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5793|回复: 1

赛外237号《春节散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30 16: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赛外237号《春节散记》


过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们就正式开始忙年了。我们家乡是腊月二十四祭灶,傍晚,那淹没村庄和城镇的鞭炮声此伏彼起,整个苏北就像已经熬沸的一锅大豆油,突然放进去一大把花椒大料,噼噼啪啪的,顷刻间浓浓的年味便清脆响亮地充满人间。


第二天开始,家乡人就扫房、杀猪、宰羊、买年货等。过去哪天干什么都有规定。民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要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年虽然步步逼近,但人间的迎年却有条不紊。
实际上,一踏进腊月,年就到了。腊八是年的序幕。炎黄子孙腊八这天要吃腊八粥,所谓腊八粥原料很丰富,主要是八种:红枣、花生、芝麻、红豆、杏仁、莲子、麦粒、黄米。有的是黑米。不过,六十年代,虽说我们也是龙的传人,但不吃腊八粥。不是不吃,实际是穷,没得吃。别说是腊八粥,就是水饺子也只有初一那天才能吃到,因为面粉是配给的,只有春节才有,一人供应斤把半斤,初一吃一顿后,面粉就所剩无几了,初三只能是捏一捏,也就是说,饺子包得很少,捏几个吃吃是个意思就行了。

记得小时候,大雪常常封门,到六十年代末期,雪也是很大的。那时候,我们盼年,首先是盼穿新衣服。那时孩子们穿的新衣服大多是大红大黑大绿,红的就是苏联大花布做的棉袄,黑的是老粗布棉裤,带白布大腰。绿的是罩裤,当然,那是有条件人家才能做起罩裤。头戴的是老虎帽,足蹬老虎鞋。那老虎帽和老虎鞋都是黑的,老虎帽的样子像古时将士的旗牌巾,帽子前面大多镶着铜做的福禄寿喜或长命富贵几个字,字旁边还钉着花花绿绿的小鸡,那鸡有公有母,是用布和棉花做的,栩栩如生,现在这种童帽已经看不到了。老虎鞋就是手工做的方口棉鞋,鞋头绣着虎头。其次,我们就是盼吃好东西。像玉米花糖,花生糖。玉米花糖,就是把玉米炸开成花,然后再用糖熬成团,冷却后再吃。花生糖几乎吃不到,只能啃轧过油的花生饼。当然最想吃的是猪肉。三十晚上家家都能捞到大吃一顿猪肉。因为非常穷的人家,大队会送肉去。说是猪肉,实际上大多是白菜、萝卜、粉丝。上坟给过世的老人烧过纸后,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喝酒的喝酒,吃米饭的吃米饭,家乡人美其名曰:“全家福”。那些猪肉大多是队里分的,不过,那时猪肉特别香,特别肥。因为吃的是青饲料和粮食,长得慢,喂得时间长,不像现在追配合饲料,两三个月就可以养个大肥猪,现在的肥肉炒都沾锅,哪还有肉味。过去一家吃肉,一个村都能闻到肉香味。现在猪肉根本闻不到香味。那时我们盼年,可以盼到看玩乡会,吃过年夜饭后,大队的锣鼓就响了,年年大队排乡会,三十晚上演出,初一到十五,就到别村去“送会”,别村乡会也来家乡演出,各村之间相互交流。那时没电视,电影也少,平时没什么娱乐,文化生活很枯燥,所以乡会很吃香。
我总觉得过年得有大雪,瑞雪兆丰年嘛。
可是,今年春节无雪。
进入腊月,老天对家乡似乎很吝啬,两次只送来几片雪花,便悄然无声地走了。
去年,春节时还下了两场大雪。在“搅得周天寒澈”的鹅毛大雪中,徜徉于银装素裹的冰封世界,年会变得五彩缤纷,极其绚丽:飘飘洒洒的雪花,厚厚实实的白雪,走到花花绿绿的人的身上,压在青青的屋顶,显得特别温馨;那红红的灯笼挂在贴着红红对联的大门旁,像是伸进洁白世界里的梅花,透露着春的信息;家家户户的大门上,有的贴着彩色的倒福字,有的贴着贺新春的童男玉女,有的贴着威武的门神;门楣上挂着五色门吊子,门吊子上刻着红红绿绿的字,那字或是恭喜大发财,或是忠厚传家远等,阐明着主人的未来夙愿。在大雪的春节里,人们穿着新衣服,有唐装,有西装,有时装,最好看的还是姑娘们的衣服和孩子们的童装。他们说着,笑着,在大雪中走亲逛朋,舞狮子,敲丰收锣鼓,夜晚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看迸发的五彩缤纷的烟花灯火,在房中欣赏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真是雪韵无穷,年乐融融。
今年虽然无雪,但家乡人对年的情结还是很深的。因为,春节是四季交替和四时肇始的标志;是家庭团聚、亲朋欢宴、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增进家庭凝聚力的契机;是祭拜天地、礼敬祖先、抚慰亡灵、安慰生者的佳期;是劳累一年的劳动者休息的日子。

