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楼主: 郝治年

莱州历史大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22: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掖邑历代名人

    掖县籍十位宰相小传

按:在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至清末的一千八百余年中,有姓名可考、有文字记载,可称为“宰相”的不到一千一百人。以目前全国二千七百六十三个县(市、区)计,每两个半县才出一名。而我们莱州(掖县),在这一千八百余年里,先后有吕礼、李欣、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赤盏辉、徒单克宁、毛纪、赵士完、张端等十人出任“宰相”。他们都是凭政绩位极人臣。清忠鲠亮、正气立朝、被后世传颂的贤相。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门三相”也出在本地。另有“一城出四相”、“一隅出二相”等,均成为千古佳话。
    这里在十位宰相的简介中选出二位“毛纪和赵士完”发帖分享,余八位宰相的简介请阅读《莱州历史大观》一书。


       毛纪

       毛纪(公元1464年——公元1545年),字维之,掖城东北隅人,出身诗书门第。其父毛敏,精通经纶,乡荐出仕为杭州府教授,晚年退休。毛纪自小酷爱学习,才高志大,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在乡试中得第一名(解元),第二年又考中进士。明孝宗弘治初为检讨、侍读。曾参与纂修《孝宗实录》,后任侍学士、学士、户部侍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由吏部左侍郎升任礼部尚书,又迁户部尚书。十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毛纪为官“清忠鲠亮”,敢于直言进谏,在朝中德高望重,《明史》称其“正色立朝,为缙紳所依赖”。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为首辅时,因议“大礼”执奏,触怒皇上,遭“要结朋奸,背君报私”之斥责,辞官还乡,卒赠太保,谥文简。
        毛纪回乡后,结“五老忘形会”,饮酒品茶,赋诗填词,十余年不问政事。晚年遍游家乡山水,察访风土民情,总结一生仕途的坎坷经历,对官场的腐朽黑暗有所揭露。他纂修成第一部《莱州府志》,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地方史料。著有《鳌峰类稿》十八卷、《海庙集》四卷、《密勿稿》一卷、《辞荣录》一卷、《归田杂识》一卷。他还提倡改进滑石雕刻工艺,使传统的莱州玉雕工艺有了较大发展。莱石中镌刻图章的佳料毛公石,就是为纪念他而得名。
         掖县民间流传着毛纪很多美谈,特别是戏剧《姊妹易嫁》的问世,更使有关毛纪的传说广为流传。不过,《姊妹易嫁》是《聊斋》的作者蒲松龄虚构编写的一个故事,而毛纪之妻姓官,与戏中的张氏姊妹毫不相干。


               赵士完

       赵士完(公元1598年——1648年),字琨石,明莱州城里西南隅人,其家是莱州名门望族。
         赵士完的祖父赵耀,官至副都御史,卒赠兵部尚书(二品);其二祖父赵焕官至吏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一品);其三祖父赵燦,二十一岁考中亚魁,授国子监司业,三十一岁病故,赠二品都指挥使。时称此三人为“东莱三凤”。
        赵士完的父亲赵胤昌官至太仆寺正卿(从三品)。赵士完弟兄五人都凭真才实学入仕,人们赞誉其弟兄为“赵氏五龙”。
        赵士完自幼有正义感,疾恶如仇。万历四十四年他十八岁,在参加乡试的路上,见本城一位官宦子弟在欺负一位穷学生,有些武功的赵士完打抱不平,出手将这个官宦子弟打伤,误了乡试还惹了官司。以后数年他不愿参加科考,整日以诗画自娱,其父和他几个哥哥劝不转他,用“激将法”刺激他,他参加考试一举夺魁。夺魁后,却以“恨奸党当政(当时魏忠贤当权),不愿为官”为由,拒绝省试,仍赋闲在家,以诗画为伴。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闹乱大半个中国,后金(清)的军队也从沈阳向南蚕食而进。这时,不少官员都逃跑回家,赵士完却自荐要为国家出力。朝廷正是用人之际,立刻派他去福建清流县当知县。
        清流县是个穷地方,赵士完在这里干了两年,这个县被他治理得逐渐有了起色。崇祯十七年四月,外来人传来消息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大明朝灭亡了。
        国亡了,赵士完的知县自然也做不成了。他离开清流回家,路上遇见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军队,史可法知道他是个人才,立刻把他举荐到“监国”的福王朱由崧面前。
        朱由崧与赵士完一番谈话,发现他不仅学问高深,精通治国之道,且还熟谙兵书战策,觉得他确实是个人才。他即皇帝位后,对赵士完一封再封,一直授为少司马、东阁大学士。
        赵士完重任在肩,兢兢业业忠于王事。然而,以马士英为首的一班奸臣却顺应朱由崧所好,整日吃喝玩乐。大敌当前,赵士完费尽心机征军饷,却被奸臣扣住用于盖戏楼。
        清兵长驱直入,逼近扬州。史可法坚守扬州,派人催要军饷。赵士完好容易又征来一点军饷,奸臣马士英又要朱由崧扣下,排演戏剧《燕子笺》。赵士完忍无可忍,举笏怒打马士英,他也不管朱由崧同意不同意,同一些正义大臣押解着军饷送往史可法军营。
         扬州被攻破,史可法被俘杀,南明灭亡了。赵士完独自流落江南,整天疯疯癫癫,“采薇(一种野菜)而食,登山而泣,栖身在废寺庙中”。他的五弟赵士冕几经周折找到他,把他接回家。
        赵士完回乡后再没出门,终日忧忧郁郁,有时吟诗,有时醉酒,年五十卒,他写的《仆庵集》一书流传至今。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2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享祭域外的掖县人

