭的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一样的写法,因为行政区划改变的影响,还有“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州瓦西坝”、“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瓦西坝”等多种提法。不只如此,“瓦屑坝”的“屑”字在写法上也各有不一样,如瓦西坝、瓦基坝、瓦砌坝、瓦家坝、瓦集坝、瓦渣坝等,而当前江西鄱阳湖一带“屑”又被写成“燮”字;“瓦屑坝”的“坝”字也有两种不一样用字:“瓦屑坽”和“瓦屑墩”。
  纪先生提出:前史上的“江右”即是今日的“江西”,“豫章”即是“南昌”,“饶州路”、“饶州府”所辖之地大概相当于如今江西的波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而古之鄱阳县即是今之波阳县。“西”与“屑”读音附近,但写法不一样;“瓦屑坝”应为正确写法,其他写法和读法应都视为“瓦屑坝”的错读错写。至于鄱阳人将“屑”写成“燮”,其缘由在于当地文明人的附庸风雅,以为郑板桥的那个“燮”很有文气,所以,舍简求繁。关于“坽”字,《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均未收入,是当地的方言用字,声母读D,意思是指小河、小溪,当地至今仍有不少地称号“坽”,如南湖坽、张家坽等。
  据查,江西如今已无“瓦屑坝”这一地名,只需一个叫“瓦燮坽”的行政村,但这两个地名在当地的前史材猜中均有记载。同治版《鄱阳县志》介绍:“瓦屑坝在立德乡,去城西二十余里。楚中诸大姓多于元明之际自此徙。” 1995年版《波阳县志》“瓦燮坽”词条的内容是:“在慕礼东偏南瓦燮坽大队境内,5个天然村,396户,2033人,犁地1625亩。《朱氏族谱》、《何氏族谱》载:此处原有砖瓦窑,砖瓦堆积成坝,乡民在坝上挖坽引水,故名瓦屑坽。后“屑”错写为“燮”,成现名。”故此,能够断定,瓦燮坽即是瓦屑坝,虽称号有别,实为同一地址,犹如北京故宫古称紫禁城通常。
    瓦屑坽现属鄱阳县莲湖乡统辖,据莲湖派出所最新生齿计算,该村现有3000余人。

  二、“瓦屑坝”与江西饶州移民

  在中国前史上,因为战役和天然灾害以及当官、经商、肄业、避害等多种缘由,形成了许多不可胜数的移民。这些移民,有的由官方安排,带有必定的强制性,类似于今日的三峡移民,有的则纯为民间行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犹如今日的打工族。有人提出,元末明初,中国有过屡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并形成了江西瓦屑坝和山西洪洞大槐树一南一北两大移民集散地;也有人以为,明代有四大移民集散地,除瓦屑坝、大槐树之外,还应加上“南京杨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宁化”。据复旦大学曹树基博士考证,江西南昌城里的“瓦子角”也是明朝的一个首要移民点。仅明初至清嘉庆年间,江西外搬迁民高达数百万人。
  是什么缘由形成许多江西人外迁,瓦屑坝又怎么会变成江西人外迁的一个首要集散地?复旦大学前史研讨所所长葛剑雄在《瓦屑坝——安庆人的根》(载2000年3月1日《安庆日报•下午版》)一文中写道:元末明初,江西饶州移民首要有两大缘由:一是战役缘由。元末徐寿辉、邹普胜、彭莹玉领导的农民起义战役长达13年之久,首要战场就在江西鄱阳湖和安徽安庆、池州一带,战乱形成这些区域生齿锐减,许多土地荒芜,而一起的饶州区域,生齿丢失削减,为康复经济,朝廷诏令饶州民众向外搬迁。二是政治要素。朱元璋在上台之初就忙于移民,还有一个意图是为了剥离大宗大族的实力影响,加强政治控制。即对生齿较多、实力强壮的家族,实施分而治之,需求移民兄弟之间皆禁绝同居一地,民间称之为“赶散”。在“赶散”的过程中,官方将两个人的手反绑在一起,要上厕所时才将手解开,听说,这即是江西、安徽、湖北一带称上厕所为“解手”的缘由。由此可见,官方移民常有必定的强制性。
  葛文一起指出:明初江西移民首要有两个去向:一是安徽,二是湖北。据他对安庆区域各县36个姓氏族谱的计算:迁自瓦屑坝者有18姓,占50%。另据《宿松县志》记载:全县256个姓氏,除掉迁入时刻不详和客籍不详者外,有213个氏族,内里182族是元末明初迁来,其间143族迁自瓦屑坝,占总数的88%。葛先生在此文中虽未对江西迁往湖北的移民作出详细的数字计算,但他从湖北一些当地在言语、习俗乃至地名上的体现,必定了前史上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一说。纪连海先生乃至坦言:“江西移民对湖北有再造之功”!
