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4045|回复: 8

[山东省] 家谱的序跋、体例和格式内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7 08: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谱的序跋、体例和格式内容



1.家谱的谱序、跋:

《序》、《跋》是家谱前的定性括文,多为本族贤者、名人撰写,也有请外族名人贤达撰写的;昭、穆则为族中贤达,切磋琢磨,取得共识,定下来后,共同遵守。

《序》、《跋》大多谈古论今,内容丰富,文体流畅,呈现出原作者博闻强识、文采照人的特色。宋朝的郑樵在所著之《通志》的《氏族序》一篇中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吏以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士执撰谱事。百官族姓之家状者,则上官,为考定翔实,藏于密阁,副在左户。若秘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不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门阀,故其书散失而其学不传。”显然,在隋、唐两朝时期,官方取仕重簿状,民间婚姻重门阀,所以谱学盛行,后来因为不重视这些了,好些人都把谱学看成可有可无之事。

许多家族名士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其族谱序、跋,多为自家名人所作。也有例外者,如浦江义门的《氏谱图序》、《荥阳族系记》就分别为名人吴莱、柳贯所作。《族氏规范》虽经历代修改,最后定稿却由明朝开国文臣宋濂完成。各个朝代名人也多为各姓氏族谱作序。

《族谱》之《序》、《跋》,有长、有短,多数都论及族谱之重要和本谱之特点。笔者所见郑氏族谱《序》、《跋》,最长的为明朝郑纪所写之《家谱引》,他远自“浑沌之初,天地定位,上下摩荡,气化而生万物……始,及至是……古无圣王乃赐姓名氏,以别其误,如虞之姚、夏之姒、商之子、周之姬之类”,然后论到本族“……姬之后又分别为郑、为鲁、为卫,不一而足,然推原其始,则皆黄帝之后……”在论及族谱之必要时说:“……后世别之久之,遂隔阂易分尔汝贤者,知有父子、有兄弟,以至堂从功缌之间,恩爱流通,有差无间。不肖者知有父子兄弟而已,至于堂从功缌之亲,则相视如途人焉。又有甚者,父子兄弟之间亦皆相仇……此则分别既久之弊……须知先王赐姓,一本之散于万殊,近世谱图,则万殊之归于一本也。”其中又说到本族发展、支世系(略),最后归纳总结:“贤者当以谱责为己任,毋甘自弃,以励族人……”此篇谱序,论述甚详,最后是鼓励族人,要把自己的族谱修好。

清同治年间郑维藩的《族谱序》,则以古先圣贤教导为依据,论述修谱之必要。如引:《易》曰:“君子以类族辨物”;《书》曰:“以亲九族”;《诗》曰:“振振公族”;《左传》云:“公问族于众”;《仲礼》曰:“合族以食,序以昭穆……人道亲亲也,亲亲尊,尊族故敬亲,敬亲故得族。”最后归结为:“盖天下之大,始于一人之身,分为百族之子,沿而下焉。”亦是要求追祖探源,把谱修好。

2.管理家谱的昭穆、宗人:

昭穆、宗人是管辈数的。按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间,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二、四、六世(双数),位于始祖的左方;右为穆三、五、七世(单数),位于始祖右方。用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关系。祭祀时,子孙也按此规定排列行礼。昭穆后来也用于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3.修编家谱:

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汉朝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历史名人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忄音)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各姓大族,均已有编撰家谱之风。

全国姓氏一样,都有修撰家谱的传统,一向对家谱和族谱十分重视。他们认为,家谱就像国史一样,是自己的家史和族史,是血缘源流和人伦昭穆的可靠依据,与世教人伦的关系十分密切:“夫人之生,其初一身也。传世之久,子孙众多,族属繁衍,显徽殚续,离居散处,而至有不相识如途人者,其故何哉?由谱牒之不明也。谱谍明则宗法立,昭穆序,长幼有别,亲疏以合。尊祖敬宗,笃恩义,正伦理,而孝悌之道行焉。此谱之作岂不大有关子世教也哉!”正是基于上述思想,人们世代相传,修谱续谱,形成了独特的谱牒文化。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家乘、房谱、支谱、谱牒、家牒、家传、谱系、氏谱等,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宗族发展的史书。主要用于记载某一姓族世系、迁徙源流、具体人物事件等等,即“人自为书,家自为书”,它是古人于一族之内“明世次,别亲疏”的依据,也是继承权和财产权的凭据。编修家谱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古有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之说法,一般修谱的间隔最长不超过三十年。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各姓氏人等以前的血缘先祖,相继生活于黄帝的姬部落和后稷的周部族中,由于黄帝和后稷是本部落的领袖人物,“姬”、“周”等姓氏便是他们的血缘标志。在周人的部族内部,又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区分为许许多多的家族和氏族村落,遇有婚姻、丧葬、财产等等,都要按一定的习惯和世系进行安排。特别是后稷等人对于部落首领地位的传承,都要遵守严格的血缘次序。

