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2-16 20: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安区马王镇大原村
​“长安县是个好地方”,这话不假!都说长安长安长治久安,实则“长安”在秦朝的时候是秦都咸阳的一个乡聚,是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成蟜的封地。汉高祖五年置定都于此,修建长安城,方才设立长安县,距今已经2200年了。长安县很大,今天的西安市就是民国时期将长安县城内和成为四关剥离出来设立的,长安县的县*政*府*也从市内西大街被撵出来,搬到小寨、大兆、最后扎根韦曲镇。刚解放的时候长安县还有275个乡,2002年长安县设区,当时“同一首歌”节目还前来演出庆祝,现在合并为25个街道办事处,将近110万人口。
长安区的西郊有个沣西地区,以位于沣河以西而得名,就像长安区的南郊樊川一样,并非国家指定的行政地理名词。“沣西”是一个广义的地理名词,是沣河以西灵沼、马王、高桥三个乡镇的统称。马王镇是沣西的核心,改革开放前还叫过“沣西公社”,现在已经荣升为马王街道办。沣河西岸叫王的村子太多,有“马王、大王、小王、康王、什王”。传说这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天子王气太重,从女皇武则天洒下“七斗芝麻官”,洪武朱元璋以钟楼斩断长安王气,都说此地后世出不了皇帝,充其量出几个草头王。
出马王镇沿西宝老公路一直向西,过了铁路和毛纺厂在前行片刻就到了一个驰名古村:大原村。
大原村在沣西四邻八乡名气很大,这个村很大,是马王境内最大的堡子,南邻石榴村,东街马王村,北靠张海坡,西街苗驾村。有王家堡、袁家堡、李家堡、左家堡、贺家堡、五个堡子,十一个村民小组,老西宝路穿村而过,南北5条主干道,东西7条大街,3条半截巷子,全村5000余人。由于曾在长安十二中上学三年,和村中酷爱写作的袁老师和热衷书法的左老师交好,经常去本村,所以对于大原村还比较熟悉。
关于大原村村名所来其说有五:
一说:据《西安通览》记在:“唐代已有村,原名大袁村,解放后演变为大原村至今”。本村姓氏以袁姓、左姓、王姓、李姓为大姓。以袁姓最大,得名大袁村,后转音为大原村,倒也实至名归。但是要说本村建于唐朝,为时过晚,《陕西政区概述》说:“考古勘探发现沣河中下游两岸分布了数十个新石器时期村落遗址,比现在的村庄还要稠密。”1956年郿邬岭上考古,发现了大量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村落,其中本村就有村落聚集,足见建村之早。
二说:村名得于商朝时封地。南北朝时南梁江夏太守郝回在《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说“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隶盩厔之终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商帝乙最初封大原此地给后裔子孙为郝国,为商朝的邦国,到春秋时沦为小国,居周至县终南”。据《陕西地理沿革》记载:“商帝乙之弟期封于郝,即今之祖庵镇辖之郝村。”由此推断村名当以古封地“大原”而得名:大原村。
三说:村名得于村旁的郿邬岭。村北有一处高地上,平地起高坡,与地面落差为五到七米,本地人称这座高地为郿邬岭,从客省庄、马王村而来,穿张海坡村而过,沿村西南大原村、苗驾庄而去,直通周至、眉县。传说“郿邬岭”为汉代董卓所修,史籍有记载。大原村村北张海坡村就坐落于郿邬岭下,村名也得于这道大坡,曾出土了一块唐代《龙州刺史郭恒墓志铭》其上有“葬于丰邑乡马邬原”的记载。村东的马王村曾有槐爷庙,其大梁上有“麻邬原”字样。可见郿邬岭当时确被称作郿邬原、马邬原、麻邬原一说。村名所来当以这个麻邬大土原得名:大原村。
四说:大原村原名大碗村,东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刘秀逃至此村,向村民讨得一碗饭,正吃间王莽赶到,将碗放到灵沼河边逃去,后来河里有块大石,酷似一碗,就是刘秀留下的那个碗,村子得名大碗村,后讹传为大原村。今灵沼河以干涸,石碗无人得见,真假难辨。此为传说,无史料遗物考证,可信度质疑。
五说:村名得于周朝时白鹿原,这就让人难以捉摸,现在的白鹿原可是在西安东郊呀!西安有五塬、六岗、八水、十一池,最早见于记载的原当推白鹿原。依古籍所载古白鹿原之大非今日所见白鹿原可比。史籍《水经渭水注》说白鹿原:“霸水又北,长水注之,水出杜县白鹿原。”杜县在今杜陵和杜城一带,为古杜伯国封地,据周丰镐数十里之遥,足见当初白鹿原之广。《述征记》记载:东晋末年,刘裕北征后秦,大获克捷,直抵长安,俘得秦主。凭此机缘,亦得历览秦汉旧规。曾经说过:“长安东则骊山,西则白鹿原,北望云阳,悉见山阜之形”这就是说白鹿原一直达到长安城西。而丰镐二京就在汉长安城的西南,汉长安城西就是白鹿原,也就是说丰镐都城就建在白鹿原上。村名所来当以古时白鹿原这个大土原得名:大原村。
根据史籍记载:唐朝时时,长安城内设57坊1市,城外设59乡295里,沣河东为大统乡,沣河西名沣邑乡。明朝隆庆年间长安县设49里,本村名:大原里,是长安四十九古里之一。清代年间,长安县将乡、里制改为乡、厫制,雍正年间,长安县城外设18廒辖797村5峪口。清朝嘉庆《长安县志》记载为:大原村、大原东堡、大原西堡、大原南堡、大原北堡、隶属长安县18廒之一冯集廒管辖。到了清朝末,年长安县县令翁柽修修订《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长安县设18厫,西乡置6廒。大原村不归马王廒,而是隶属冯籍廒,冯籍廒在县西50里,分10个保障所,统领45村,有住户2402户,人口12306人,廒*政*府*管理机构设在冯籍村。大原村以前县志记作东、西、南、北、西南五堡。《粮册》记作:大原村东堡,大原村李堡,大原村袁堡,大原村贺堡,大原村左堡、王堡共六堡。
沣河古称“沣水”发源秦岭北麓鸡窝子。《水经注》载:“出于沣溪,西北流分为二水。”一路向北流经古都西安、咸阳入渭,跨长安、鄠邑、秦都两市三区,全长82公里。沣涝流域自古雨量颇丰,若洪涝来临,危害也非其它河流能比,沣河决口,涝水溃堤,水淹沃土,哀鸿遍野,自古不绝于史。大禹子承父业代为治水,其中就有沣河,宋《长安志》沣水下有注解:“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
(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