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4572|回复: 1

不要忘了我们的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4 10: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莱西院上郝家许村的,现在我们这里好多人说我们是从云南搬来的,可是我查过我们明明是从山西云南县大槐树搬来的,也不知道山西云南县大槐树现在叫什么地名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2-12-24 21: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昨天发表的《明初山西洪洞移民介绍》: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何以使万民为之萦怀,我们不妨追溯那扶老携幼、挥泪离乡的移民史。

明初移民的历史背景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致使国库空虚,民怨沸腾,农民起义日益频繁,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对农民起义予以镇压,竭尽残暴之能事,争城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之民十亡七八,以至于“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亦爆发于一时。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水旱灾害,山东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大蝗灾亦有18次之多。元末兵燹之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 又接踵而至,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淮以北鞠为茂草”。再次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道路皆阻塞,多是无人之地。明*政*府*鼎革之始,由于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例如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下府(《明太祖实录》卷96、193),洪武十年(1377),河南等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同上卷120、164)。洪武十七年,又把全国不足三千户的三十余州降为县(同上卷25)。为了巩固政权,恢复生产,明*政*府*采取了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史称“洪武移民”;而“靖难之役”之后,【注释: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又有“永乐迁民”之举。这两次,我国历史上有组织的、最广泛的迁民活动持续了近50年。

     明朝*政*府*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洪武初曾有定制,对北方郡县的荒芜田地,召乡民无田者垦辟,每户给十五亩,又给二亩地种蔬菜,有余力者不限亩数。同时还规定皆免三年租税,以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山西,不可避免地成为明初迁民之渊源。因为,当元末中原地区兵乱荒疫之时,“表里山河”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由于自然地理的因素,中原地区的水旱蝗疫较少波及山西,战乱亦少,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邻省,山西就显得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相邻诸省亦有大量难民逃亡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稠地狭的地区。元人钟迪在《河中府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据《明实录》的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河南人口为1891000人,河北人口为1893000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030450人,比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还多近30万人。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每次移民动辄数千户,甚者户数逾万。当时山西移民主要来自太原、平阳二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即以今太原、临汾、晋城、长治等地为移民的集散中心,而以临汾附近的洪洞为最,这与洪洞县人口稠密,又地处交通要道不无关系。
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18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10次。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迁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迁民两次,总计3次。洪武二十—年,往山东临清、二十二年往山东东昌、先后两次迁民;二十二年,还从沁州往山东迁去自愿应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东迁民,往山东迁民共4次。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迁往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地区)迁民。永乐年间8次迁民全是往京畿地区(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迁民的。

古大槐树与移民的关系

      万民萦怀的大槐树,在洪洞县城北二里。这里有座广济寺,为唐贞观年间(627—649)的建筑,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唐宋以后又建有驿站,房舍宽大,常驻驿官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大槐树就在广济寺旁,驿道从树荫下通过。因临近汾河滩,河滩上的老鸹便在古槐树杈间构巢垒窝。明初迁民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所,由此而散奔冀、鲁、豫、皖。据《明实录》记载,移民活动大多在晚秋进行,此时槐叶已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不忍离去,频频回首,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的家乡标志。从山西迁徙四处的人们,寄居他乡,把洪洞大槐树、老鸹窝的故事流传给后代,聊解思念故土之情。天长日久,洪洞大槐树的故事不仅国内妇孺皆知,而且随着一些侨胞飘洋过海,广为传述。

