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6031|回复: 1

陕南当代文化名人郝明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8 11: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文|“沙师弟”的民间艺术情结

2017-08-25 崔慧芬 汉中日报
——访镇巴县乡土文化坚守者郝明森
   
       在西游记里,沙僧的形象相当独特,地位相当重要,个性相当分明。在镇巴县有一位文艺工作者,他有一头酷似沙僧的自然卷发,在镇巴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勤学善思、恪尽职守、不取“真经”不罢休,因此被大家戏称为“沙师弟”。8月22日,刚从乡下采风回来的“沙师弟”郝明森向记者讲述了他“苦行僧”的故事。


幼时痴迷于剪纸艺术

         从一名普通基层文艺工作者到镇巴县文化馆副馆长、文化广电文物旅游局文化文物旅游股股长,陕西省作协、美协、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曲艺家协会理事、全国《微篇小说》杂志社美术编辑、《南边文艺》杂志副理事长,他的剪纸作品5次获得国家大奖,200余篇散文、小说发表在全国各类报刊……这些对于郝明森来说并非偶然。他出生在镇巴县偏远的山村余家湾村,这里保存着陕南古典乡村最典型的生活元素。小时候,他经常见到剃头匠、瓦匠、铁匠、刀儿匠、篾匠、箍桶匠等传统手艺人。而让他尤感奇妙的是剪纸、雕刻等民间艺术作品。正是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爱好和着迷,促使他走上了艺术创作道路。
         他的母亲是当地剪纸高手,剪的是绣花的底样,称之为“铰花”。夜晚,在摇曳的烛光下,她握住锋利的剪刀,在红纸上灵巧地游走,三两下便剪出一件惟妙惟肖的花鸟、虫鱼,小明森看呆了,找来一叠旧报纸学着母亲的样子剪。剪纸多为心灵手巧的女孩所擅长,母亲刚开始不允许,后来看他剪得有模有样,就耐心给他指导。高中时,学校老师结婚用的窗花、双喜字,都由他承包。1992年,郝明森考入陕西省商洛学院艺术系,在课余时间,他把剪纸爱好作为一个专业创作来钻研。
         大学一年级时,班上很多同学因不喜欢文化课,故意在中文系老师讲授的《大学语文》课上捣乱。老师生气地说:“你们艺术系录取分数线是文史类学生的一半,只能算半个大学生,有啥骄傲的资本?”品性温和的“沙师弟”不服气了,他随即在写作课上写了一篇短文《巴山婚俗》,并剪了一幅相同题材的剪纸作品交给老师,老师看后大喜过望,帮他寄到《陕西日报》,没想到在该报的副刊发表了。此后,他便常在当地报刊和省市报刊发表文学和美术作品。“因为这口气,我开始了创作,也因为这口气,我真正理解了艺术与文学是朵并蒂莲!”郝明森感慨道。

非遗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1994年,郝明森大学毕业,回到镇巴任教。在中学当美术教师时,他又一次发扬了“沙师弟”勤学善思的品格,认真研究国画、油画、版画等,力求交给学生更多的技艺。
        因为熟悉民间文化,2006年,他被调到县文化馆,从事非遗保护工作。从东片荆楚文化遗留的花鼓子、水戏、采莲船等文化中挖掘原始文化;在受秦汉文化影响的中片搜集独具特色的汉剧和民歌;在毗邻四川、受巴蜀文化影响的西片,挖掘民间美术和傩戏等。目前,已经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5个,市级11个,对挖掘和保护镇巴县的民间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期间,郝老师并未忘记他所钟爱的剪纸。近年来,剪纸艺术屡遭市场经济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冲击,出现了优秀人才断层、艺术精品匮乏、绝活技艺濒临失传等问题。为了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在工作之余勤修苦练,用手中的剪刀,创作出多篇令人叹为观止的剪纸艺术精品,出版《郝明森剪纸作品选》等剪纸、国画画册5部,其中以镇巴民歌《太阳出来四山黄》为意境创作的剪纸,被宋庄国际书画院制作明信片发行。他的剪纸艺术善于汲取民间文化营养,保持着质朴的山野气息,又借助现代审美意识和科学造型能力的强劲双翼。他紧抓时代脉搏,创作出一系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美丽乡村的剪纸;并配合我市全域旅游,创作了大熊猫等一系列具有传统地域文化符号的剪纸,将传统民间艺术与新型旅游文化产业相融合;此外,他还创新推出彩色剪纸、漫画人物剪纸等,丰富其内容和形式。由此创作的一些剪纸作品,先后在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国剪纸艺术展”上展出并获奖,部分剪纸作品还在香港以及澳大利亚、挪威交流展出。
         为了记录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他先后发表《醉酒苗乡》《追忆打渔鼓的老艺人》等30篇图文并茂,宣传镇巴民俗、历史文化的文章,出版了个人小说集《光棍山》和散文集《孤帆远影》《乡村记忆》,参编文学著作和画册12部。其中《乡村记忆》荣获首届蒲松龄散文诗词评选融合二等奖,部分作品被美国翻译家英德利先生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表。活泼俏皮的民谣俗语、不时溜出嘴的傩戏唱词、中堂与八仙桌、祭祖的雕花神龛和香炉……这些元素都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他乐此不疲地讲述着农村生活的温情和趣味,为大众打开乡村风俗的画卷。

基层文化的守望者

         20余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基层文化第一线。他认为,在基层工作必须多技多能,才能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因此,他在发挥剪纸、文学创作等专长之余,又悉心钻研绘画、书法、戏曲、摄影等技艺,满足群众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他创作的小戏《风情月思鹿子坝》、小品《妈妈的吻》等8个剧本在《戏剧之家》《陕西社会文化》等杂志发表,部分剧本在当地演出39场次。其中一部小戏剧本被推荐参加文化部和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华颂·天鹅湖”第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获三等奖。
         他负责主编、出版和发行的本土大型文艺刊物《山之魂》,已刊出35期,并以此为平台和全国各地报刊杂志、文化部门建立了宣传信息工作联系,形成了以镇巴文化馆为中心的宣传信息网络。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辅导当地优秀业余作者,推荐百余篇文学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并组织本县业余书画作者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先后推荐徐国东、代显萍等13位书画爱好者的作品在省市县展出并获奖。同时带领部分美术爱好者创作宣传壁画105幅,支持配合部分镇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当地的文化亮点。
         基层文化工作千头万绪,加班工作可谓家常便饭。有一次他加班处理突发情况,没能及时回家,上小学的儿子放学后进不了家门,又哭着跑回学校。郝明森心里很是愧疚,但又知道加班不可避免,就给了班主任一些零用钱,托他在自己加班的时候照顾儿子。
         因为忘我工作,他还闹出了一些“笑话”。2011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当他加完班准备回家时,才发现单位的门卫已经把大门上了锁,先他一步回家了。同事接到他的求救电话后,找来梯子,他才得以翻墙出去。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领导常说我是一个‘苦行僧’,注定一辈子从事文化工作。”郝明森笑着说。而正是因为这种“苦行僧”精神,镇巴的传统文化才得以挖掘、创新、保护和传承。在他的意识里,文艺作品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美善战胜假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希望和梦想。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矗立在人民深厚广袤的生活土壤之中,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7-8-28 11: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郝明森的艺术之路

郝明森的艺术之路
回复 1# 郝成松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