  或许有人会问:瓦屑坝这么一个小小的当地,哪有那么多人向外移民?其实,瓦屑坝仅仅旧日鄱阳湖畔一个陈旧的村落和渡头,大批移民在此搭船驶向异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儿并不是他们真实的故乡。因为其时的移民大多没有文明、没有财物、更不能够有文字记载,当他们含辛茹苦在异乡久居后,留给子孙的回忆只需当年的出发地——瓦屑坝。有些人乃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其后嗣就与周围移民的后嗣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时至今日,虽有许多瓦屑坝的子孙子孙仍在尽力寻觅祖宗真实的本籍,但因为年代久远,短少记载,难以辨认,无法确知,也只能遵照祖宗之说,断定自个即是瓦屑坝人,并在族谱中予以清晰记载。


  
瓦屑坝.2.jpg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13: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罗田人与江西瓦屑坝

  已然瓦屑坝现已找到,前史上又有大批江西人向外迁徙,那么,罗田人来自江西瓦屑坝的说法是不是确有其事?笔者以为,这一说法并非仅仅民间传说,而是确有现实依据,应当确信无疑。
  (一)从地名、言语和习俗习气上揣度,湖北应有江西移民。葛剑雄、曹树基、纪连海先生均以为:江西始搬迁民虽在湖北落地生根,在湖北这方热土代代厮守,繁殖子孙,建造新家乡,却对江西老家有着舍弃不断的故乡情怀,这在言语、习俗乃至地名上都有体现。如武汉市很早就有“鄱阳街”;《汉川县志》中有“江西湖”、“江西垸”的地名;一代医圣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城东有个当地就叫“瓦屑坝”,是最能代表江西移民前史的地名。在言语方面,湖北大多数移民后嗣仍保留着从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词语读音。如鄂东、鄂北、江汉平原大部分区域,将方向词“去”读作“寄”或“器”音,动词“站”读作“集”音,称“热水”为“滚水”,将“杀猪”说成“伏(福音)猪”,等等。罗田地处鄂东,不只需许多“土话”和方言与江西一样,在饮食起居和习俗习气方面与鄱阳湖一带也有许多一样或类似。据我县已故文明名人王延杰先生考证,江西人有“还头足愿”的习俗,即杀猪祭神,如遇家贫无力杀全猪,则必买猪头及四蹄以祭神,咱们罗田在岁除和元宵节,也要用猪头来祭神和祖宗;又如:江西人在旱稻收割之后,必择“辛”日或中秋日作新米饭,祭祀祖宗,名曰“吃新”,罗田乡村也有这个习俗;再如:南昌一带遍及喜爱在家中挖地坑烧茶煮饭,围坐取暖,咱们罗田绝大多数当地也都要在家中挖一个“火炉垱”,在上面安一只挂钩,用铁罐煮饭,用吊锅做菜。还有:罗田人有“送亮”的习俗,也称“接爹奶”、“送爹奶”,即在腊月三十或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往自家祖坟、山脚、柴屋或牛栏猪圈送灯烛,听说这一习气也是从江西传来的。民间有句俗语:“十里不一样风,百里不一样俗”,罗田与鄱阳湖区域相隔千里,古时交通又极为不方便,而两地却有许多一样习俗习气,阐明两地之间应有必定的根由联系,纵然其间有一些属偶尔类似,但也绝非纯属偶尔。