这些谱牒内容,在文字出现以前是由部族首领口头传颂,再由专人负责整理归纳,以强记方式流传。文字出现以后,则由指定的人专门记录在特殊的薄册上。这种簿册,就是最早的家谱雏形,姓、氏在古代的承传世系和祖宗名讳,便是通过这种方法得以流传下来的。到了后稷的裔孙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专门设立了负责王族世系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称为“小史”,并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关于各国王公在周朝的列位先祖传衍情况的带有家谱性质的典籍。因此可以认为,关于家谱的渊源和修撰情况,最早是应该追溯到该史时。

修谱,主要是为了巩固家族的团结,扩大家族的活动和维持家族的秩序。修家谱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谱例,大约有序文、凡例、目录、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像赞、别传、墓志、家规、家范、墓记、艺文、著作等十几项。另外,家谱中还有各种纂例,如出族例。出族,即从家族中除名,这是一项严厉的家族惩罚。全国各地的各姓诸支多有家谱,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遭受战争、灾害和人为的损坏,许多珍贵的家谱资料遭到破坏,难以为续。

在西周末年,各姓建国,周王朝分崩离析,各姓人氏正式从周朝王室中分离出来,有了独立发展的世系。那时,各国的官员也模仿周朝 王室的设官和《周礼》规定的情况设置了负责记录史实的史官,同时记录各国历代国君的世系传衍情况。这样,对姓氏具有直接意义的谱系资料才开始出现。不过,尽管家谱修撰的雏形出现较早,但真正的家谱的出现还应是在魏晋或者以后。在南朝初年人裴松之所注释的魏晋人陈寿所作的《三国志》里,曾三次引用《郑玄传》或《郑玄别传》,其中就有关于家世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家谱性质。特别是在东晋时期,著名谱学家贾弼之撰著《姓氏薄状》,其中包括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的谱传,在此前知名于世的家族的谱传当然也在其中。只是这部谱学著作早已亡佚,我们已无法窥知这些早期家谱的面貌。至南朝时,又有谱官修撰《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有诸多姓氏的谱牒。同时,各个姓氏族人为了准确记录自己的家族发展和世系源流,也都私自修撰有自己的家谱牒。当时,收藏在国家谱局的一些总谱和案谱,都是以这些家谱为素材整理而成的。至于这一时期的家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由于全都没有保存下来,人们还无法得知其面貌。但从当时人编修的其他一些书籍中,以及当时人注释其他书籍所引用的资料中,仍然可以窥知其一鳞半爪。

到了唐朝,由于官方修谱和私家修谱的风气更为盛行,家谱也进一步丰富起来。今天保存在《新唐书》中的关于传衍情况的谱学资料,便是由这些私家谱牒整理而成的。根据这些节录后的家谱,我们可知在唐朝及其以前的传袭和发展情况。另外,当时官修和私修的其他一些谱学著作,如《贞观氏族志》、《姓氏录》、《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姓氏系录》等书中有关自己编修的家谱。至于在流传至今的《新唐书》中,仍然收录有《荥阳郑氏家谱》一卷的谱名,更无疑是出自郑姓人之手。所以,尽管我们今天已无法见到唐朝家谱的原始面貌,但其中的不少内容幸赖这些书籍而保存下来。

