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7 09: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郝 懿 行 传
郝庆光 牟翠玲
郝懿行,山东栖霞城里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二(1757)年七月初六日,字恂九,一字寻韭,号兰皋。著名经学家、 训诂学家。任江南司户部主事,嘉庆四年进士。祖籍山西太原,后由襄阳府枣阳县迁居直隶枣强县,又徙居山东莱州府。栖霞一世祖郝明远于明洪武三年由莱州府徙居栖霞县金山之仙广里。其故居在县城南隅,位于旧县衙大门约三十米处,占地三亩,旧称南郝宅。有太房、客厅、晒书堂、双莲书屋等。前后五排房屋,组成四进院,有以内过道和外长巷贯通前后,构成五合一院,共41间。后嗣多英哲。四世祖郝经以廪膳生开栖霞郝氏优学仕进之嚆矢。五世祖郝如金,贡生,任山西太原府忻州同知,六世祖郝源邑庠生,礼部儒官;郝洁,万历五年进士,任安徽蒙城、广东海宁知县;七世祖郝守栻,贡生,任直隶无极县知县;八世祖郝晋,崇祯元年进士,任兵刑两部左右侍郎。家业固豪富,自其祖父郝光宏始,家道中落。其父郝培元,字万资,号梅葊,两举优行,贡生,候选训导,有著作《梅叟閒评》传世。郝懿行姊妹五人,兄弟三人,郝懿行居长,弟懿林、懿徽(殇)。
郝懿行七岁入家塾,日读《论语》、《孟子》数行。恂恂谦退,讷若不出口,然自守廉介,不轻与人晋接。遇非素知音者,相对竟日无一语。迨谈论经义,则喋喋忘倦。出身书香门第,幼受熏陶,别无他嗜,惟孜孜好学,受教于济宁孝廉李承琏后,心醉六经,寒暑不辍。有钱即买书,以书悦目;路行读书,头触树干而不自。尝自勖云:少年居家,以读书为孝爱;出仕做官,以读书为忠勤,修身以读书为卓德,立名以读书为奇勋。乾隆四十年(1776)入邑庠,四十二年,娶上林村林中立女为妻(五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亡),四十三年廪生,受知于学使赵鹿泉,人称为“栖霞四杰”之一。五十一年秋,决科大课,拔郝懿行第一,为齐鲁之冠,以优贡生入太学。次年春,因连姻故,与福山河北村王照圆共师于福山名儒王古邨。七月八日,秉父梅葊之命,搜集先八世祖郝晋诗文兼拓墨刻石,辑成《丸啸斋集》,并作《丸啸斋集序》、《重装墨刻序》,书中尽述郝晋为政生平和退居山村后“一觴一咏,”“雅喜林泉,不辞翰墨,”“笔力清遒,丰骨高峻”的晚年生活和诗文书法成就。同年冬,与王照圆完婚。新婚良夜月明,夫妇以诗唱和。夫人口拈四题,限酒热诗成。郝懿行有《却扇诗》云:“二十五年谐凤卜,八千余里壮鹏图。灯前滉漾窥粧镜,切莫低声喚老奴。”王照圆有诗云:“千里良缘彩线牵,三冬榖旦结团圆。挑灯最喜亲风雅,先说周南第一篇。”后又作《 关关雎鸠》、《河鲤登龙门》、《邦家之光》、《飞鸿响远音》、《花烛词》等多首。
乾隆五十三年七月初,赴济南乡试,中举人。夫人作《戊申秋试寄兰皋》诗:“小试文场久擅名,矮庐一室信经营。案头挥笔风添势,夜半构思月助明。花结锦**易懒,云飞露白马登程。如君折得蟾宫桂,自尔高山听鹿鸣”,以励其夫。嘉庆四年春,至京都寓山左会馆,应礼部试中进士,任户部江南司主事。是年六月,家中莲开并蒂,父亲请历下杨受廷作画《并蒂莲》,并题诗于侧曰:“莲并蒂,古称祥,今观之,何弗臧!有令子,闻于邦,储凤毛,卜寖昌,以娱老,且寿康,双莲室,足徜徉。”遂后郝懿行根据父亲的遗愿,将故居的书房亲题匾额命名为《双莲书屋》,十月四日并作《双莲华记》。同年十月,王照圆赴京。嘉庆五年十一月初八日,其父郝培元仙逝,郝懿行与王照圆归里服丧。守丧期间,郝懿行游览栖霞古迹名山,作《游方山记》、《柳夼蓭记》。及游太虚宫,作《铁树篇》等。嘉庆七年春为王古邨作《壸海生诗草叙》。嘉庆八年夏,服阕进京就农部职,寓于晒书精舍。始撰《山海经笺疏》,夫人撰《列仙传校正》,所用《道藏》资料需到白云观藏经处借阅。但按当时规定,藏经之阁王照圆不得登临,郝懿行助之。郝懿行于梅华书屋西小园乱石中获色深绿、金星满体的奇石,相砚名家刘大木谓其盖鼍矶之异者,镌为两砚,一砚名绿蛙,一砚名碧叶,郝懿行作《砚影叙》以记之。