         莱州人杰地灵,历朝历代都有人成为国家的贤臣良将,历朝历代也多有在异地为官的莱州人因德政或功绩卓著、死后受异地老百姓建祠庙四时祭祀者。对在异地死后“受享庙食”的人,莱州人称其为“享祭域外”。这里只选取“赵士宽”、“赵庆雲”二人。


           赵士宽

    赵士宽,字汝良。“东莱三凤”老大赵耀的孙子。明朝末年,战祸四起,各地告急文书送到朝廷,而此时的朝廷已到了无官无将外派的地步。各府、州、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人急朝廷所急,有不少主动要求上战场的。赵士宽出身名门,有志报国,他主动请缨,由超贡出授凤阳府通判(位于知府、同知之下,正六品),代理庐州(今合肥)、颖州、凤阳兵备事。
        查阅历代官职制度,对出士入仕者,朝廷最初能授给七品职官已属荣幸。由超贡出任六品官,在历代都是很少见的事。赵士宽深感皇恩浩荡,抱着誓死报国的决心,走马上任。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高迎祥会十三家义军东进,李自成与张献忠率军来攻颖州、凤阳等城。
        赵士宽驻守颖州城,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攻击第一个目标。赵士宽早已做好防守准备,城内屯积了粮草,分派守军和青壮百姓守住四城。由于军民齐心拒敌,颖州城一时间成了李自成和张献忠东进的壁障。
        颖州城如铜墙铁壁,也并非无孔可钻。李自成和张献忠指挥攻城,一连数日,死伤不少将士,却怎么也攻不上城墙。这天,李自成和张献忠绕城查看,终于在南城外找到可以攻上城头的办法。
        南城外有一座高楼,高楼离城墙很近,并且楼的高度与城墙接近。若从楼顶将木杆搭到城垛上,造成一座天桥,无疑要比利用“云梯”攻城方便。李自成看准这一点,暗中下令让将士准备。
        这座高楼不利守城,赵士宽并不是不知道。在李自成与张献忠的军队到来之前,赵士宽公布的“守城御敌策”中,这座楼就在拆掉之列。城外有不少靠近城墙的建筑,大战前都拆除了。可是这座高楼的主人是朝中权贵,虽然赵士宽几次登门求告诉拆除此楼,但其家人根本不理会这位官小职卑的“兵备”。
         李自成与张献忠的大兵压境之时,这家人仓皇出逃。赵士宽想调兵拆楼,却已是兵城临下,因此才留下这个祸根。
        李自成采用调虎离山的办法,南城下埋伏了精兵,却下令从东西两方攻城。就在守南城墙的明军精力分散的时候,城下埋伏的精兵悄悄从高楼内跃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木杆搭上城堞,木杆上铺上木板,张献忠亲率精兵从这座“天桥”冲到城墙上。突开这个缺口,大队将士一涌而上,很快占领南城。
        南城一失,守城将士和百姓也失去了斗志。赵士宽率残部与敌军展开巷战,怎奈敌军势大,他们被包围了。赵士宽怕被俘受辱,大呼一声:“朝廷养痈误国,非臣不尽力也。”他向京城方向拜了三拜,纵身投到黑龙潭中。
        赵士宽有位仆人叫王舟,一直卫护在主人身边。见赵士宽投潭而死,徘徊在潭边不忍离去。敌军冲过来,王舟苦战多时受伤被俘。李自成的一位将领见他英勇,劝他投降。王舟破口大骂,说:“我随的主人是名臣之后。君子岂有降贼之理。”趁敌不备,夺刀砍伤一敌军小头目。敌怒,将他肢解投入潭中。
        赵士宽的妻子崔氏听说敌军进了城,带着两个女儿登楼自焚(注:其小女儿年方七岁,本来崔氏已安排人带她逃命,但她自愿同母亲、姐姐一起赴义)。此事感动了颖州百姓,众人打捞到赵士宽的尸体,又寻到崔氏与其两个女儿的焦尸,将这一家四口埋葬后,又把王舟的尸体葬在他们的坟旁。
        颖州人为纪念赵士宽,给他修了一座祠庙。有人献楹联云:“明月坠澄波,清梦不忘潭水恨。红烟迷碧树,香魂尽逐火天飞。”
        赵士宽一家四口英勇殉国的事,当时被编成鼓词传唱。《掖县志》对此有记载,不少邑地志书也记载了这事。
        清朝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钦定《前朝殉节诸臣录》中,记载了赵士宽一家四口死难的事,朝廷对其赐谥节愍,此不赘述。