宋朝及其以后,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和家修谱的提倡,家谱在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地增多。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更是私家修谱最为盛行的时代。当时的各姓各家各族无不大修家谱,甚至一修两修或多次重修和续修,使修谱活动成为宗族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直到近代社会的民国年间,这种风气仍然盛行不衰。甚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修谱活动依然存在。清朝是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山东招远等地的姓氏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姓氏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4.家谱的体例和格式: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名贤传、学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而谱名、谱序、祖宗遗像、先世考、世系表、传记、题跋等又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姓氏家谱的核心部分。其中谱名即家谱的名称,多称家谱、族谱、宗谱、支谱、房谱、家乘等。为了表明家族来源和筹修时间,有些还在谱名前加以标明;谱序即一个家谱的序言,一般放在家谱的首位,少则两三篇,多则十余篇,内容包括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修谱人员构成、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郡望、历代修谱情况及谱学理论等。由于作序的人都有一定身份,甚至有些还是达官显贵或鸿儒名宿,因此序的质量大多很高,甚至有人称它是家谱上的金色饰物。至于家谱中的其他几个部分,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另外,就体例而言,其总的特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多种文体的结合体,不仅有志、传、史,而且还有图、像、书、题,通过这些形式,共同表现“尊祖敬宗”、“敦睦亲族”、“承先启后”等基本主旨。

5.家谱的保存:

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

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入祠。这类规定,在不少姓氏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总之,家谱在中国文化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延续着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甚至于比许多“正史”还更具有历史“写真”的意义,人们应当予以十分的重视。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4-29 14: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轩辕黄帝传宗接代有12个姓氏



据说,轩辕黄帝有二十五个孩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阳、苍林与姬同姓。 这些姓现在都成了哪些姓氏呢?

姬: 黄帝之姓。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当时遍地姓姬,在当时是最大的姓。现在的姬姓已经不是大姓了。 姬姓由于当时是最大的姓,因此现在成为了哪些姓氏呢?郑,常,程,卫,简,段,游,司,俞,石,宁,康,凌,鲁,季,祭,郎,施,汪,蒋,茅,展,柳,臧,周,丰,王,妫,唐,孟,吴,杨,晋,冀等姓都是从姬姓而来。最多的时候姬姓有70多个诸侯国。

酉: 酉姓是燧人氏允姓若水支裔,此姓早已归于轩辕氏,赐姓酉,封婼水,由昌意统领封祝融果童于新郑因击杀蚩尤、夸父有功也赐酉姓。现在的酉姓非常之少,具体现在哪些姓氏来自酉姓,并无明确记载。

祁: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5位。人口约一百二十八万余,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多此姓。 己: 这个姓氏后来变得越来越少。到了现在就非常之少了。 滕: 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第十四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弟错叔绣于滕,后来,滕国被越国攻灭,但是,不久复国。后来,又被宋国攻灭,于是子孙后代就以国名“滕”为姓,作为纪念。滕姓后来在开封府发展成望族,世称开封望。

葴: 箴姓后裔夷、牟、桧、鄅、根牟、逼阳等。 任: 到了先秦时期,任氏已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省境。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有南海尉任嚣,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任氏在汉代已分布于今四川、河南的许多地方,同时,今江苏、浙江、甘肃等省已有任姓居民。

荀: 获姓之后,晋武公灭郇国,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后代遂为荀氏,荀叔即为荀息。其后又有中行氏、程氏、智氏。 僖: 僖姓后裔有:肥、无终、潞氏、甲氏、留吁、铎展、赤狄等,这些姓,现在也极为少见了。 姞: 此姓是上古八大姓(姬、姜、姚、嬴、姒、妘、妫、姞)之一。

儇: 这个姓氏后来越来越少,也没有多少人再姓这个。

衣: 衣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九十一位姓氏,山东是衣姓的聚集地。当今衣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3%,总人口大约有16万。

这12姓随着战乱和时代的变迁,至今,部分姓氏已非常少见,因此很多都无从查找。

随着朝代的变迁,这12个姓氏发展到现在已经分化为上百个,这些姓氏在中国古书《百家姓》中均有记载。在这上百个姓氏之中,多数的姓氏都是黄帝直系后代的姓氏。越来越多的人改用了这些分化后的姓氏,因而继续这最原始的12个姓氏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4-29 14: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谱牒修撰的盛世——唐代谱牒的官修和私修



郑樵曾在《通志》中说:“姓氏之学,莫盛于唐。”唐代是我国谱牒修撰的高潮期,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载,有唐一代的姓氏之书多达61部,922卷。

我们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间段来看唐代的谱牒修撰,以此更好地把握唐代谱牒修撰的特点。