虽然,自然在变化着,地球在变化着,年在变化着,人类也在变化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有增无减,市场经济使家族血缘力量的影响逐渐减弱,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但是,无论如何变化,中国人没有忘记过年。当我们看到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头、边境站,那些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抢在年三十回家过年时,当我们在春节前忙着置办年货时,我们就会感到炎黄子孙对年的情结没有减弱。
总之,过年,这是一种无法言说又无法挥去的中华民族群体性的情结。这情结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潜意识,是家族群体血缘的认同感,是农耕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是任何外力无法阻挡,任何异文化无法替代的。
冯骥才先生认为,春节,一半是过年,一半是文化。我很赞同。当现在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观念日渐淡化的时候,我们必须从文化上让人们认识年的精神价值。我们必须振兴春节,复兴年文化。不过,复兴不是复旧,而是从文化上选择和弘扬。
扔掉传统的年文化,外来的文化必然倒灌,民族的心理就要失衡。没有年味,没有年意识,这是当代中国人的一种很深的失落,一种文化的失落。实际上,中国人每一次过年,都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发扬,一次民族情结的加深,一次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加强。年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存的文化。说得干脆一点,忘记了春节,淡化了春节,抛弃了春节,就不是中华民族,就不是炎黄子孙。
祭祖图.jpg
祭祖图1.jpg
栖霞过年.jpg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22: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治年 于 2014-1-30 22:07 编辑

大年里的好彩头


小年一过,年味更浓。走在街上你会看到行色匆匆的人手里提着年货,有车族则会往车上塞装着各类过年的东西,走到住宅电梯口也会看到提着一包包袋子的住户随着电梯一起升起,这就是年的味道。打记事起就过这个年,也算对年较有体会,也比较会过年,我感觉各地年味不同,因为临海,所以年俗有海鲜味。
如何把年过好是有讲究的。在新的一年里怎样才能财源广进,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呢?这个很关键,窍门就在年夜饭上下功夫。山东移民,山东很多民俗被带到了,但在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过年要准备很多菜,白菜(百财),韭菜(揪住财),大枣(早发),年糕(步步高)等要有,其中饭桌上还有一道菜更要有,这道菜就是鱼,年年有余(鱼)嘛。靠海,所以鱼是海鱼,海鱼咋了?有腥味啊,这就对了,所以就从腥味里面看到了醒醒,看到了兴旺和幸福。过去家庭主妇对鱼情有独钟,为了自己孩子醒醒点早日长大,买鱼要买大鱼,鱼越新鲜越好,吃了就醒醒。
鱼买来家要收拾。但过年的鱼一般只洗外面不摘鱼鳃不剪鱼鳍不掏内脏,为的是全,也就是全有。不论是炖鱼、煎鱼、炸鱼装碗里时要有生菜(财)叶垫底,上面放上红萝卜丝,红火啊,所以过年前一定要买好这几样东西。
鱼过去多是渤海湾里的。渤海湾里的鱼特鲜,吃了这里的鱼也格外醒醒。鱼都有鱼眼,家长要把筷子在鱼眼附近蘸蘸汤放到小孩子嘴里或把眼睛附近鱼肉捡给孩子吃,为的是让孩子醒醒眼睛亮,脑袋聪明。所以小伙长的酷,大姑娘眼睛更是水灵灵的美,其原因就是因为吃海鱼醒醒的。我的祖籍是山东济南,听我妈妈说过去山东老家再穷过年时也要买鱼吃,但解放前因流通不畅济南多是淡水鱼,淡水鱼没有腥味也就没有了醒醒这一说,所以济南姑娘没有姑娘灵气。
过去饭桌上炖偏口鱼较多。这个鱼吃完上面是不能翻和滑的,要从上面一直吃到盘底,这叫把富裕进行到底。更有偏爱吃的鲅鱼烩饼子,因饼子是黄色这叫黄金有余。过年菜里还要有海带(袋),海带炖豆腐(福)加点海蛎(利)子、粉条、金针蘑就是福禄寿喜财,可不要小视这道菜,这可是条条大道皆有福,袋满钵盈接大福的一道硬菜。
年。新的一年开始,给了我们无穷寓意和联想,也给了我们无穷的期盼。年的特点就是山东民俗和当地民俗的结合,寓意更兴旺、舒畅。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