             赵庆雲

         赵庆雲(公元1840年——公元1892年),字怡堂,清代莱州城里名门望族赵氏的后裔。
        赵庆雲的事在邑地志书中没有多少记载,然而,他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据考,赵庆雲自幼习文学武,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考取武举人。因当时国乱当头,又加上外族入侵,朝廷用人之际,派这届举人同赴国难。武举人赵庆雲被派到广西绿营效力。
        赵庆云在广西绿营中初任武信佐骑尉(从七品武将),因其武功高强,有文才又有见识,很快被拔擢为武信骑尉(正七品武职)。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正月,法军开始侵扰我国江南沿海州县。朝廷授赵庆雲为武德骑尉(正五品武职),令其率兵守明州(今宁波市)。
        明州靠近沿海,海内多岛。考虑到外族入侵者武器先进,要守好边疆,又不能使自己军队吃亏,赵庆雲利用复杂地形,制定了一套“灵活运动,埋伏守候,枪炮近打”的战法,做好防御,静等敌人到来。
        二月,有法军来犯。赵庆雲摸清敌人的行动路线,令兵士借海岸岩石和苇草掩护,悄悄埋伏在路边。因当时火枪、火炮的射程太近,他让兵士一定要等到敌人走近再打。这一仗使法军遭受很大损失,也极大鼓舞了我国军民的斗志。
        法军几次来攻,战斗很激烈,明州按察司中炮身亡。在紧急关头,赵庆雲主动代理按察使职务,指挥军民同心协力战斗,多次打败法军进攻,让法军没占到一点便宜。
        赵庆雲在抗法战斗中立了大功。浙江巡抚将他危急中主动施行按察使职责、指挥军队又指挥百姓的事上报朝廷。奏章中特别提到赵庆雲学识高、有吏才。因赵庆雲在广西绿营多年,熟悉广西情况,朝廷授其任柳州(今广西柳州市)知府。
        赵庆雲出身行伍,但对文官的事也很熟悉。上任伊始,他走遍一州山水,深入到夷寨访察民情。“削减徭役,体恤劳苦百姓”、“广开财路,求富一方”,上任一年后,使“州境平和,地方富裕”。
         赵庆雲惩奸锄恶不手软。据载:柳州沙塘有位退职官员,是个汉人。他有钱有势,家中豢养一些恶奴,周围百姓深受其害。他欺苗民人少力单,不断到苗寨滋事。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春天,他要纳苗寨一女子为妾,苗女不从,他竟派恶奴强抢,苗女以头触石而死。此女父母告到县衙,又告到府衙。这个汉官上下活动,左右使钱,苗女父母的官司没打赢,又遭恫吓逃亡他乡。
         赵庆雲上任后,有苗民衙前呼冤,告这位退职汉官因围猎不许苗民上山耕种,打伤数人的恶行。赵庆雲亲赴现场调查时,几年前被害死的苗女父母也来喊冤。退职汉官听说苗民告他,晚上带着金银进府衙送给赵庆雲。赵庆雲立即扣下他,第二天把他押到现场,听苗民历数他的罪状,审明查实后,当即将这位退职汉官处决了。
         赵庆雲没收这位退职汉官府中强霸来的财物,分给受害百姓,又把其用于行贿的银钱也分给苗民。百姓们呼赵庆雲为“青天”,苗民们说:“赵知府是最好的汉官。”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云南少数民族百姓因汉官欺压而暴动起事,朝廷派军队镇压。消息传来后,柳州少数民族百姓人心浮动。赵庆雲为安抚少数民族的人心,深入到每个夷寨访贫问苦,他夜以继日的操劳,慢慢染上疾病,在帮苗民拉犁耕种时,昏倒在地,抬回府衙住了一天,因病重身亡。
        赵庆雲的死讯传遍柳州,百姓痛失父母官,成群结队来吊唁,苗民们如丧父母,各寨都搭设了灵堂。
        当时赵家闻讯派人去柳州欲扶柩回乡安葬,苗民集在衙前跪地痛哭,要求把赵庆雲葬在苗寨。赵家人见苗民心诚意实,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赵庆雲被葬在苗乡,官衙出钱在墓前建起牌坊,苗民为赵前庆雲修了庙,塑了他的像,四时祭祀。
        柳州百姓在城中也为赵庆雲修了庙。当地百姓还刻了一块匾,上书:“恩泽柳江”四字,请赵家去柳州的人带回莱州。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层政权

  (一)民国时期柳行村公所村长更迭表:

所升鑑:任职始于一九二〇年。三年后,由于 ...
郝治年 发表于 2014-8-3 17:15



    原文:郝延昭三个字误,更正为郝鸿业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14: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武修筑莱州城