唐初谱牒的修撰

唐初谱牒之风大兴,此时的谱牒修撰以官修为主,官府主持大规模的谱牒修撰共有三次,主要目的在于扶持朝廷开国勋贵,打压传统的山东士族。

第一次是唐太宗贞观五年的《氏族志》。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今狐德芬等主持撰修谱牒。高士廉等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奏上《氏族志》一百三十卷。

由于高士廉等把山东士族崔、卢、李、郑等姓列第一等,触怒了唐太宗。唐太宗指示按照“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的方针重修,然后颁布天下,以此为新的准则。

第二次是唐高宗显庆四年的《姓氏录》。武则天当政时,中书令许敬宗因为贞观《氏族志》未载武氏的族望,吏部尚书李义府也以《氏族志》中没有李氏的世系,于是奏请改修。

显庆四年(659年),孔志约、杨仁卿等人主持其事。这次的修撰原则,是凡在唐朝得五品以上官职者均可入选,这就把士族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书成,改名为《姓氏录》,颁行天下。

第三次是唐中宗神龙元年的《姓族系录》。当时左散骑常侍柳冲认为《氏族志》、《姓氏录》颁行已近百年,士族兴衰变化很大,于是上表请求加以改修。

唐中宗命柳冲与左仆射魏元忠等人依据《氏族志》重新修撰,几经波折,至玄宗即位,才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奏上,刊定后颁行天下。

唐初屡修谱牒的目的是为了抬高新贵们的地位,培植一个以皇室和功臣为主体的新士族集团。唐太宗下令重修,赤裸裸地展示了贬抑旧土族,提高勋贵社会地位的修谱目的。而高宗时修的《姓氏录》,将本朝官至五品以上均列为士族,许多一字不识的武官,也一跃而也成了士族。这些行为潜在地打压了士族自傲的文化地位,其中抑制旧士族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唐中期的谱牒修撰

唐中期的谱牒修撰的特点是以私人修撰为主,多为维护既有阶层的利益,排斥新兴的勋贵集团。

唐肃宗乾元元年,贾至撰写《百家类例》。据《谱序》所言:

以其婚姻承家,冠冕备尽,则存谱。大谱所纪者唯尊官清职。传记本原,分为十卷,爰列百氏。其中须有部折,各于当族注之。通为百氏,以陇西李氏为第一。

百家类例共收集士族一百家,据载,贾至撰写《百家类例》时,曾引发当朝权贵的震怒:

贾至撰《百家类例》,品第海内族姓。以燕公张说,为近代新门,不入百家之数。驸马张垍,燕公之子也,盛见宠眷,见至所撰,颇生忿疾。时工部侍郎韦述,谙练士族。至闻垍言,惧将改之,以情告韦,韦曰:孔至休矣!大丈夫奋笔,将为千载楷则,奈何以人之言而自动摇?有死而已,改不可也。

可见,品第天下士族是一个风险活,稍有不慎,就有性命之危。身为工部侍郎的韦述,号召贾至一起用生命来维护海内族姓的权威,乃至于说出“有死而已,改不可也”之类大义凛然(无可奈何)的话来。

唐宪宗元和七年,林宝撰成《元和姓纂》十卷。《元和姓纂》是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而成,该书详载唐代士族族姓世系和人物,于古姓氏书征引详细,原书体例以皇族李氏为首,分系姓氏则按照四书韵部。据《元和姓纂序》:

“宜召通儒硕士,辩卿大夫之族姓者,综修《姓纂》,署之省阁。始使条其原系,考其郡望,子孙职位,并宜总缉,每加爵邑,则令阅视,庶无遗谬者矣。”宝末学浅识,首膺相府之命。因案据经籍,穷究旧史,诸家图牒,无不参详。凡二十旬,纂成十卷,自皇族之外,各依四声韵类集,每韵之内,则以大姓为首焉。

林宝撰《姓纂》的初衷是因为士族迁徙不定,既有的谱牒年久失修,不合时宜。所以唐宪宗令大臣重修天下士族族谱,以方便册封勋贵,避免闹出笑话来,“每加爵邑,则令阅视,庶无遗谬者矣”。

此外,还有柳芳撰写《皇室永泰谱》二十卷,柳璟撰成《续皇室永泰谱》十卷,李衢和林宝撰《皇唐玉牒》一百一十卷。

唐代后期的谱牒修撰

唐代后期,谱牒之学逐渐衰弱。据《新唐书•高俭传》:

