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6623|回复: 2

沙丘城下寄杜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4 19: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郝治年 于 2015-9-4 19:40 编辑

沙丘城下寄杜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时所作。此诗以景带出思念之情,言辞朴素无华,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写得情深意长,凄怆感人,深刻地表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真挚友谊。全诗流畅自然,而又含蓄蕴藉;感情极苦,而又不失豪放本色。

作品原文
沙丘城下寄杜甫⑴
我来竟何事⑵?高卧沙丘城⑶。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⑷。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⑸。
思君若汶水⑹,浩荡寄南征⑺。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
⑴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⑵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竟:究竟,终究。
⑶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⑷夕:傍晚,日落的时候。连:连续不断。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⑸“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齐歌之艳,听之无绪。皆因无共赏之人。鲁、齐:均指山东一带。空复情:徒有情意。
⑹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⑺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白话译文
我来这里到底有什么事?整日无聊闲居在沙丘城。
沙丘城四周有许多古树,从早到晚不断发出秋声。
鲁地酒薄不能让我沉醉,齐地的歌声也空有其情。
思君之情如同滔滔汶水,浩浩荡荡地随你向南行。

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时李白四十五岁。天宝三载(744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三十三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相会,并同游孟诸、齐州等地。第二年夏,两人又在东鲁会面。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南游江东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因怀念杜甫,写下此诗寄赠。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批点唐诗正声》:散淡有深情。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连”字下得奇(“日夕”句下)。钟云:一片真气,自是李白寄杜甫之作,工拙不必论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沙丘在莱州,汶水出沂水,在青州,境地相接,故欲因水以寄情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白与杜甫相知最深,“饭颗山头”一绝,《本事诗》及《酉阳杂俎》载之,盖流俗传闻之说,白集无是也。鲍、庾、阴、何,词流所重,李杜实宗尚之,特所成就者大,不寄其篱下耳。安得以为讥议之词乎?甫诗及白者十余见,白诗亦屡及甫,即此结语,情亦不薄矣。世俗轻诬古人,往往类是,尚论者当知之。沈德潜曰:有余地,有余情,此诗家正声也,浮浅者以为无味。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名句读终有余韵(“城边”二句下)。谢云:古诗有“婵娟空复情,浩荡而伤怀”,今衍为四句,尤见自然(末四句下)。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9: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诗中的沙丘城在哪里?

       李白诗有三首提到沙丘,其中最著名的是《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另外二首,一是《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后四句曰:“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二是《送薛九被谗去鲁》,末二句曰:“沙丘无漂母,谁肯饭王孙。”
       三首诗都写于鲁中。可见这沙丘城曾是李白在山东的寄寓之地,但是现在的山东并没有沙丘县或沙丘市的地名,沙丘究竟在山东何地?知道《沙丘城下寄杜甫》这首诗的人也许不少,但是知道沙丘城的人不多。今日偶读新浪推荐的一篇博文,博主是河北邢台广宗晚报的编辑李存章,题目是《李白何曾来过广宗并作诗?·日思录》,今全文引述于下:
                                    李白何曾来过广宗并作诗?·日思录
                                                             李存章
                                                     2011年3月11日 晴
       前些天,我在广宗晚报编辑刊发了杜文忠老领导的一篇文章《文化有魅力——喜读《可爱的广宗》》,里边有这样一段话:“……读到唐代两位著名诗人吟咏广宗的美丽诗篇。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竞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李白来广宗,广宗感动他,赋诗赠杜甫。”当时,我没有对这些话太在意,没有深究。事后回想起来,心有些打颤,后悔太粗心,怎么不查证一下就发表出去了呢?李白真得来过广宗吗?
       我立即找来那本《可爱的广宗》一书,果然,书中收录了李白的这首诗。只是杜文忠的文章中只选了前四句,却省略了关键的后四句:“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这四句的四个字明明白白地写出了李白写诗的地点“鲁、齐、汶水”,“ 鲁、齐”显然是指山东,“汶水”也在山东境内,并说明李白诗里的“沙丘城”应该在“汶水”的两岸。《可爱的广宗》一书的编者以李白的这首诗中有“沙丘城”三字就认定是在远古时曾经被称作“沙丘”的广宗写的诗作,实在有点草率,只要略微细究一下,就不会出现这等笑话。
       我为了求证这首诗的确切信息,我便在网上搜索,可笑的是竟然搜到这样一篇小文《李白来沙丘宫作诗》:“李白和杜甫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李白称诗仙,杜甫称诗圣。二人都生在唐朝强盛的同一时期,由于都热爱作诗,两人很要好。李白,杜甫都很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踪遍及南北各地。一天,李白游踪到平乡王固村一带沙丘城下看到平乡县历史上的八大美景之一:沙丘树色。景致之美挥笔以豪迈奔放的热情,宏阔磅礴的气势,生动轻快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写出了一首好诗,寄给了杜甫。这首诗就是《沙丘城下寄杜甫》,这首诗永远铭刻在平乡县的历史上。”这篇小文发表在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10-10-13 10:53:04 ) ,稿件来源:平乡县委宣传部。
       我知道现如今都想拉名人来沾光,但要有起码的常识与道德,决不可胡乱编造信口开河。
       我们广宗县与西邻平乡县都在争夺“沙丘平台”这一曾经有过好多故事的“古迹”,似乎情有可原,但两个县的有关部门与人士,竟然这样的毫无根据地拉来大名人为自己脸上抹粉实在有些贻笑大方。
       在同一本书《可爱的广宗》中的“历史”部分,明确记载:隋朝“仁寿元年(601年)年,避太子杨广讳,改广宗县为宗城县。”直到唐朝“天佑二年(905年)避朱全忠之父朱城讳,又改宗城为广宗。”也就是说,几乎整个唐朝,没有广宗更没有沙丘之称,而称作“宗城”,如果那时李白真的在我们广宗这一带游历居住而作诗,应该用“宗城之下寄杜甫”,而不能用“沙丘城下寄杜甫”了。
       据考,李白的确在山东居住好长时间,又据考,山东汶水边上有一个称作“蛇丘城”的地方,而在我们山东、河北这一带,“蛇”与“沙”是同音,应该是李白听当地口音而把“蛇”做“沙”之误,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沙丘城到底是不是“蛇丘城”,不在我这篇小文的考证之中,似乎也没有必要去考证,从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中的后四句,可以明确无误地知道其是在“齐鲁(山东)”大地写的诗,而不是在河北广宗。据考,河北的清河等县曾经归属过山东,而我们广宗却是燕赵之地,从来没有归属过山东,把李白硬性地拉到我们这里,想占名人的光,是无知呢?还是明知故错呢?

       作者说李白诗中“沙丘城”在山东是对的,但他根据网上一篇考据文章说沙丘城就是古代的蛇丘城,则非。
       蛇丘城遗址在今山东肥城南部汶阳镇,而李白诗中的沙丘城则是在兖州,相距100多公里。
       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携妻女经中都(今汶上)至东鲁,旧说他把家安在任城,其实是在兖州城东门外。西北大学安旗先生曾经到兖州做过实地考察,她在《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一书中认为:“沙丘,在兖州城东门外,即李白寓家之地。”(《沙丘城下寄杜甫》注)
       1993年,在兖州城东南一里许之泗河中出土一石碑,碑文有“大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岁次实沉于沙丘东城内”等文字,可证兖州于北齐时有沙丘城之称。至于诗中提到汶水,盖因兖州属汶水流域。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9: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沙丘城下寄杜甫

作者: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从全诗来看,这首抒发的是什么情况下的什么感情
2.分别解释前三联的意思,说说这三联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