      旧有“铁打的莱州”之称的莱州城,是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卫指挥使茅贵负责承修的,《掖县全志》有记载。现根据《东莱野语》,再谈一些鲜为人知的修城事。
        传说军师刘伯温讨伐元军时路过莱州,见城池(当时是土城墙)近山临海,上应虚危之星,大赞此为福地,并说此城应该如何如何修筑才吉利。徐达听了此话,依刘伯温说法画了《莱州新城全图》,交给卫指挥使茅贵照图修筑。

         传说的事不能作为史实讲,但《明史》载:洪武四年,皇帝敕中山王徐达筑沿海诸州、县城堞。城堞是城墙上有垛口的短墙,筑这种短墙是花不了多少银子的。而莱州当时却修筑的是四面又高又厚的砖墙,修的是整个的城池,并且城四门都筑有“翁城”(也有称“重城”的),这可是要花费一笔巨资的。《明史》载: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明军征虏将军徐达率师攻下青州,朱元璋招抚东莱,东莱太守杰烈以城降。从这段记录和建新城要花费巨资之事分析,修城用的是刘伯温的示意图又好似可信。因为筑莱州新城,如果没有权威人物认可,朝廷是不可能拨出巨资的。
         莱州城的修筑是由卫指挥使茅贵负责,多少年来不少人对此有疑问:茅贵是武职官员,当时朝廷委派的莱州知府胡天佑精明强干,又极有文才,为什么不用知府负责?知府衙门有位同知(官名,品级仅低于知府,与知府共理政事的官)名叫赵秩,也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修城前,朝廷为加强领导力量,又派来一名府衙同知,此人名叫刘原俊,他对朝廷忠心无二,处事秉正。一位知府、两名同知不主管修城,却让一位品级比他们低半格的人掌握修城大权,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据《明史》载: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青州有位叫孙古朴的人起义,虽经镇压,但余众流窜为寇;元顺帝死于应昌,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嗣即位,这位元朝新皇帝虽然被明朝大军杀得向北逃去,但却时常派兵南扰;海上时常有倭寇来犯。而最重要的一条是,明朝刚立,京都在南(明初都城在南京),北地时有动荡。正是出于这些原因,中山王徐达才把莱州城修筑事交由卫指挥使茅贵负责。莱州修筑新城是大工程,军队将士参与修筑自然比地方百姓强得多。莱州城临海,为保证修城不受敌寇从海上干扰,徐达又令静海侯吴祯以在海上练兵为名,日夜防守。有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保障,修莱州新城这么一个浩大工程才有可能在两年内完成。
        至于莱州知府胡天佑、同知赵秩、同知刘原俊三人,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他们要负责修城的砖、木、石供应及一些杂乱事务。据《东莱野语》载:烧砖窑有百座,石场十几处,运石车一辆接一辆。烧灰(石灰)、采木都是知府、同知亲自安排,他们还要供应修城者的伙食等事务。可想而知,当时地方官的责任也是十分重大的。
        新莱州城的修筑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全部竣工。据说其规模之大在“齐东居首”。新莱州城墙高三丈八尺(折合近十三米),埤(城墙上带垛口的短墙)高六尺(折合二米)。城墙厚四丈五尺(折合十五米),周长一千三十七丈(折合近三千五百米),据资料记载,城墙上可并行两辆马车。十多米高的墙,顶上都能并行马车,可见工程之宏伟了。
         新城四周有壕,宽十二丈(折合四十米),深三丈六尺(折合十二米)。四周城门各有其名:东为“澄清”、西为“武定”、南为“景阳”、北为“定海”。城门上都有高大的城楼,也各有其名:东为“齐化”、西为“永安”、南为“庆明”、北为“望景”。城楼上都挂有金字大匾,字为知府胡天佑题写:东门为“莱日迎蓬”、南门为“云峰呈秀”、西门为“福禄环山”、北门为“蓉岛风清”。此四块大匾挂到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被当时知府胡仲谟和致仕的首辅大臣毛纪将字改了。东门改为“日出蓬迎”、南门改为“云峰拱秀”、西门改为“山环福禄”、北门改为“蓉岛翰林”。这四块匾一直挂到建国前,拆毁城墙时匾也丢失了。


                  莱州城四门楹联

东门:
旭日晓生祥,晖映譙门,城郭万家迎淑气;
高墉东控险,势磐沧海,山河千载壮雄图。

南门:
衢于冠盖之冲,问俗观风,不数仲宣能作赋;
地据阴阳之盛,筹边备境,宁夸庾亮漫登楼。

西门:
万国关情,谈樽俎,控鲸鲵,娱客云霞过雉堞;
西成在望,省雨旸,勤稼穑,近人星斗下檐楹。

北门:
飞翼薄层霄,治行高悬,万里风云生北极;
丽譙凭大海,与图永铸,三山涛雨驾群鳌。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18: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牌坊风波