至中叶,风教义薄,谱录都废,公靡常产之拘,士亡旧德之传,言李悉出陇西,言刘悉出彭城,悠悠世胙,讫无考按,冠冕皂隶,混为一区,可太息哉。

唐朝中期开始,谱牒之学就逐渐衰落,冒充高门大姓之事屡见不鲜,姓李就说自己是陇西李氏(皇族),而陇西李氏也乐得自己的势力壮大,对冒充之事不闻不问。就此,造成了士族庶族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别,“冠冕皂隶,混为一区”。谱牒也就失去了它区隔士庶的作用,也失去了其分割利益的效果,这不得不让士族“可太息哉”。

晚唐时期谱牒学的衰微,大致在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科举制度的兴盛。谱系的存在,是九品中正制下方便朝廷选官,“官为簿状, 家有谱系, 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 ;家之婚姻, 必由于谱牒”。而唐代科举制度的兴盛,增加了庶族地主的入仕途径,提高了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同时,也限制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就此而言,科举制为谱学转衰加入了一定量的催化剂。
二、唐初官修谱牒的连锁反应。前面说过,唐初朝廷曾主持三次大规模的谱牒修撰活动,这几次修撰的目的都是为了打压传统士族,抬高开国勋贵的地位。从主观上看, 唐朝一次又一次地否定前代谱系, 从新审定改编, 为的是调整和重建以皇族为首的新兴士族, 但在客观上, 却一次又一次地动摇并削弱了传统士族的势力, 在一定意义上也就一次又一次地降低谱学潜在的地位和影响, 阻挠了谱学的继续发展 。
三、兵灾战乱的影响。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成为唐王朝的一颗大毒瘤,战乱频仍。而战争,是颠覆士族地位的直接威胁,隋唐之际的诸侯混战,便让“燕赵右姓, 多失衣冠之绪, 齐韩旧俗, 或乖德义之风, 虽名著于州闾, 身未免于贫贱。”《旧五代史》载:
同列豆卢革谓崇韬曰:“汾阳王代北人,徙家华阴,侍中世在雁门,得非祖德欤?”崇韬应曰:“经乱失谱牒,先人尝云去汾阳王四世。”革曰:“故祖德也。”

仅仅隔了四代,郭崇韬就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不是郭子仪了,可见战争对族谱的摧毁。由而言之,唐末此起彼伏的起义, 使士族制度遭受到毁灭性打击, “富家皆跣而驱 ”, “宗室侯王,屠之无类”。从此以后, 不仅 “玉牒不颁于外, 家乘亦不上于官 ”。战乱之中,士族迁徙不定、流离失所,家谱多有遗失, “士族亡其家谱, 今虽显族名家, 多失其世次, 谱学由是废绝 。”

郑樵《通志·氏族序》对唐代的谱牒做了一个总结,据载: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隋唐以前的谱牒修撰,是为了维护朝廷的选举、保证士族的婚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简而言之,谱牒的存在,就是肯定士族政治地位和社会利益的文学制度,“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

因为事关重大,修谱之人往往要选用博学通儒之士、熟谙各族家谱之人,修好之后要藏在国家图书馆,并抄写成册,颁布于天下。但是,唐末以来,选拔官员看的不再是血统家族,而是个人的能力;婚姻联谊看的不再是祖上高贵与否,而是现实发达与否。就此,谱牒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了,“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21: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甲骨文家谱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从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及结绳记事家谱阶段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所以学术界大多把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作为家谱的萌芽阶段。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卜辞,但其中也有一些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这些记载了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就被称为甲骨文家谱。

骨版记录的是殷商贵族日常生活行事和天文气象等有关资料。在殷商甲骨刻辞中,一般记载的是占卜、祭祀、狩猎等活动;也有的骨版包含家族世系人名 的内容,相当于带记事功能的甲骨文家谱,可以说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实物文字家谱。
21-41-42-7a7226360d8b4c9cbed267090f2ed131.jpg
以上这份《倪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商王武丁时期,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

根据对现有甲骨卜辞的研究,共有三件甲骨卜辞可以被认为是家谱。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一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l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谱中的名字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表明这些人可能并非是王室成员。这就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谱。

金文家谱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所谓的金文家谱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

