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hhj 于 2010-3-17 10:33 编辑
据古城村民回忆,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全村有骆驼2500头,几乎家家养骆驼,搞运输挣驮脚钱。前街87号保存着一处老宅子,四梁八柱的房架子,灰砖到顶,清水脊,石板儿瓦覆盖。屋里有火炕和部分老家具,如条案等。那就是 “郝大门儿”,民国时期京西最大的骆驼户郝家的宅院。
那时,京西养骆驼的很多,但说起养骆驼运煤的“郝大门儿”来,京西老人们没有不知道的。但“郝大门儿”如何发的家,如何衰败的?能讲清的就不多了。
古城村姓郝的多,据说都是山西移民郝天佐和郝天佑的后裔。而“郝大门儿”的开山是郝廷余,成家后就养骆驼,搞运输。先是养了2头,后来发展到几把儿,把门头沟的煤炭往城里倒腾。他有两个儿子,大的郝国江,小的郝国山,长大后成了好帮手,对如何养骆驼琢磨的算是到家了。
他们的发家得益于当时的“东来顺”掌柜的。怎么说呐?原来是,郝国江哥俩对煤性门清,东来顺接了他们驮来的煤后,涮羊肉生意越来越火。那煤,油性大,好烧还不出烟,与其他驮户送的煤一比,成本还低,就专要他们的煤。那煤要的多了,哥俩也没那么多骆驼呀,哥俩对此发了愁。愁什么?买卖来了,没钱买骆驼,“东来顺”掌柜的看出来了,觉得他们是诚实人,就掏出1200现大洋,买了60个骆驼给他们经营,自己入股分利。他们哥俩会养骆驼,身强力壮,又不拍顶风冒雪的辛苦,“郝大门儿”家就发起来了。三年后,,“东来顺”掌柜的还觉得骆驼的利小,把骆驼送给了他们,叫他们用驮煤的脚费慢慢还钱,郝家的骆驼由此而多了起来。
家业一大,就盖房子置地雇骆驼客,那处宅子就是那时候盖起来的。因为大门道做的在村子里最大也最讲究,所以人称“郝大门儿”。他们的骆驼院旧址在今天的村西树神庙1号,当时有12亩地那么大。院子四周是石头院墙,还花300大洋打了一眼深井,供一院子的骆驼饮水用。从此郝国江就走南闯北跑江湖。郝国山则在家里守业。
民国廿二年(1933年),日寇占热河后攻打喜峰口,国民党西北军宋哲元部的29军奋起抗日,仗打了两个多月。郝国江正在那一带拉骆驼,连骆驼带人被军队征用。当时部队找了1000多头骆驼,运粮、运物资、运军火,看郝国江懂行,就委任他管理。他的骆驼每头用一天,部队就给一块大洋,还给他不少管理费。由于蒋介石不支持29军,战争打了个平手。但部队对郝国江的运输组织还是非常满意的,也没少给钱。郝国江回到古城村的时候,骆驼背上驮的都是现大洋。
“郝大门儿”最兴盛时,房屋场院不算在内,还有20几把儿骆驼(每把儿6到8头骆驼)、520亩地。他们的骆驼分为驮班和卖班,驮班专门去房山坨里、周口店,门头沟城子、圈门儿买煤。卖班则驮上煤往城里煤市送。一拨出一拨进,两头一年一结账,还有十六七个伙计。由于骆驼成群,运力最大,“郝大门儿”名震京西。当时,京西养骆驼有名的北辛安 “悦来家”、“月兴家”、衙门口的“陈小院”、“兴隆店”等,都无法与“郝大门儿”相比。
京西有句土话:“家财万贯,活物不算。”说的就是养牲口发的财像流水,靠不住。“郝大门儿”家最红火的时候,内部突然闹开了分家,开始七零八落。分家后,“郝大门儿”真正的顶梁柱郝国江不倒腾煤了,而是到京城花市大街驮“大货”(百货),走内蒙。他有魄力、人缘好,内蒙一带小有名气。
京西古城村的老骆驼户,提起骆驼来如数家珍。他们说:“牛走土、马走草、骆驼走沙不用叫。”意思是走草地骆驼不如马快,而走沙地骆驼比马快的多。骆驼的脚趾阮,怕走山路,而在口外则陷沙布深,步子又轻又匀。骆驼有单峰和双峰之分,单峰的力气大。它们胃里有许多存水的肉包,饮一次水可以好几天不喝水。它们的肉峰能贮藏脂肪,喂饱草料后可以反刍,七八天不吃,驼峰快没时,你不喂可就不行了。用骆驼搞运输,就得想办法保护它。软屉护其峰,扁鞍护其背,轻牵护其鼻,走山路要给它戴脚套,喂水后还要给它点盐……但有了公路后,骆驼就不行了,那时就只能改套大车了,骆驼也就逐步退出运输史了。
“城中千烟复万烟,仗而西山运煤石;”
“柳条筐压峰高处,阔步摇铃摆骆驼。”
骆驼是老北京运输史上的功臣,为老北京服务了几百年。京西“郝大门儿”家的兴衰,也许能唤起人们在回忆骆驼的风光时,慢慢的思索和品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