       古邑莱州,有很多牌坊(旧书记为坊表),但总共建了多少,如今已很难统一准确数字。从《掖县志》上有记载的看,建的牌坊总数约为一百三十余座。因历代为各种原因拆除或自行毁坏不少,至建国初城里还剩十余座,后来连十余座也都拆除了。
        所建的一百三十余座牌坊:有仕宦(为官为宦者)坊约十九座,封赠(朝廷赠封官职)坊约十三座,举人(乡试功名)坊约十五座,进士(省试功名)坊约十座,旌表(朝廷表彰的孝子、忠义之士、贞节烈女、高寿等等)坊约五十座,庙门坊约五座,墓门坊约十四座。
        明朝以前,莱州(掖县)城未见有建牌坊的记载。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莱州城修竣,城内外也未建牌坊。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举人毛敏在城东门里建牌坊。破土动工时,城中官宦百姓就有不少议论,三道石门立起来,想屯土架梁时竟有不少人到官府告起状来。
        以前没有起重机,石制的牌坊横梁太重,人力抬不上去,只好在地上屯土,将土屯得同立起的石柱等高,再把石梁拉上去安装。据《邑志佚文》载,开始是因堵路,误了路两旁店铺生意,这些生意人告状。后来有人发现牌坊横梁上刻得字不对,府衙、县衙门前出了“没头帖子(俗称‘无头帖子’,相当于文革时的大字报,下面没有署名)。”知府崔恭怕激起民愤,只好找毛敏商量,建牌坊的事暂时停下来。
        《邑志佚文》载:毛敏所要立的牌坊,横梁上刻的字是“乡贡进士坊”。当时人们不理解这五个字的含意,议论说:“仅是一名举人,何来进士?”说毛敏妄自尊大,招摇乡里。又载:纪曰:邑地已有不少出士入仕者(考中进士,被朝廷封了官的人),也有乡荐入仕者(因为品行或文才等超群,县衙、府衙举荐到朝廷为官的人),这些人都没立牌坊,这样的事被一名举人抢了先,难免有嫉妒者。(《邑志佚文》成稿于嘉靖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1532年——1535年),其文作者为知府胡仲谟、同知李銮、致仕官毛纪、致仕官滕谧。考:当时毛纪为知府修志。胡仲谟这里是记录了毛纪的话)又载,纪曰:当时知府已有耳闻,“没头帖子”是城中官宦人家贴出来的帖子。胡仲谟在文中称赞毛纪,说他胸怀大度,虽然知道是何人的“没头帖子”,但始终未说姓名。这事都过去八十多年了,平常人谁能有这种气量?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毛敏建牌坊一停二年,这事也成了知府崔恭的心事,景泰四年(公元1454年),崔恭离任,他对新知府王澍嘱咐说:“乡贡进士有志取士,立牌坊表示决心,请您玉成此事。”
        王澍上任后,立即行动。他让衙役把“乡贡进士坊”的意思宣扬出去,让毛敏拿出一些钱弥补损失者,并让他准备好屯路的土和充足的人力。仅用一个夜晚的时间,屯好土、拉上石梁安装好,再把堵路的土运走,很快地建好这座牌坊。
        毛敏的牌坊建起来,在莱州成了一件新闻,城内外的百姓都来看稀奇。毛敏开了个头,没多年,举人单政也在西关大街建起一座“登科坊”。建牌坊是件荣耀事,于是有功名、有封赠的人家也争相建牌坊。这事又激励了学堂内的学子,勤奋读书,力争出士入仕。有了这种好风气,莱州(掖县)出士入仕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多。
        毛敏建牌坊惹起一场风波,在知府王澍的帮助下才建成。毛纪在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乡试获第一(解元),二十三年考中进士。也许是为了给父亲争气,他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在自家门前大街上(今城中大十口东)建了一座“进士坊”;正德十六年(公元1517年)做了高官的毛纪(任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又在城中南门里街建了一座“少保坊”;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在家门口大街(大十口东)建了一座“尚书里坊”,以示荣耀。
        毛纪被斥归莱州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其子毛渠在乡试中获第一名(解元)。毛渠想立座牌坊让父亲高兴高兴,毛纪不许,牌坊未建。嘉靖十一年(公元1533年)新知府胡仲谟上任,胡仲谟了解毛纪的为人,对他很尊重,亲自登门请他到府衙修纂《莱州府志》。毛纪应允,兢兢业业工作,与胡仲谟的交情也越来越深。此时的毛渠早已出士入仕,回家劝父亲再建座牌坊。据《邑志佚文》载:此时毛纪不是以儿子做官张扬,却答应立个“举人级”的牌坊。这年秋天,在城中大十口南,建了座“父子解元”坊,受到百姓交口称赞。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毛纪的次子毛概又考中进士。十六年(公元1537年),毛纪在城南门里街为其兄弟建了“兄弟进士”坊。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皇帝朱厚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忽然想起毛纪,想起毛纪的清忠鲠亮、秉正无私,内心有了对不起他的感觉。皇帝的尊严使他不能公开认错,却派了大臣到莱州来看望、慰问毛纪。朝廷大臣一到,使斥归近二十年的毛纪终于吐尽了胸中忧闷之气。三年后,毛纪故去。又过了数年,大概毛家为了不忘先人的荣耀,在自家门外街上(城中大十口东)又建了一座“大学士坊”。
        毛敏因建牌坊惹起一些风波,看似坏事,但这场风波却激励了毛纪、毛渠、毛概等后人刻苦学习,夺取功名,坏事又变成了好事。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18: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在掖县的外籍人选录

