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纪念堂的故事
纪念堂建成后的最初七年中,实行的是由中共机关、国家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北京市四大口“按口***,凭票瞻仰”制,常有不在口内的老百姓隔着栅栏眼巴巴地望着纪念堂。有人还带来土特产品。放在门口,向毛主席鞠躬后离去。
一九八四年五月,中央批准了纪念堂管理局的报告——对外开放,凭着介绍信、身份证、工作证入内。纪念堂的大门打开了,全国各地的群众汹涌而来。
一个蒙古族汉子身背一麻袋各式礼品来到纪念室,请求放在毛主席遗体前祭奠,纪念堂工作人员表示不能收,他却坚持己见、反复做工作后,他才将麻袋收回,一步一回头离开了纪念堂。
新疆一边远地区的三十多名维吾尔族人进京,一下火车,第一目标就是纪念堂,不巧那天纪念堂不开放,汉族翻译请他们到别处游览。可维吾尔族同胞原地不动,坚决不走。无奈,翻译找到纪念堂工作人员请求破例,工作人员答应了。三十多名按程序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参观了纪念堂。看了电影,然而他们还是不走,要求按程序再来一遍。两遍过后,他们仍然不走,要求在毛主席遗体前多站一会儿,他们眼里噙着泪花,按照维吾尔族风俗为毛主席祷告。
中国人民对毛主席怀着深厚的感情,国际友人同样爱戴这位二十世纪的伟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国际知名人士都来过纪念堂。卢森堡九十九岁的卢中友协会主席阿道夫,一年一趟纪念堂。他与毛主席同龄。毛主席生前三次请他到中南海做客或过生日。在社会上出现毛主席纪念堂可能被取消的谣言时,阿道夫从卢森堡飞抵北京,他要来亲自过问老朋友的事。当证实确属谣言后,他说:“新中国来之不易,你们要把毛主席的遗体保护好。”
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也许是全国迄今唯一不收门票的参观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纪念堂也走上了以堂养堂的道路。一九八四年五月纪念堂对外开放以后,经营项目逐渐扩展,除了纪念品,还有多种食品和西货。从一九八六年起,纪念堂实现了行政经费自理,还能上缴一定利润。
纪念堂有项目租花业务,一束花三元,共有五百多束供流动使用,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收入。一九九二年八月十四日,纪念堂添设了两台冷饮机,比市场价格便宜一半。纪念堂的冷饮对四种人不收费——残疾人、老年人、少年先锋岗(在纪念碑前站岗的中学生),广场上的值勤警察。
一九九二年八月,他们又增设一项新业务——纪念堂内照相。
眼下,他们尚有一个“母腹”中的计划,即卖给瞻仰者零点伍元一双的塑料鞋。
因为瞻仰者穿自己的鞋容易损坏堂里大理石,弄脏地毯旨在保护文物,保持清洁。他们小心地询问了一些群众,大多数表示赞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