明初移民的地理分布

      根据《明史》、《明实录》以及大量的家谱、碑文记载,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元末的河南十分荒凉,自然成为明初移民前往的重点地区。河南省移民以洪武朝迁者为最多,其次为永乐朝。据现在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河南的移民约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来自洪洞县,许多家谱、碑文直接言明迁自洪洞,如辉县穆家营村《穆氏家谱序》云:“我穆氏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乱柴沟,初迁河南省卫辉府邑西南距城三十里穆家营庄,历居数世,至万历年间又迁于获邑西北隅距城十五里穆家营。”这些迁至河南的移民分布在今洛阳、郑州、开封、长垣、安阳、内黄等近80个市县。从河南移民的分布情况来看,恰以黄河和淮河流域为多,这与黄淮间灾害有关,也和元末农民起义的路线相仿。永乐四年(1406)明*政*府*迁都北京,为巩固中枢之地,多次移民河北地区,移民的分布以当时北京、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所属县为多,现有据可查者总计约70个县市。据河北、北京民间家谱、碑文所载,永乐年间自洪洞迁入者颇多,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名,也有以迁出县名为名的,如北京郊区的“屯留营”、“长子营”。河北地区移民分布很多,这与“靖难之役”河北战乱严重以及迁都北京有直接关系。迁往山东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当时的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青州府,现山东有据可查的移民点就有泰安、曲阜、临清、肥城、济南、聊城等60余市县。安徽是朱元璋的家乡,他起兵于此,后转战江苏、湖北等地十余年,与元军殊死相战,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明初移民,以此地为先,据《明史•太祖本纪》载,在洪武九年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于凤阳屯田”。今安徽、江苏、湖北有据可考的移民点有凤阳、安庆、襄樊、徐州、南京等20余市县,这些移民点大多在淮河流域,就地理位置而言,大部分靠近河南,元时这些地方大都属河南行省。另外,在今陕甘宁地区还有韩城、米脂、宝鸡、天水、镇原等30余个移民市县,以渭河谷地的分布最为集中,此为关中通往陇西的要道。明初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在后来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广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处之民散移四处者,仅此一例而已。

明初移民的历史作用

      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首先是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增加,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移民地区的人口显著增加,河南地区洪武二十六年(1393)人口为1912542人,到弘治四年(1491)增加为4360476人。其次是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垦田总数达850万顷,较洪武元年增加了四倍。由于人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加,生产迅速恢复,田赋随之增加,不少府县为此升格:开封府由下府升为上府,凤阳、太原、西安皆升为上府。总之,移民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使明朝的封建统治得以巩固和发展。

洪洞古大槐树处沿革

       明朝的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幸而在古大槐树的东旁同根孳生出第二代古槐,后又干枯,1974年被巨风吹倒,*政*府*拨款予以整修。第二代古槐的北旁又同根孳生出第三代古槐,现枝繁叶茂,生长茁壮。
古大槐树处迁民遗迹,原来人们并不十分重视,现在的建筑是1914年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倡议募款而建。清末,景大启为官山东曹州,交游颇广,在宦游中,当地官吏和平民知其为山西洪洞人,都热情招待,皆言洪洞为故乡,出示家谱为观。当时洪洞人刘子林亦在山东为官,两人相商,遂起筹建古大槐树古迹之意。次年,洪洞人贺柏寿自河南杞县返乡,言在豫也有同感,便积极筹建移民古迹。正在此时,太原辛亥起义杀死了巡抚陆钟琦,清廷派三镇兵卢永祥部进攻山西革命军,卢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唯独到洪洞始有收敛,原来卢军士卒多系冀鲁豫诸省人,不少人为明初洪洞移民的后裔,他们不忍抢掠,并将许多钱财供施于古大槐树。洪洞人因大槐树而免遭浩劫,认为大槐树有“御灾捍患”之功,由此更加重视移民古迹的保护。

     古大槐树处古迹由大槐树、碑亭、茶室和牌坊组成。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刻“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阴刻有碑文,简述迁民事略。在碑亭前靠西一旁,建有茶室三间,以备槐乡子孙小憩片刻,品啜乡味。茶室楣匾为‘饮水思源”。在碑亭南二十余步,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阴面雕刻有“荫庇群生”。在横额两面还刻有四首诗,其中一首云:“迁民往事忆当年,柱杖穿云窅夕烟,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1959年,古大槐树处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多次拨款修葺,派专人管理。1983年又建了门楼与围墙。现在这里已是一座翠柏绿槐、清静幽雅的公园,每年有许多访乡寻根的古槐移民后裔和国际友人前往参观。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