         历代掖县知县之最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俘齐王广,灭齐国,始置掖县。至“撤县建市”的1988年,“掖县”这个称呼共用了二千一百九十一年,在这二千一百九十一年的历史长河中,按历代“知县”平均任期三至四年计,应有五百至七百人担任过掖县知县。而今,年代久远的“掖县知县”已无记载。现在存有的资料中,有名可查的历代“掖县知县”只有一百七十一名,有资料可考的更是少得可怜。因此,以下之选仅是一定意义上的“之最”。

       这里只是选取三名知县:朱荣、张思勉、魏起鹏。


           任期最长的知县——朱荣

        朱荣,生卒不详,小字三广,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自称系皇帝朱元璋的本族。“朴实勤政,洁已爱人”。明朝初建国时,莱州时局不稳,地方一切事务暂由守将统管。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莱州新城修竣,七年,朝廷派朱荣来此任掖县知县。朱荣任期政绩平平,一连几任知府都不肯褒奖提携,但发现他的“弊端”时,因其身份特殊(朱元璋是否知道这位族人,无考),上司们也不敢弹劾他。也许是朱皇帝忘记了这位本族人,朱荣一直到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才因年老致仕回乡。在掖县任职长达二十三年,成为在此任期最长的知县。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朱荣撰有《掖邑聚落考》一文,填补了明初掖县的“区划”空白。


              最勤劳的知县——张思勉

      张思勉,字诚之,号韦轩,内务府镶黄旗人。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举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由朝城(在山东莘县境内)令调任掖县知县。“体恤百姓,为官秉正,锄奸暴不姑息”,使境内大治。张思勉除升堂及理案身在县衙,有时间便在县城内外或下乡巡察。发现学宫、坛宇、桥梁、堤堰等有损坏处,必督促立即修好。城外壕内种满芰荷,岸边遍植桃柳,百姓誉称“花县”。境内有停柩旧俗,县衙出文督葬。前知县熊铨修有邑志旧稿,张思勉多次召集县内学士们研究、校对,成书八卷。他日夜为公事操劳,被赞为最勤劳的知县。


                 最窝火的知县——魏起鹏

       魏起鹏(公元1853年——?),字绍程,江西南昌人。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进士,授掖县知县。“相见以诚,不沽名钓誉”。有讼者已下堂,发现疑点又呼回来重审,曰:“非如此不能断讼根。”被百姓赞为清官。在任一年余,因贫民事得罪城内一官宦人家,被弹劾,调棠邑(今江苏六合)挂闲思过。魏起鹏依理审诉,因有掖县吏民为其呼吁,十八年(1892年)又由棠邑调回,重任掖县知县。在任不到一年,因城内这家官宦朝中有人,吏部派谢端(顺天大兴县人)任掖县知县,又令魏起鹏原地挂闲思过。魏起鹏不想再审诉,借挂闲的时间纂修《三续掖县志》四卷,又和以前修的县志辑成《掖县全志》十八卷,并刊行于世,为掖县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魏起鹏在挂闲间任劳任怨,做了大量善事,在莱州府及掖县官衙的努力下,十九年冬,吏部调走谢端,再次任命魏起鹏为掖县知县。二十年(公元1894年)秋,莱州府衙有位官员述职归来,暗告魏起鹏,说有人在上头(指朝廷)活动,恐对你的前程不利。魏起鹏早有思想准备,仅说了句“人心不测,暗箭难防啊。”便以“父母年老,面前无人奉养”为名,写了辞官本章送交知府,请求转呈朝廷,自己拜别衙中人役及送行的百姓,只身流着泪回江西老家去了。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18: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蜉蝣岛易主之谜

      莱州海域中的蜉蝣岛旧称大岛,《元和郡县志》载:“遥望岛在海中若蜉蝣然。”故又名蜉蝣岛。岛上原有天池、珍珠泉,有耕地四十余亩,常住有三、二户人家,岛上耕地一直列为邑地公产。
         元至顺初年,有海匪杀尽岛上居民占为巢穴。后有邑地人、定海侯杨春剿灭海匪,但此岛却再也无人居住了。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莱州知府胡仲谟聘请在乡闲居的当朝首辅大臣毛纪纂修《莱州府志》,十四年初稿成。毛纪提出想到蜉蝣岛隐居著书立说,并有购买此岛之意。胡仲谟召掖县知县杜渐商仪此事,杜渐说:“毛公为一府修志,三年来日夜劬劳,赠他一弹丸小岛作为报酬实不为过,但此岛为公有,岛上四十亩耕地是列在‘公产簿’上的,为防闲言口舌,这事得巧妙处理才妥。”于是,便有了毛纪同正德皇帝对奕,赢得此岛,因慕其绚丽佳美,遂以幼女稚名“芙蓉”取名岛称之说。
         杜渐怕以公有岛为一府抵资以后出乱子,将此事前后超过记于《二堂录》,请胡仲谟签字作证。胡仲谟签名后,又批了“居实而记以防屈抑”八字,并将此事补记在《邑志佚文》中。
        一县公有的蜉蝣岛从此成为毛纪家私产。据《掖邑宦绩》载:清初有毛氏后裔欲将此岛改名为毛公岛,但百姓无人认可。建国后,这座岛归属公有。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9: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治年 于 2014-8-19 19:21 编辑