  (二)有关史料足可证明,南宋时期确有大批江西人迁入罗田久居。1998年版《罗田县志》关于前史上大批江西人迁入罗田的记载共有两次:一是南宋绍兴3年(公元1131年)9月,“任江州(今江西九江)知州兼沿江安慰司公务的孙佑,经奏请朝廷,以江西人填充淮西一带荒芜之地。自此,大批江西人进入罗田久居。”二是南宋乾道8年(公元1172年)秋,江州、筠州(今江西高安)等地发作灾荒,大批饥民流徒罗田,朝廷派遣大理寺主簿薜季宣来淮西处置赈济业务,并于旧州(今新州区)以东设置22个“官庄”,用以安顿哀鸿。”县志亦即县史,对如此严重前史事件的记叙必定不能够无中生有,更不能够闭门造车,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应当不容置疑。
安顿江西移民既是*政*府*之举,主事者又是担任较高职务的两位朝廷命官,除县志记载外,这一史实还有无其他有关佐证?答复是必定的。据王延杰《罗田各姓初探》一文介绍:1920年,中国近代方志学家、罗田大河边人王葆心为总纂《罗田东安王氏庚申宗谱》,在《黄州府志》中查到了《薜季宣扬》,该传引自《宋史》,传中清晰记载了薜季宣当年在蕲、黄一带安顿移民的有关史实。后来,王又在北京厂甸购得薜季宣所著《浪语集》一书,书中对移民安顿的始末记叙更为详实。王葆心还进一步晓得到,薜季宣授命来准西与当地官一起处置赈济业务不久,便移官齐安郡(今黄冈以北),后指使江南转运使幕僚张唐卿持续在罗田处置未尽事宜,张在完成使命之后偕其随员及罗田县令沈景阳登郊外雪崖山,寻幽搅胜,并摩崖刻石,至今犹可考见,为当年朝廷官员在罗田安顿移民留下了留念,也为咱们今日探寻江西移民的前史供给了一份有力依据。由此可知:薜季宣来罗田安顿江西移民,既有朝廷史书中列传的威望记载,又有自个亲身写下的文字记载,还有“摩崖刻石”的前史遗址,其史实有根有据,且与《罗田县志》记载相符,应当没有什么疑问。
  或许有人会问,当年孙佑为何要奏请朝廷将江西人迁至淮西,薜季宣又为何要在“旧州以东设置22个官庄”安顿移民?自个归纳剖析有关史料以为,缘由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地处淮西的舒州、蕲州、黄州一带多属地广人稀的山区,有许多的荒芜之地可供开垦播种,大批外迁生齿进入能够推进当地经济发展;二是这一区域互为毗连,且与江州间隔较近,仅仅一江之隔,有利削减路程开支,一起,这几个当地气候、环境和言语、习俗不同不大,有利居民日子;三是此地与金人边境接壤,充分生齿有利增强抵抗力量,加强边防;四是这些当地盛产茶叶,仅朝廷设置的茶庄就有13处之多。我县石桥铺就设有1处,并出产贡茶。其时,茶叶属官方控制产品,禁绝私自购销,更禁绝卖给金人。为了弁取暴利,大批江西人违犯国家禁令,进入茶区与茶园主私自勾通,偷运茶叶出境,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装备护运,八面威风,当地官府力量薄弱,无法制止。此外,还有一些江西人以大、小“宗师”身份来此传达邪教,他们往往栖身在深山大泽,虽经官府撤销,实力有所削弱,但难以完全铲除。他们常常往来于江西淮西之间,年长月久,自有一些人在淮西落叶生根。这些“败类”流动性大,难于办理,为削减对立,顺从其美,将他们的户籍迁入淮西各州安顿,恐也是缘由之一。孙佑既是江州知事,又兼沿江安慰司公务,这几个当地都与他的辖区有关,向朝廷提出奏请,乃是责任所在,只需恳求合理,自会得到同意。
  至于薜季宣在旧州之东设置22处“官庄”安顿饥民的缘由,除相同考虑到以上要素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多数饥民在逃荒时喜爱“逐熟投主”,天然流徙至熟人较多的当地。罗田其时从属蕲州,原已有不少江西人迁入,既属山区,又是茶区,还紧邻金人,因而设置“官庄”较多,饥民落户者也较多。“官庄”大多设置在平地,但饥民更愿结伴在高山而居,农耕时能够拓荒种田,农闲时,能够上山打柴、烧炭、采茶、割漆,锦衣玉食,日子安稳。官府见这些饥民已各自休养生息,为了防止不坚定人心,也就顺从其美,不再强求在“官庄”会集安顿。因而,咱们的始迁祖来罗田之初,八成住于山地,今后再逐渐发展到丘陵。据王葆心考证:先期少数迁入罗田并将户籍编入舒、蕲二州的江西人,首要是上述两种“败类”,而后期大批迁入的江西人则首要是逃荒而至的饥民。