清乾隆、嘉庆年间,大兴文字狱,禁锢百姓思想,又提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转移人们反清斗争的目标。因此在文化界,读书治学大都脱离现实,而埋头于古书古学,并逐渐形成对经书古义的考据之风,这种学风史称“乾嘉学派”。在考据风气的影响下,郝懿行也偏爱训诂,喜读《三仓》、《尔雅》等文字训诂方面的书籍。嘉庆十三年(1809),始撰《尔雅义疏》,常与王念孙、阮元、孙星衍、王引之、马瑞辰等学者共行研榷。二十一年(1817),移居海岱门东之齐鲁会馆。投老残年,官情久淡,郎署二十余年未迁一官,因官俸微薄,孔兄交绝,童仆不具,庭院蓬蒿常满,贫病交集,典衣购书,曾将一日三餐减为两餐。为医贫,遂设馆授徒,但因生徒寥寥,窘况难转。即便如此,仍不改初衷,奋发著书立说,“漏下四鼓者四十年”。
郝懿行刊出著作共计近四百卷,现存家刻板1994块。其著作有《诗经拾遗》、《宝训》(八卷)、《汲冢周书辑要》(一卷)、《易说》(十二卷)、《诗问》(七卷,与王照圆合著)、《诗说》(二卷)、《书说》(二卷)、《礼记笺》(四十九卷)、《读书记》(八卷)、《春秋说略》(十二卷)、《春秋比》(二卷)、《山海经笺疏》(十八卷,附图讃一卷、订譌一卷)、《竹书纪年校正》(十四卷,附竹书记年通考)、《证俗文》(十九卷)、《补宋书刑罚志》(一卷)、《补宋书食货志》(一卷)、《宋琐语》、《晋宋书故》(一卷)、《尔雅义疏》(十九卷) 、《海错》、《燕子春秋》、《蜂衙小记》、《颜氏家训校记》、《晒书堂诗钞》(二卷)、《晒书堂诗馀》、《晒书堂文集》(十二卷)、《晒书堂外集》(二卷)、《晒书堂别集》(一卷)、《晒书堂笔记》(二卷)、《晒书堂笔録》(六卷)、《晒书堂时文》、《晒书堂试帖》、《晒书堂和鸣集》(与王照圆合著)。未刊者:《说文广诂》、《大戴礼记校正》(十三卷)、《韩诗外传校正》(十卷)、《淮南子校正》(二十一卷)、《前汉书校正》、《后汉书校正》、《文心雕龙补注》(十卷)、《说苑校正》(二十卷)、《新序校正》(十卷)、《盐铁论校正》(十二卷)、《世说新语校正》、《穆天子传补注》、《小尔雅补注》、《急就篇校正》、《风俗通义校正》(四卷)、《昭明文选校正》(六十卷)、《广韵校正》、《玉篇校正》、《水经注校正》、《九经古义校正》、《风星正源增补》、《古文考证》、《汉纪摘考》、《偷閒集》、《鑑略》、《晋文钞》、《游文小史》等。
郝懿行瘁尽心力之作是《尔雅义疏》。《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训诂书,汉人旧注失传,只存晋郭璞注本。宋代邢昺依郭本作疏,学者奉为圭臬,然于古字古言,未能融会贯通。后有邵晋涵《尔雅正义》,但邵书于“声音训诂之原,尚多壅阂,故鲜发明”,于草木虫鱼,“尤多影响。”为补邢、邵书之失,郝懿行用“因声求义”、“音通义近”之法,对此书穷源竟委,博及群书,凡古今一字之异,一义之偏,无不搜罗,分别是非,经十二年之功,著成《尔雅义疏》。原书名为《尔雅略义》,因初著之时,欲以简略成书,后购得阮氏《经籍纂诂》,足资采猎,遂扩为《义疏》。郝懿行重声音文字,主张以声音训诂,简明通假现象,究明本字。对无固定书写形式的联绵词,亦能据音系联,并能将古音和谐声结合起来,论说词义,探寻语源。《尔雅义疏》最突出的特点与贡献在于名物的训诂。《尔雅》所录物种繁多,故郝氏于名物训释特详,尤重目验与实证,“田居多年,遇草木虫鱼有弗知者,必询其名,详查其形,考之古书以徵其然否。今兹疏中,其异于旧读者,皆经目验,非凭胸臆”(胡培翬《郝氏墓表》),故《辞海》称其“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尔雅义疏》其疏证草木虫鱼之详确,胜过以往诸家,1980年版的《辞海》中引用《尔雅义疏》注释条目甚多。