          怒杀大顺官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大顺朝(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之国号)派到莱州上任的官吏(内有莱州知府、掖县知县等一行),被乡绅赵士哲等杀死。此事震惊了莱州(掖县)百姓,人们怕李自成派兵报复,纷纷逃离家园,不能逃走的人只能听天由命。
         赵士哲(公元1594年——公元1656年),莱州城西南隅人,自幼好学,文韬武略都有一些。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二月,孔有德叛军围攻莱州城,赵士哲主动找知府朱万年,要求起草书写《讨贼檄文》。朱万年同意,他一挥而就。其文辞激切,语言流畅,受到时人赞扬。孔有德困城数月,赵士哲日夜同官兵在一起守城,多次立功。平定叛乱之后,依他的功劳,朝廷可以委任他出任一地知县,但他很谦虚地推辞,仍然在家老老实实地研究学问,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他在乡试中获得“超贡”身份。
        就在赵士哲想继续学习,求功名之时,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十九日崇祯皇帝自缢而死的消息传到莱州,赵士哲觉得一切希望都破灭了,在家中失声痛哭。
        崇祯皇帝一死,意味着明王朝已经灭亡。当时的莱州知府王尔翼痛哭一场,挂印回乡了。赵士哲找到当时的掖县知县蔺完煌,要求他出面组织邑人祭祀亡帝,却遭推辞,惹得赵士哲发了火,幸亏县衙主簿等人劝解,知县被赵士哲逼着定下明日致祭。
        第二天,赵士哲来到县衙,却发现县衙已经没人了。一位本地的老差役告诉他,知县、县丞、主簿三人是同乡,昨晚收拾了行李,今天一早就出城回老家了(备注:知县、县丞、主簿三人同乡一事,据毛荆石《札记》载:知县蔺完煌是山西蒲城人,他于崇祯十六年出任掖县知县。因当时地方上已是兵荒马乱,朝廷政令无法推行,蔺完煌从同年落榜的举人中推荐了两人出任县衙官吏。任县丞的名叫胡清,山西宁武县人;任主簿的名叫陈国是,山西太原人。考三人同乡之言无误)。老差役还说县衙银库中的银子也不见了,被仨人拿走了。赵士哲想找人去追赶这三个人,老差役劝他不要追,说这三个人雇的是轻车快马,你又不知他们走的是哪条路?追也追不上。
        县衙没人组织哭灵,赵士哲就自己组织。他与弟子董樵(毛荆石记为城西满家亭子人),其长子赵涛(字山公),次子赵瀚(字海客)等人在县衙院中搭起灵棚,立了崇祯皇帝灵位,跪趴在地上失声痛哭。
        据毛荆石《札记》载:当时不仅城内有人来哭灵,连乡下的或离城很远的百姓,也来哭灵的。由此可见亡国之后人们心中的痛切。
        三日后(备注:资料未写明,不知此“三日后”从何日算,只能照录),李自成派来接受地方的官员来到莱州。一队军马护送新任大顺朝莱州知府和掖县知县走进府衙大门,百姓们路边观望,不敢出声。
        赵士哲当夜秘密组织一些人,说要杀死李自成派来的官吏,有人提出人家有将有兵,打不过人家反而会被人家杀死,赵士哲怒气不息,发誓要杀死他们。
        新任知府贴出告示,招收人役。没事干的百姓都来报名,人役很快地招够了,护送官吏上任的军马也离开莱州。赵士哲认为报仇的机会来了。
        这天(注:具体时间不明),赵士哲与董樵和两个儿子率领一干人,抬着酒、羊等物,后面还跟着不少百姓,以乡绅慰问新任地方官的名义走进知府衙门。
        新任莱州知府听说有人来慰问,也没有多想什么,和新任掖县知县等人一同出来迎接。他们刚走到面前,赵士哲大喝一声:“绑了。”随来的人一拥而上,把这些官吏全部捉住,有反抗者被当杀死,不反抗的也被人们痛骂后杀死了(注:据毛荆石《札记》载:这场杀戮也误伤了几条人命,一些本地人报名来当差役,刚穿上“大顺服”才一天,也被人们杀了)。
        杀了大顺朝的官吏后,赵士哲又重新立起崇祯皇帝的灵位,组织众人哭祭死去的皇帝。毛荆石走到赵士哲面前说:“杀死伪官吏,人家会派兵来报复,真若派兵来了,莱州一地百姓可要遭殃了。”赵士哲此时如梦初醒,他很后悔地说:“为泄一时之愤,只怕要给邑地百姓带来祸害了。”
        赵士哲回家后,人们再没看到他。后来听说他带着董樵和两个儿子到成山(在荣成县境内,今属威海市)隐居了。在成山他们以打渔为生,赵士哲著有《建文年谱》、《石室谈诗》等书,顺治十二年(公元1656年)病故,享年六十三岁。

