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郝天祖

陕北郝氏家族源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20: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中的郝国
古代的中国,小国林立。这是多部史书中均有这样的记载。如《吕氏春秋》一书中称:“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三千余国。”在《晋书》中亦称:“自孔甲以后,以至于桀,诸侯相兼,其能存者三千余国。”四千多年前,夏朝之初,有近万个部落、方国,当时方国、部落之间征战不息,经过了六百多年,到了商朝之初,仅剩下三千余国。三分之二的方国被消灭了,说明当时兼并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晋书》又称:“春秋之初,尚存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而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由此可知,从商朝之初到春秋之末,近一千二百年间,方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残酷,大部分方国被消灭了。仅剩下一百七十国。从商朝之初的三千余国到春秋之初的一千二百个国中多数没有留下国名,到春秋末期留下国名的也只有一百七十国。而在这一百七十国中没有郝国的名字,在古代史中也没有查到郝国的记述。那么传说中的郝国到底是否存在过?这是本文讨论的主题,讨论分述如下:
一 关于郝国的传说
1、        郝廻说郝国
根据南北朝时期在梁武帝王朝任江夏太守的郝廻所撰《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该文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是时以火司化也,听豫州之鸣鸟,以作乐歌,以龙作官职也。生都于陈,终葬周南山之阴。郝省为太昊后土,能平九州,辨土地为宜,以教后世,兆民祀之,以配社。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郝廻文中把郝国的存在、时间、地点以及迁徙情况均写的很具体。所以我认为该文是可信的。又有南宋罗泌撰《路史》一书中有郝国的记述可佐证, 故该文对研究郝国的存在和郝氏源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2、《陕西通志》说郝国
清朝雍正十三年间,刘于义等修《敕修陕西通志》一书中多处提到郝国。在卷二夏商州国邑表中称:“雍州、郝、盩厔,”又称:“郝,商郝国,太昊弟郝骨氏后,右扶风盩厔乡也。”在卷十八中称:“郝(路史国名记),太昊弟郝骨氏后,帝乙时,有子期因封之曰郝云。”从《陕西通志》可知,在商朝末期,帝乙王在位时,郝国建于盩厔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从全文来看,其主要根据是源自宋朝学者罗泌所撰《路史》一书。另外,清朝道光七年,王志沂辑《陕西志辑要》书称:“周郝国,秦内史地,汉置盩厔县,后汉废入武功,晋復置县。”王志沂与刘于义所说郝国虽在时间上说法不同,但是都说郝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是一致的。他们对于郝国的论述,是证明在商末周初确实存在过郝国的一个重要佐证。
3、《盩厔县志》说郝国
清朝乾隆五十年,当时的县太爷杨仪等修《盩厔县志》一书称“盩厔,古骆国,商郝国。[路史]:太昊弟郝省(字或作骨,形近致误)氏之后,右扶风盩厔也。[说文]:郝(黑各切)右扶风盩厔乡名。[广韻]:商帝乙之弟期封国于郝(今之郝村)。按唐书宰相世系表,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与说文异俟考。”另外,民国初期,庞文中所修《盩厔县志》亦有上述记裁,不再赘述。总之我们从《盩厔县志》中可以知道,在商朝末期,郝国建于盩厔,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
4、《陕西方志考》说郝国
高峰先生编著的《陕西方志考》,在周至县一节中称:“周至县的历史沿革,周为郝国之地。秦朝为内史之地。西汉置盩厔,后汉并入武功县。晋復置盩厔县。北魏又置仓城县、温汤县,后废。隋代因之。唐代更名宜寿县,后复名盩厔县。五代因之。宋代属风翔府,又增置清平军。金升为恒州。元朝、明朝皆为盩厔县。清代因之。明、清皆属西安府。民国初属关中道,后为陕西第九行政专员分署属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咸阳专区属县。”盩厔县一九六四年改为周至县。高峰先生的论述也是郝国存在的重要依据。
5、何光岳先生说郝国
最近看到著名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著《中华姓氏源流史》中有郝国的论述。该书称:“郝,原为太昊氏时郝省氏的氏族部落,后来形成国家,到商王帝乙,封裔孙期于此为郝国,其后为郝氏。到周初太原之戎所占领,入春秋为晋国领土。”又称:“盖郝省氏乃郝骨氏之误。太昊伏羲氏曾建都于陈,即今陕西宝鸡陈仓,而东面即有盩厔、郝乡,当为伏羲氏之弟郝骨氏之地。后郝骨氏于虞夏时东迁太原郝乡,商帝乙封王子子期于此,其后裔为郝氏。”据此,根据何光岳先生的论述使我们知道,在历史上郝国确实存在过。
综上论述,传说中的郝国,不仅仅是一个传说,而且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她建于商末周初,应在《晋书》所说的一千二百国之列。
二 郝国在哪里?