《尔雅义疏》初由高邮王念孙通订,正其声音,削除芜累。道光六年,由仪征阮元为之刊行,收入《皇清经解》丛书中。道光三十年,沔阳陆迠瀛据此本雕刻单行,以上为删本。咸丰六年,聊城杨以增据钱塘严氏所钞足本重刊,又经仁和胡珽补刊而成;同治四年,郝懿行孙郝联荪、郝联薇以杨氏足本校勘后编入《郝氏遗书》;光绪十二年,湖北官书局又据郝氏家刻本重刊,民国二十五年上海中华书局复收入《四部摘要》并于1982年11月出版。《尔雅义疏》版本共六种,分出两源,其中陆迠瀛木犀香馆刊本,经清代著名学者陈奐、李慈铭校订,刊刻之误多所厘正,为众本中学术价值较高者。1992年由孔子文化大全编辑部编辑、山东友谊书社等出版。另有代表作《春秋说略》,历时二十载,三易其稿,把历代学者对《春秋》一书的分歧意见详加评析,逐一澄清。郝懿行自许“不失毫厘”,为“不刊之作”。《四库全书》总篆纪昀说“吾见历代论《春秋》者无虑百数十家,唯兹划尽千秋藤葛”;至于《山海经笺疏》,郝懿行在前人的基础上,广征博引,正名辨物,刊正疏谬,进一步从音韵训诂方面作了不少补正,他的补正超过了当代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和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等书,被称为“实事求是之学”。阮元评价说:“吴氏广注,征引虽博,失之芜杂。毕沅校本,订正文字,尚多疏略。惟懿行精而不凿,博而不滥。”清人张之洞在他指导治学门径的《书目答问》一书中,举《山海经》读本,也首列《山海经笺疏》,次列《山海经新校正》,并特别指出:“郝胜于毕”。
郝懿行的杰出学术成就,一靠自己苦研,二赖其夫人王照圆毕力相助。王照圆,乾隆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出生,福山县河北村王锡玮之女,六岁而孤。初名瑞玉,字照圆,后因梦改字为名曰照圆,字瑞玉,号婉佺。其母林氏,为栖霞县望族,幼知书,居家有度。王照圆十岁时,即读父书,教以《孝经》、《内则》。是年秋夜雨后,照圆与诸女伴戏于月下,即作出“海上一轮月,乾坤通徹明,兔宫桂花满,先照玉堂中”的佳句,被视为才女。十二岁,母授毛诗,令背诵,常至夜分。自知励志,博览群书。常以“平生要做校书女,不负乌衣巷里人”自励自勉,著书不已。与郝懿行成婚后,志同道合,如师如友,常与之以诗对答,后被辑成《诗问》(七卷)。其母尝曰:“昔班氏注《列女传》,今其书亡,如能补为之注,是余所望于汝也”。王照圆遂遵母嘱,作补注八卷之多。在学术研究著作过程中,两人常焚香对坐,析疑辩难,参正异同得失。郝懿行养病停止著作《尔雅义疏》期间,仍披卷颂吟,写出晋、宋等书札记,夫人为之抄录整理成帙。书成,夫人又为《晋宋书故》作跋,述下丈夫数年来因病而废撰,犹复缘闲订史,以及自己相助情况。此跋在当时传为佳话,有人将它与历史上李清照为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作序相媲美,只是与李清照在“嫠居乱后者不同”(李慈铭手校《晋宋书故》)。《尔雅义疏》成,内“间取照圆说”(《清史稿》卷482页)。夫人认为朱熹所注《诗经》亦不完善,遂重注《诗经》。连著名学者马元伯著《毛诗传笺通释》都引用王照圆《葩经小记》文字,可见其见解之深,学识之博。夫人已刊著作共计20卷:《烈女传补注》八卷、《叙录》一卷、《校正》一卷,《列仙传校正》二卷、《列仙讃》一卷,《葩经小记》,《梦书》一卷,《晒书堂闺中文存》一卷,《家人祭财神率尔有作》(诗十首,附在和鸣集后),另有《婉佺诗草》、《诗经小记》,与郝懿行合著有《诗问》、《和鸣集》等。
王照圆为人贤达。寓居京都后,王照圆在与著名学者交往中,倍受尊重。臧庸慕王照圆之名,曾以《孝节録》丐序于王,夫人应其请,且作一首《读孝节録》诗,臧庸叹称:此诗“性情真挚,文辞高旷,得六朝文法,书法亦遒劲,唐人欧、禇遗范也”。臧庸在为王照圆撰《列女传补注序》中云:“岁庚午,庸再游学京师,一时师友之盛,日以经史古义相研究,时有父子著述,一家两先生,王石渠观察暨令嗣曼卿学士也;有夫妇著述,一家两先生者,郝兰皋户部暨德配王婉佺安人也。故清代乾嘉时期,学术界有”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妇“之誉(《清史稿·郝懿行传》)。著名经学家尚书阮元之斋原名“续古斋”,后王照圆为阮元母子题诗中有“齐名积古从公定,室有藏书是母留”句,阮元遂将斋名由“续古斋”改为“积古斋”。