  由此,我联想到罗田前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淮西古刹”广化寺的昌盛与消灭;二是徐寿辉、马朝柱领导的两次农民起义。这两件事均发作在江西人大批迁入罗田之后,又都会集地狱山区,且与宗教严密相连,其本源是不是与最初邪教的传达有关,应当值得咱们仔细研讨和警觉。
  (三)罗田许多姓氏的家谱断定,瓦屑坝即是他们的根。仅举3谱为例:一是童氏宗谱。据2004年7修《童氏宗谱》载:“本宗肇祖宋处士养志公,系出雁门,于宋代自江西鄱阳湖东岸瓦屑坝(现江西省波阳县莲湖乡瓦屑坽)迁楚,集族于罗,原居北丰河狮形垸。”其父童贵一,曾任铜台节度使,“原居江西饶州府鄱阳县小邾源十一都,后徙湖北黄冈高家岭,为鄂东诸童鼻祖”。在今北丰青林沟仍可见到后人为其鼻祖所立的石碑,碑文时刻为南宋理宗绍兴四年(公元1231年)。距县志记载江西人首次大规模迁入罗田正巧百年,从时刻上看,应当合乎情理。二是王氏宗谱。王葆心生前为编修罗田王氏宗谱,查明东安河一带王氏从江西瓦屑坝迁入罗田的原委,曾于1923年派胞侄王研农前往江西丰城核对两地宗谱,拜谒王氏宗词及祖山祖墓,然后断定其先祖来自丰城。三是李氏宗谱。我县台胞李逸心先生是闻名革命烈士李梯云之子,他相同以为自个即是江西瓦屑坝人的子孙。他在《沧桑录》一书中写道:“据宗谱记载,我李氏分处于鄂东罗麻者,原自宋末金人暴虐,先祖湛公因江右避兵燹之难,由江西迁居麻城县南庄乡两河口,历经三十年,并建有宗祠奉祀祖宗。后因瓜瓞绵绵,碁布星罗,散居麻罗各地。”
  归纳以上剖析,咱们应当有满足的依据以为,大多数罗田人的根就在江西,几百年来,罗田人记忆犹新的瓦屑坝就在今日波阳的瓦燮坽。或许这儿即是罗田人真实的本籍,或许这儿即是罗田人脱离江西的集结点和出发地。本籍也罢,出发地也罢,在代代罗田人的心目中,瓦屑坝将永久变成代代罗田人一起的根。


  四、瓦屑坝——罗田人永久挥之不去的寻根情结

  寻根问祖,思念祖宗,是中华民族的特别情结,是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中华儿女不管身处何方,一直不忘故乡,一直不忘自个是炎黄子孙。海外赤子 “洋装尽管穿在身”,但“我心仍然是中国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家乡永久是魂牵之地,祖国永久是妈妈怀有,亲人永久是无限挂念。跟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迅猛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将会远离故乡,到一个生疏的当地去学习、工作和日子,变成一代又一代新的“移民”。今日咱们这些江西“老移民”的子孙记忆犹新瓦屑坝,若干年后,咱们的子孙子孙相同会从神州各地回到大别山下的“罗田村”拜祭祖宗,认祖归根。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如今,咱们思念先祖,但却无法变成故乡的主人,只能在心中千万次祝愿“老家”的乡亲们永久美好,代代健康;如今,咱们就日子在自个的家乡,“罗家大垸”即是咱们一起的家乡,这儿的主人和建造者即是咱们自个。让家乡更丰饶,让家乡更秀丽,既是每一个罗田人一起的希望,更是每一个罗田人一起的责任。