周代以后,人们普遍在青铜礼器上铸刻铭文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这些铭文一般先叙述祖先的名字及美德、功勋,然后是铸器人的名字,涉及到家族世系的比较多,因此金文家谱屡见不鲜。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记载血缘关系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周代家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的制度,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家谱的记录与管理。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官员,专门负责定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遇到有祭祀还要告诉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族事务,如楚国就设置了三闾大夫之职,专门负责楚国王室的家谱记录与管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谱牒。国家还设立官员负责卿大夫谱系的记录和管理,这个职位叫做太史。

随着家谱的发展,周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

《世本》记录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谥号及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 谱牒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谱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谱学著作。《世本》分为《帝王谱》《诸侯谱》《卿大夫谱》《氏姓篇》《居篇》《作篇》《谥法篇》等十五篇。其中《作篇》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如神农氏发明了琴,伯夷发明了打井,杜康发明了酿酒,蚩尤发明了用金属制造兵器等等。

《帝系篇》是专门记载文字产生以前的传说时代血缘系谱的谱牒著作,实际上记载了黄帝的谱系,在这一谱系中共有男性38人,女性13人,记载内容特点鲜明。尽管这一谱系的可信性值得怀疑,但在谱学发展史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传为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尽管此书如今已佚,但却是后世家谱称“谱”的滥觞。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21: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谱牒及谱牒文化



近十几年来在学习研究、探讨姓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读史、学史,特别是在河洛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接触并拜读过不少姓氏的家(族)谱和谱牒研究方面的一些资料。本世纪之初,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编纂《中国家谱总目》工程启动后,本人又积极主动与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联系,将陆续收集到散藏于民间的家谱127种,涉及姓氏43个,按要求填好《著录表》通过省图书馆或直接寄往上海图书馆编目组。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谱牒及谱牒文化方面的一些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一,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辞海》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等资料,“谱牒”则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族一家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家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的角度看,“家谱犹国史也。”由于家谱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则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的谱牒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甲骨专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诸侯之氏姓、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界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贾弼之祖孙三代精于谱学,所撰《十八州士族谱》多达七百余卷,号称“贾氏谱学”。南朝梁阮孝绪时,他所撰的《七录》将史书完全独立为一部,并在该部中首列“谱状”类目,开了古籍书目为谱牒文献单独立类的先河。宋“代名家欧阳修、苏洵、黄庭坚都亲撰族谱,被后人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盛行,从官方流行于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自修家谱,且要求续修家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奉为传家至宝。谱牒的收藏,唐以前以官方收藏为主,宋代以后因是各姓氏自己修谱,则多由家族收藏为主。民国以来,才逐步发展到以*政*府*的图书馆、档案馆收藏为主,民间各家族收藏为辅的格局。

中国家谱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可观,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存世的1949年前编印的中国家谱原件主要收藏在国内,最多的上海,约15000余种(其中上海图书馆约12000种,近10万册),浙江、河北、吉林、安徽、湖南、广东等均超过千种,河南、四川、广西、湖北等省也有数百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谱2565种,涉及姓氏251个(据1992年《中国家谱目录》统计资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上海图书馆成为世界上保存家谱最多的单位。还有大量的散落于民间。也有一些更远藏于海外,主要的集中于美国、日本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

据2004年12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王西明等主编的《偃师姓氏源流》一书粗略统计:偃师市现有人口83万,姓氏531个,家谱或族谱就有数百种以上,仅郭姓注明有家谱的就有15家。照这样估算我们洛阳所辖县区638万人(2004年资料)各姓氏谱牒少数会有千种。这对研究洛阳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资源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21: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我国谱牒有各种各样的记述形式,大约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口述家谱。它是文字产生前最古老、流传最久、影响最广的一种家谱记述形式。它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将本家族的谱系代代传承下来,一般能传记几十代,多者百余代。这种口述家谱至今在个别少数民族中仍有流行,也多表现为诗歌形式。

2、结绳家谱。它是文字产生前记述家谱的又一种古老形式。用结绳来记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其中也包括记载世系和家庭历代成员的情况。如鄂伦春人用马鬃结记世系,满族人侧供奉一个叫做“佛托妈妈”的线袋,内装长约三丈二尺左右的五彩线,上挂表示代代相传、人丁兴旺的串串彩绳,这个索线,就是满族人的结绳家谱。