郝国究竟在哪里?如同郝氏发源地郝乡一样,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如上所说何光岳先生说为晋国领土,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何先生是说郝国在今山西省境内。而郝廻和高峰先生则说郝国在今陕西省境内,《陕西通志》和《盩厔县志》亦称郝国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地内,孰是孰非,无法确定。因为学述问题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而是要有确凿的证据和考古发现来证明,又因为无史书可佐证。只好将两种说法并列于此。让史学界去评说。如果问我个人的意见,我认为说郝国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的理由更充分。根据家谱有关资料可知,郝国是在盩厔郝乡的基础发展而形成郝国的。即建于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
三、郝国是何时灭亡的?
正如正史没有郝国的记述,当然也就没有郝国何时灭亡的记载。为什么存在几百年的郝国竟被人们所遗忘呢?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国小;二是灭亡较早;三是国家存在时间较短,所以被人们所遗忘。在家谱资料中虽有郝国被消灭的记述,但也不统一。有两种说法,一是郝国被秦武公于公元前684年所灭亡。二是郝国被秦穆公于公元前629年所灭。两者相差50多年,由于无正史可证,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但两者均为春秋中期,所以可以说郝国是在春秋中期为秦国所灭。那场亡国的悲剧给郝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日之间,郝国家园变为废墟。昔日的贵族沦为亡国之奴,郝国的子民战死在疆场或沦为奴隶,余者带着亡国之痛,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逃亡,从此散居在各地开始新的生活。这是郝氏家族第一次大迁徙。也为郝氏家族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四 讨论的结论
通过上述的讨论可否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1、        传说的郝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
2、        郝国是建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
3、        郝国建于商末周初,即公元前十一世纪。
4、        郝国立国四百余年,在公元前七世纪,为秦国所灭。
以上所述,仅是个人在学习家谱、姓氏学著作中一点额外的收获,写出来求教,希望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
              
               2010年5月8日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20: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天祖 于 2015-7-7 20:27 编辑

1为什么要为帝乙建立档案?
帝乙何许人也?您知道“帝乙是汉族郝姓始祖”是怎么来的吗?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出版彭桂芳先生著《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书中称:“郝氏的得姓,是在殷商的第27代天子帝乙之时,帝乙于公元前1191年即位之后,把他的儿子期封于今山西太原的郝乡,后来期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我国的郝姓也自此出现。关于郝姓的来源,历来的姓氏之书都采认同样的看法,譬如,《通志氏族略》上指出:“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也说:“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彭先生提出“帝乙封子,乃有郝氏”的结论之后,大陆很多姓氏著作的作者采用了彭先生的说法。
彭先生说他是根据南宋郑樵和唐朝(应为南宋)章定关于郝氏姓源的论述而得出帝乙封子之说的。经核对可知,彭先生不是引用的原文,而是经过又删又改,把郑樵和章定的论述的前半段都给砍去了(注),而得出帝乙封子之说的。举例说明,南宋郑樵撰《通志》一书的原文是“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对照可知,彭先生把“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前半段给砍了,为什么要砍这一段?简单说来,彭先生不砍这一段就无法发明帝乙封子之说。因为:一,赫胥氏(一说郝省氏)裔孙期是属于古代风姓的后裔,而商汤的裔孙帝乙则属于古代子姓的后裔,所以期和帝乙根本不是一家人,不仅五百年前不是一家人,而且可能五千年前也不是一家人。彭先生为了把帝乙和期变成一家人,拼凑成父子关系,就必须砍去前半段,使期和赫胥氏脱离血缘关系。但是彭先生的这一斧,不仅砍去了郝姓的历史事实,而且砍去了一位作者应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彭先生不仅砍去了前半段,而且对后半段也作了文字加工处理,删去了一个“时”字,增加了一个“郡”字,其中删去“时”字是要害,因为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前,有王无年,更无公元的记载。所以共和元年以前只能用某王在位时间来表示时间,当然误差就大了,有几十年的误差。“殷帝乙时”或称“商帝乙之世”均表示帝乙在位时是汉族郝姓得姓时间,并无他义。而删去一个“时”字,就变成“帝乙封子”了,也就把汉族郝姓的老祖宗给换了。加“郡”字就不讨论了,讨论帝乙封子之说太费时间了。我想走捷径,只要“审查”一下帝乙到底有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就会知道汉族郝姓与商王帝乙有无血缘关系了。这是本文讨论的主题。也就是为什么要为帝乙建立档案进行“政审”的目的。
