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东北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关东。据资料考证,闯关东的移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1949年流入关东人数24万人,正是那年,爷爷带一家人离别故土栖霞,投奔吉林靖宇。
小时候,只记得“蛇窝泊公社西凰跳大队”是父亲与山东老家亲人书信来往的地址。近30年间,因爷爷、父亲相继去世,并受当年信息传递方式的制约,作为后生的我们,几乎与山东老家失去了联系。
先辈闯关东已经整整61个年头,寻根的心愿,同年龄一样与日俱增。今年11月以来,我曾三次将寻找山东亲人的信息发至“栖霞贴吧”,先后有138位浏览人点击了此信息。除了一条“你寻找的家人是东凰跳的吧,西凰跳没有姓刘的人家”的回复外,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反馈。
打开栖霞市蛇窝泊镇网页才知道,蛇窝泊是由过去三个乡合并为一的镇。面对99个行政村的电话号码,我有些茫然。拨通西凰跳村委会的电话,村干部告诉我,这里没有刘姓,全村是林姓。
焦急时刻,素不相识的栖霞市郝庆光大哥、东凰跳村刘威老弟相续通过网上回信及电话,陆续为我提供了亲人可能在大柳家村等一些重要线索。11月15日清晨,叔辈姑姑通过电话与远在淄博的亲属联系,获得一个准确线索,老家就在大帽顶村。上午11时29分,我拨通了该村委会的电话,接电话的恰巧是村党支部刘书记。我把寻亲的想法与掌握的零星线索讲后,他当即告诉我:我们村家谱里有“刘喜财”这个名字!这个人去了东北再就没有回来。当我提供叔叔辈分的名字可能有叫刘建田的时候,刘支书笑着说,确有此人,他还是我们的村委会委员,并答应我马上去他家联系。
晚上7点39分,好心人刘支书与我再次通了电话,告诉我亲人找到了,且堂叔的父亲就是我爷爷的亲叔辈弟弟。在他的帮助下,我与远在老家大帽顶村的堂叔通了话。隔断61年,一个闯关东人的后生终于听到了老家亲人的声音。当晚,堂弟通过网络还传来了亲人的全家福。16日上午,通过视频,我见到了79岁的山东本家爷爷刘喜俊、83岁的隋桂英奶奶和56岁的堂叔刘建田。当我传过去我爷爷、奶奶老相片的时候,老家爷爷立刻指着显示屏动情地对堂叔说:“我16岁那年秋天,去海阳火车站送去东北的咱家人就是他们!”重逢久别的亲人,让我激动不已。
视频那端,老人家眼角闪着泪花,向我讲述了一段难忘的故事。1949年秋天,老家大帽顶村的庄稼几乎绝收。35岁的爷爷、33岁的奶奶带着8岁的父亲,在海阳县城踏上了开往东北的火车,背井离乡的那天,正是当年16岁的刘喜俊爷爷背着干粮送的行。听老人说,临行前的晚上,我奶奶哭了一夜没有合眼。从关里到关外,我能够想象到当时他们该有多难。
11月17日下午15时50分,堂叔从老家发来短信,告诉了家谱中我曾祖父、太祖父的名字,寻根真的有了着落。
老家栖霞市蛇窝泊镇,位于栖霞、莱阳、海阳三市(县)交界,在改革开放30年间脱颖而出,已经成为山东省中心镇。人杰地灵、气候宜人的老家有着150多年种植苹果的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已经成为“中国苹果之乡”的重要集散地。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新的福祉,听堂弟介绍,堂叔家住着宽敞明亮的五间砖瓦房,仅苹果园一项年收入就超过三万元,日子过得很殷实。
从胶东半岛走来,风雨兼程在白山林海间。一代代栖霞人把自强不息的闯关东精神,变成建设靖宇革命老区的满怀激情。拼却一腔锦绣,点燃一片希望,告慰了安息在猫儿脸山下的祖先。
人在关东,根在栖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