3、甲骨家谱。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家谱。郭沫若《卜辞通纂》中将甲骨文分为五类,其中之一就是世系。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分为三类,其中一类是“表谱刻辞”,此类中又有“干支系、祀谱和家谱”之分。甲骨家谱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家谱。

4、青铜家谱。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家谱。先秦称铜为金,故也可谓之“金文家谱”。金文,是一种始于商代后期,发达于周代、衰落于战国的文字。商周时代的人们为使子孙后世不忘祖先,按时追祭,便将他们列祖列宗的名字、忌日铸刻在青铜器上,以为祭典之用,并求随器而永存,这就客观上给我们留下了商代一些记有世系、人名的家族谱牒。

5、碑谱。就是“刻谱于石,以垂永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常见的事情。早在汉代,这种碑刻就较为流行,碑上刻有家族的世系、成员的名字、繁衍情况、官位、封地等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家谱了。现在河南巩义市白沙崔氏祠堂内、荥阳市丁村崔氏祠堂内、三门峡陕县崔家村和洛阳辛店镇高崖寨村陈姓这些家族都还保存有碑谱。

6、塔谱。就是刻在石塔上的家谱。这种形式的家谱全国极为罕见,可喜的是,在山西省临县崔家坪还遗留着一座完整的明代嘉靖年间修造的崔氏石塔家谱,殊为珍贵。

7、布谱。就是在棉、丝织物上书写的家谱。多数是在一块红色布面上,写上本家族先祖的世系、人名或画着先祖的图像,逢年过节或需祭典时,挂起来祭拜,事毕收藏起来。这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简单的家谱,也称“神轴”、“轴子”。目前在我省豫西地区的农村还能见到,如偃师的缑氏镇崔河村崔氏家族、汝阳县古严村崔氏家族的家谱都是写在红布上的。

8、纸谱。就是用纸作为材料书写或印刷而成的家谱,这是我国谱牒的主要记述形式,极为常见,有不少装帧都十分精美。

谱牒按类分,又可分为玉牒,就是皇族家谱和一般平民姓氏的族谱。

从使用文字方面分,有汉字的,这是占主要的,也有不少少数民族家谱,用汉字撰写,如八旗谱。有的用本民族文字撰写,其主要有满文谱、蒙文谱、藏文谱、彝文谱等。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21: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经过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沿革,逐步形成了谱牒学,有了约定俗成的谱例。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型。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宗派、行辈、世系、祖训、族规、家法、祠堂、祠产、先祖坟茔地域图,还有的设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象赞、匾额、传文、后跋等。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行辈和世系。序言简述其姓氏的渊源、迁徙演变、分支、立谱的目的、修谱的意义、编纂过程等。凡例说明收录范围、编写方法、规则、形式等。谱牒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本家族世代相传繁衍的世系,以世系表为伦次一代一代记述,各支系并列,同一世并列,从长支写起,不论其生年之先后,分别介绍每人的名字、字号、父讳、行次、妻姓氏、子名、生卒年月。有些重要人物在其名旁述其简历、功德,文字多寡不等。

谱牒的序文、祖训、族诫、族规等集中体现了“孝、悌、睦、和、勤、慎、善、信”的思想,倡导孝敬祖先、友爱兄弟,团结族人、诚信正直,乐善好施、勤于耕读、俭以持家、劝戒人勿做坏事等。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今人继承和发扬。

由于谱牒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的,必然带有封建社会的色彩,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远古的华夏民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那时的社会是以母系氏族为中心。随着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父系氏族社会制度逐步代替了母系氏族社会制度,成为氏族的中心,谱牒以父系为主体,成为社会的共识。所以旧式谱牒均以父系为主体,只记录男性不记女性,婚配女性也仅记其姓氏,明显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等等,应该摒弃。