2帝乙的简历
帝乙是商王朝的国王,由于中国历史记载不够准确、可靠,所以当今历史、姓氏著作有的说他是商王朝第27代天子,也有说是29代,还有说是30代王的。这里所谓代的定义也不是很准确,如父子是两代,而把弟弟接哥哥的班也称之两代,有点乱套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知道,他是第30代王,在位26年(公元前1101—1076年)。帝乙在位26年(一说37年)政绩不佳,接班人也选的不好,加速殷商王朝的衰亡。帝乙出生年月不详,去世年月也不详,但据《纲鉴合纂本甲子纪元》称帝乙崩于公元前1155年,这就是说帝乙死了54年后,又当了26年的国王,这个误差也太大了,应为笑话,仅供参考。这也说明中国历史年代的记载的可靠性太差了。
3帝乙的家庭成员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年表中称:帝乙的爷爷叫武乙。他的爸爸叫文丁。他的接班人是帝辛(纣)。只说了祖孙四代,而其家庭成员有谁呢?经查西汉司马迁撰《史记》一书称:”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司马迁只说帝乙的大儿子微子启和小儿子辛,而没有说大小之间还有几个儿子。据西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撰《帝王世纪》一书称:“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子微子启,中曰微仲,行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仲也。尚为妾,及立为后,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太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帝乙在位三十七年。”文中没有说帝乙有几个女儿,可能是重男轻女的缘故吧。
综上所述可知,帝乙有三个妻子,尚为后,启母为正妃,箕母为庶妃。帝乙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微子启,二子曰箕子,三子曰微仲,四子曰受,五子曰辛就是纣王。这是1700年前的历史记载,其中,文中有无错误、有无遗漏?我不敢断言。敬请专家指教,也向主张“帝乙封子”的作者们求教,请赐教,谢谢!
4审查的结论
查了帝乙祖孙四代,并根据对帝乙家庭成员的审查可知:帝乙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没有一个叫子期的儿子,没有一个叫王子期的儿子,也没有一个叫王子斯的儿子,更没有一个叫王子周的儿子。所以审查的结论是:“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也就是说帝乙不是汉族郝姓的始祖。汉族郝姓与帝乙没有血缘关系,汉族郝姓不是商汤的后代。也就是说汉族郝姓得姓3000年后,热心的作者彭桂芳先生为汉族郝姓找了一个高贵的新祖宗——帝乙是没有根据的。是杜撰之说。                              
汉族郝姓虽然出身不高贵,但是我们郝氏家族的成员不能数典忘祖。根据郝姓家谱和宋朝以前的姓氏著作可知:汉族郝姓出自风姓,远祖为郝省氏(一说赫胥氏),得姓始祖是期。
5希望
限于初学、外行,所述结论定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特别希望得到彭桂芳先生和主张“帝乙封子”作者的批评指正,谢谢。也希望郝氏家族的成员参加这一讨论。看看宋朝以前姓氏著作中有关郝姓起源是怎么写的,看看您家的家谱中序言是怎么写的,看看当地古代地方志中有无郝姓的记载,不要图省事,一定要看原著。希望经过讨论,去伪存真,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我要为商王帝乙建立档案的目的。对本文的批评意见,请发WX9988@HOTMAIL.COM  
                                                                                                  北京 郝火河 2009年12月4日初稿。
注,附原文:
1 南宋 郑樵(公元1104—1162年)撰《通志》称:“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373册301页)
   2南宋 章定于公元1209年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称:“郝,《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933册738页) 因章定文中提到《姓纂》,所以把林宝撰《元和姓纂》附上。
3唐朝 林宝于公元812年撰《元和姓纂》称:“郝 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890册750页 )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