补记:崇祯十七年四月,李自成被吴三桂引清兵击败,回北京后,当即领兵向陕西退去,未派兵来莱州报复。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4-8-26 08: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感《莱州历史大观》

 说来也巧,不日我与其相遇,便有幸得了这本《莱州历史大观》。且不说此书开篇立意之恢弘大气、也不说它涵盖上下几千年的地方史志,但就说那些风土人情,让这个土生土长的莱州人都为之惊叹,生生在这莱州的土地上,愣是不曾知晓家乡之丰韵,故土之酣畅。

  以往也曾看过一些史志资料的东西,多半都是就事说事,读来干涩,品来无味,大多只当做是查阅参考的一项工作来做,而《莱州历史大观》却令人耳目一新,《秦始皇巡幸东莱》、《刘长生大兴全真道》、《掖县银行与北海银行》等等这些历史重点大事详说,让你真真地把个莱州古城从古到今看了个仔细;《苏东坡情系莱州》、《一门三代四进士》、《马寿图造水车》等掖邑历代要闻,更是让你遍赏名人轶事;《东莱先生》、《石鸡救相》、《姊妹易嫁》等历史典故,却又令你对古邑掖城如沐三月春风,那份惬意自在自不言说,人行其中,百味俱生。

  细数前朝往事,有多少侠肝义胆的忠贞之士在此留著丹心,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劲挥狼毫,苏轼曾言“忆观沧海过东莱,日照三山迤逦开。”就是那诗仙李白也留有“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要是细数起这名人诗句,自不是一夜两夜能说完的,然在《莱州历史大观》此书中却是罗列详尽,怎不称奇。

  此书原只不过是一部志书类的地域文化读本,却不想一“出世”便炙手可热,有用来收藏的,有用来参考的,有用来赏读的……,无论是哪个,均都是出自一份念乡的情怀,当然也不乏一些史志的研究爱好者。听闻,不久此书便要做第三次刊印,这本叙写莱州市历史风貌的书,洋洋洒洒五十多万字,讲述着莱州市自夏代至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的历史,正如那位乡野故人所言:“它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字的记载,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14: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莱州母亲河——王河冠名之源

王河,是莱州主要河流之一。在莱州的16条河流中,名列前茅。说主要,因其源头之遥,流域之广,水源之富而闻名。王河发源于招远县塔山,流入莱州(掖县)后汇东南山区,若干支流入三元白云洞水库,再流向下游,经驿道镇、平里店镇、过西镇到三山岛村南入渤海湾。全长50多公里,流域面积326.8平方公里。王河水源丰富,虽然在连续大旱年头也会断流,但一般年份却是常年流水。    这条闻名于莱州的河流,缘何叫王河?想必冠名之源还会有什么讲究?还是听一听平里店流域王河边上罗台村里一些八十多岁长者的顺口溜吧:王河长,王河远,万岁河名起在罗台疃(方言音 taň)。
    王河,别称万岁河,得名于莱州市平里店镇罗台村,源于两千多年前一位帝王为民求雨的活动,在本市现存的文史资料里也多有关于汉武帝东莱寻仙求雨的轶闻轶事。相传说汉武帝信神仙,听说东莱(今莱州)有位叫安期生的神人,就于元封二年(前109)春,亲临东莱寻安期生。至此,适逢天气久旱,田地无法耕种,人畜饮水困难,百姓求天子(皇上)祈神降雨。根据方士安排,汉武帝在东莱城东北三十五余里的罗台村,举行祈祷天神降雨仪式,官员、随从,当地百姓数以千计,皆虔诚跪地,与万岁同心祈雨。也许汉武帝爱民之心感天地,泣鬼神,果然天降大雨,盼雨的百姓欣喜若狂,雨中高呼:“万岁!万岁!”。为谢皇恩,百姓在祈神求雨处建起一亭,名曰“万岁亭”,亭旁之河也称为“万岁河”。
    “清道光二年(1822),罗台村一农民挖地得一残瓦,瓦上有‘万岁万岁’四字,据考证为汉时万岁亭之瓦”(见杨黎明先生的《古邑春秋》)。万岁河与帝王有关,随着朝代更替,人们也简单的叫它“王河”。后来,为了规范水流名称,府志县志均以“王河”称谓,而“万岁河”仍在坊间相传。
    东汉帝东莱寻神仙与祈神降雨的事,《史记》、《汉书》均有记载,而现今轶事丛书中也有诸多史料出自上述典籍。这真是:一段史料千古长,心系百姓美名扬,王河名出罗台村,世世代代颂帝王。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