谱牒中追溯姓氏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胳,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谱牒蕴藏着大量的有关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宗教史、地方志资料,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学术研究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对弄清国情、县情、乡情等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谱牒又是联系国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寻根”热潮。70年代中后期,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通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创作了世界名著《根》,进一步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兴起了“寻根”旅游热,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华人、华裔回祖国大陆寻根问祖,他们无不把自己的姓氏与谱牒视为自己的命根,因为这是他们慎终追远、寻根谒祖、证明自己血缘最科学、最可靠、最永远的依据。与谱牒文化联在一起的华族寻根祭祖活动及认宗观念,也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适应华人回国寻根问祖的需要,全国建立了谱牒研究中心。如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等,已为“亚洲糖王”郭鹤年先生和香港工商巨子霍英东先生等众多华人寻到了他们的祖根;1988年菲律宾女总统阿基诺八十年代也曾到福建寻根;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多次到福建祭祖,这都是谱牒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之例。我们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是华人共同祖根的渊源地之一。当前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3个姓源于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根在河洛”又是每个海外华人的共识。目前,全省已有200多个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姓氏和谱牒研究,如张姓、李姓、郑姓、崔姓、吕姓、许姓、朱姓、白姓、范姓……并主动为社会现实服务。我们洛阳借每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开展经贸活动和河洛文化旅游节之机,为海外侨胞寻根问祖提供服务。在海内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谱牒研究在探究姓氏渊源和寻根竭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21: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由于历史的原因,谱牒曾经遭受过劫难。二十世纪5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时期,随着旧的宗法关系的打破,那些被认为代表着“族权”的谱牒也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很多谱牒在那时被扔进火堆。到了后来的“十年动乱”时期,中国谱牒又一次面临更大的灾难。一度把谱牒视为封建的东西,一概否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解冻家谱文化”(王鹤鸣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版)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应该把谱牒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加以发掘、整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研究,取其精华、弃之糟粕,使之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都是炎黄子孙谁无祖宗?谁有寻根的情愫?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寻根问祖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中国人向来有修谱、续谱、藏谱的优良传统。198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2001年2月文化部办公厅又下发“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后,各地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修续家谱热和研究家谱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本人了解,仅我们洛阳地区新续修家谱就有几百部之多。为弘扬历史文化,在开发谱牒资源的工程中,我们应该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以新的观念,来续修社会主义的新型家谱,以创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谱牒学。

下面浅谈自已对修续新型家谱的一些想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组织好编写班子,统一好思想认识,从稳定大局、搞好族中团结出发,续修社会主义的新型家谱。

认真写好家谱序言,即修家谱的宗旨部分。在讲明为什么要修续家谱的同时,还要结合介绍本姓氏的渊源、历代的迁徒演变、对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一些名人。保存好历史文献,对老谱中一些重要的资料,不能因没有标点断句,读不懂、弄不明,统统删去,弃之不用。应请有学问的人给予整理,或影印下来照样转录记入。要真实地、客观地反映本家族的繁衍生息、迁播分化、荣衰升沉的史实,不夸张、不溢美,注重史料稽考,力求资料丰富,使家谱具有可读性、学术性和教育性。

二、体例。除详细记述家族繁衍世系外,还应记述家族大事迹、族训,列本家族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名人传记或简历,或列出名录,还可配以照片,要克服重官、重商、轻视工农的倾向,既收录一些能工巧匠,也要收录赡养老人、恪尽孝道的晚辈。还要收录本族中的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文献著述,做到图文并茂,使家谱具有存史性。

三、肃清重男轻女的封建宗法思想,重视女性入谱。一是“女儿也是传后人”,其所生女孩也应同男孩一样入谱。二是婚配女性,要记录其姓名,对其中功德卓著还应颂其风范,写出传记或简历,也可配上照片;也要宣扬勤俭持家、婆媳和睦的典型。因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不断强大,是离不开女性的参与,要体现男女平等。

四、保持家谱的乡土气息,语言要简练、流畅、朴实、真实。同时定好制度,保持家谱修续的连贯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收录一些历史信息:如族人的学历、身份证号码、死因等等。

五、认真写好族训,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正气,宣传中华民族优良道德风尚,宣扬社会精神文明,启发教育后辈要努力学习、踏实工作、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孝敬父母、敬重师长等等,鼓励后辈奋发向上,为振兴中华基业而奋斗,使家谱具有教育性。

六、根据国家提倡火葬的有关规定,不再画新的坟域图。

七、除手抄、印刷外,还可使用最新技术以多种形式保存家谱,如录音、录像、制作光碟等。文字、图片、声光三结合,是最理想的家谱。

八、克服“家谱秘藏不示外姓”的旧习,家谱修好后,除本族(宗)人要妥善保管好外,还应送国家公共图书馆、档案馆、文史馆等保管收藏。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