  为了这一美好希望的完成,一起尽力吧,全国一切的罗田人!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13: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屑坝,我们回来了
——本报曾组织瓦屑坝历史上第一支大型寻根团




    瓦屑坝,江西鄱阳湖边一个古老的码头,但却与安徽,与江淮儿女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在安庆、合肥一带的江淮地区。十几年间,农民军与元军、农民军之间互相搏杀,从而使该地区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明*政*府*不得不首选往江淮地区移民。
    从元末明初到清嘉庆年间的400多年时间里,江西移民一次次在瓦屑坝这个古老的码头集中,迁入江淮一带。追祖溯宗,江西瓦屑坝与江淮大地的根亲可谓血脉相继。瓦屑坝,承载着浓浓的江淮儿女情。当年从瓦屑坝出发的百万移民背井离乡,告别故土奔走他乡创造新天地,时至今日,作为移民后裔的我们绵延繁盛,遍及江淮大地,并有所作为。“我们从哪里来?”或许是不少人常常想起的问题,而认祖归宗、缅怀祖先,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为了那份浓浓之情,本报《发现》周刊于2009年11月推出了“寻根瓦屑坝”大型系列报道,分别以《安徽多少人“根”在江西瓦屑坝?》《我家何时走出瓦屑坝》、《瓦屑坝,梦里呼唤几多回……》及《瓦屑坝,我们回家啦》等为题作了报道,除了征集迁自瓦屑坝先祖的故事外,还刊发了适时组织“寻根之旅”,探访瓦屑坝神秘之地的邀请。
    系列报道一刊出,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在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先祖迁徙瓦屑坝的故事后,无一例外地要求参加“寻根之旅”活动。因报名火爆,最后不得不从中选出部分读者作为代表,回到瓦屑坝寻根问祖。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由本报组织的瓦屑坝历史第一支大型寻根团回“家”了。当真正踏上当年先民背井离乡的古老渡口,移民后裔们还是充满了激动和欣喜。大家围着香烛,面对着清澈的湖水深深三拜。“先祖们,我们回来啦!”几十人发自肺腑的喊声响彻云霄。
    寻根团的到来,也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热烈欢迎。“瓦屑坝是你们的根,是你们的家乡。我们都是一家人。现在的瓦屑坝还不发达,但儿不嫌母丑,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当地村民的一番话引起大家热烈的掌声。
    “瓦屑坝名世代传,魂牵梦萦心脑中。何时了却根亲结,今日欣喜终圆梦。归去家祭告先祖,天地之间欢乐同。遥遥赣皖远千里,溶溶血脉近相通。”何开国老人在参加此次活动后即兴吟诵的一首诗最能表达所有瓦屑坝移民后裔的心情。
    (题图照片:2009年本报组织了瓦屑坝历史上第一支大型寻根团。)
瓦屑坝.jpg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4-7-5 23: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