郝懿行著作,生前未刊行,至其孙郝联薇始不遗余力地一一付梓。光绪七年十二月,经顺天府尹游百川代奏进呈郝懿行所著《春秋说略》、《春秋比》、《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上谕:“前据顺天府尹游百川呈进,已故户部主事郝懿行所著书四种,当交南书房翰林阅看,据称郝懿行学问渊博,经书湛深。嘉庆年间海内推重所著《春秋比》、《春秋说略》、《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各书精博邃密,足资考证,所进之书,即著留览。钦此。”光绪八年十二月,顺天府兼尹堂毕道远、尹堂周家楣代奏、进呈郝懿行所著《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并王照圆所著《诗说》、《诗问》、《列女传补注》、《女録》、《女校》,上谕:“前据顺天府府尹游百川呈进,已故主事郝懿行所著《春秋比》等书,有旨留览,兹复据兼管顺天府府尹毕道远等,续进郝懿行及其妻王照圆所著各书,当交南书房翰林阅看,据称郝懿行颛意纂述,阐明古义,其妻王照圆博涉经史,疏解精严等语。郝懿行所著《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王照圆所著《诗说》、《诗问》、《列女传补注》,均著留览。钦此。”
郝懿行生前曾作诗句曰:“书田留与子孙耕”。其孙郝联薇实现了郝懿行的愿望,作诗云:“故人来者两茫然,岂有偏私故变迁。只为祖庭多著述,忍听心血一生湮”;“当今天子重儒生,一再留观感圣明,我祖居然游艺苑,老农老圃宁齐名”;“不置田园刊祖书,关心亲族笑吾愚。岂知板籍传家远,胜遗膏腴万顷馀”。斯言肺腑,其理良是。郝懿行用尽毕生心血著述,由此而彪炳史册。
道光五年二月初六日郝懿行卒于京邸,享天年70岁,四月,其子云鹄扶柩归里。五月之望,举葬于金钩山茔 。墓地位于山东省栖霞市城北七里庄东北之金钩山腰。墓以自然石块砌成,为土坑竖穴,葬事简陋,但古风扑扑,每年均有文人学者前来凭吊,这里松翠果香,雅致肃穆,前望白洋河,细浪潺潺,岸柳垂丝。郝懿行除有丰富的著述,家徒四壁,王夫人无皇録,无居业,为夫运柩举葬且乏其用。郝懿行之同窗、乡友,著名学者牟庭其《郝君兰皋墓志铭》中慨叹道:“古人云:金满籝,不如遗一经;今日抱书编,不如一囊钱。平生但信古人言,哭死方知事不然。不可生无书,那可死无钱。呜呼!古人一瞑百不见,长使今人泪如霰。” 1978年10月30日,栖霞县革命委员会将郝懿行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4月17日烟台市人民*政*府*为郝懿行竖墓碑,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郝懿行逝世后,王照圆归里,乃深居简出,专意整理丈夫遗著,以期彰显于世。咸丰元年(1851)正月初十日溘逝家中,享年89岁。牟庭褒之曰:郝王“夫妇同学,久官益贫,然富于著述,其书满家,海内禀仰,尊为经师,此孺人平生所愿望者也”(《林儒人家传》)。《辞海》称她“长于训诂,亦擅文学”。
郝懿行与林夫人举二女一子,长女桂,次女英(殇),子毓麟(殇);与王夫人生三子一女,长子寿恩(殇)、次子文虎(殇)、三子云鹄,女幼兰(殇)。有孙七,曰联荪、联葵(殇)、联薇、联茹、联蕙、联芬(出嗣)、联芝(殇)。联荪,字向荣,号伯楷,附贡生,保举训导候选;联薇,字小翔,号近垣,以布衣投效军营著劳绩保荐知县,后擢顺天府东路同知、升涿州知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