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2-29 18: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2-12-30 22:16 编辑
黄帝第三十四代池民:池民,姓池。据阿池于二〇〇二年池氏宗亲网,《池氏考源》中载:公元前十世纪中叶,黄帝四十一世胄、汤殷二十三世之裔,殷姓,讳民,佐周穆王(西周第五王)有功,周穆王封民食采于池(渑池),后遂以池为姓。“民”是池姓的大始祖,他肇姓至今有二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渑池乃吾池姓起源之旧家祖地。·········公元二二〇年(东汉延康元年),汉之循吏,吾池姓四十世之祖瑗受中牟县令。瑗公传二十三世(池姓六十二世)鲤腾公,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其家人随王入闽。
黄帝第三十四代王子周(见明时杨信民撰《姓源珠玑》)郝期(本谱作黄帝第三十五代):据《唐书》卷七十三卷下谓:郝氏出自郝省氏(本谱伏羲之弟郝骨氏)佐太昊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本谱郝城),有系。本谱以王子周封郝姓疑误乎?待考。
燧人氏 ——伏羲氏、郝骨氏、女娲氏。此谱以郝骨氏(郝省氏)后裔郝期为郝姓始祖。据《郝姓通书》等其他的有关资料考证:郝骨氏即与郝省氏、郝胥氏等诸多氏族或部落,分别居淮河、渭河、黄河等流域地区,至商末帝乙之世,有氏族部落酋长名叫期始封于大原郝乡(今陕西省盩厔县与鄠县境内。见《急就篇》云:“郝利亲。”颜师古註:“郝,京兆盩厔乡名,因地以命氏焉。汉有郝贤,今盩厔县犹出郝姓。利亲,言其善父母也。”)。“期”是郝姓的大始祖,他肇姓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盩厔乃吾郝姓起源之旧家祖地。
上溯谱系如下:
郝姓谱以郝骨氏下续至郝期,受封郝。
承郝骨氏 ——郝骨氏——郝骨氏——郝骨氏——郝骨氏——郝骨氏——郝骨氏——郝骨氏——郝骨氏——郝骨氏——郝骨氏——郝骨氏——郝骨氏——·······
郝姓谱又以郝期,受封郝。下续至二一代郝晏始祖,录考如下:
郝骨氏 ——郝期(商帝乙时人)——正明——匡良——郝稷——郝奎——忠肃——孝康——相德——从安——春赫——宣慈——景明——象麟——叔献——宏隆——共懿——昭昌——惠和——纲常——君权——烈山——郝晏(先秦上卿,霍蕓君)——郝莱——郝广——郝尚——伯通——郝珪、郝瑗。郝瑗(汉高祖刘邦时任太原郡守)——郝夔。
南宋时人罗泌撰《路史》云:“帝之弟郝骨氏,为帝立制,其裔孙子期,帝乙封之太原之郝,后有郝氏、郝骨氏。”又云:“郝,今太原有郝乡,太昊弟郝骨氏后。一云右扶风盩厔乡也。帝乙时,有子期因封之曰郝云。”又云:“太昊后风姓国名记:郝、辰、巫、武、沅。”
本帖者引用郝维新撰《传说中的郝国》一文,供爱好姓氏文化读者研究和时常温习学过的理论知识,以资参考如下:
传说中的郝国
古代的中国,小国林立。这是多部史书中均有这样的记载。如《吕氏春秋》一书中称:“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三千餘国。”在《晋书》中亦称:“自孔甲以后,以至于桀,诸侯相兼,其能存者三千餘国”四千多年前,夏朝之初,有近万个部落、方国,当时方国、部落之间征战不息,经过了六百多年,到了商朝之初,仅剩下三千餘国。三分之二的方国被消灭了,说明当时兼并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晋书》又称:“春秋之初,尚存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而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由此可知,从商朝之初到春秋之末,近一千二百年间,方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残酷,大部分方国被消灭了。仅剩下一百七十国。从商朝之初的三千餘国到春秋之初的一千二百个国中多数没有留下国名,到春秋末期留下国名的也只有一百七十国。而在这一百七十国中没有郝国的名字,在古代史中也没有查到郝国的记述。那么传说中的郝国到底是否存在过?这是本文讨论的主题,讨论分述如下:
关于郝国的传说
郝廻说郝国
根据南北朝时期在梁武帝王朝任江夏太守的郝廻所撰《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该文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是时以火司化也,听豫州之鸣鸟,以作乐歌,以龙作官职也。生都于陈,终葬周南山之阴。郝省为太昊后土,能平九州,辨土地为宜,以教后世,兆民祀之,以配社。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逮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郝廻文中把郝国的存在、时间、地点以及迁徙情况均写得很具体。所以我认为该文是可信的。又有南宋罗泌撰《路史》一书中有郝国的记述可佐证,故该文对研究郝国的存在和郝氏源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陕西通志》说郝国
清朝雍正十三年间,刘于义等修《敕修陕西通志》一书中多处提到郝国。在卷二夏商州国邑表中称:“雍州、郝、盩厔。”又称:“郝,商郝国,太昊弟郝骨氏后,右扶风盩厔乡也。”在卷十八中称:“郝(《路史》国名记),太昊弟郝骨氏后,帝乙时,有子期因封之曰郝云。”从《陕西通志》可知,在商朝末期,帝乙王在位时,郝国建于盩厔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从全文来看,其主要根据是源自宋朝学者罗泌所撰《路史》一书。另外,清道光七年,王志沂辑《陕西志辑要》一书称:“周郝国,秦内史地,汉置盩厔县,后汉废入武功,晋复置县。”王志沂与刘于义所说郝国虽在时间说法不同,但是都说郝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是一致的。他们对于郝国的论述,是证明在商末周初确实存在过郝国的一个重要佐证。
《盩厔县志》说郝国
清朝乾隆五十年,当时的县太爷杨仪等修《盩厔县志》一书称:“盩厔,古骆国,商郝国。《路史》:太昊弟郝省(字或作骨,形近致误)氏之后,右扶风盩厔也。《说文》郝(黑各切)右扶风盩厔乡名。《广韵》:商帝乙之弟期封国于郝(今之郝村)。按《唐书·宰相世系表》: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与《说文》异俟考。”另外,民国初期,庞文中所修《盩厔县志》亦有上述记载,不再赘述。总之我们从《盩厔县志》中可以知道,在商朝末期,郝国建于盩厔,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
《陕西方志考》说郝国
高峰先生编著的《陕西方志考》,在周至县一节中称:“周至县的历史沿革,周为郝国之地。秦朝为内史之地。西汉置盩厔,后汉并入武功县。晋复置盩厔县。北魏又置仓城县、温汤县,后废。隋代因之。唐代更名宜寿县,后复名盩厔县。五代因之,宋代属凤翔府,又增置清平军。金升为恒州。元朝、明朝皆为盩厔县。清代因之。明、清皆属西安府。民国初属关中道,后为陕西第九行政专员分属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咸阳专区属县。盩厔县一九六四年改为周至县。”高峰先生的论述也是郝国存在的重要依据。
何光岳先生说郝国
最近看到著名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著《中华姓氏源流史》中有郝国的论述。该书称:“郝,原为太昊氏时郝省氏的氏族部落,后来形成国家,到商王帝乙,封裔孙期于此为郝国,其后为郝氏。到周初太原之戎所占领,入春秋为晋国领土。”又称:“盖郝省氏乃郝骨氏之误。太昊伏羲氏曾建都于陈,即今陕西宝鸡陈仓,而东面即有盩厔郝乡,当为伏羲氏之弟郝骨氏之地。后郝骨氏于虞夏时东迁太原郝乡,商帝乙封王子子期于此,其后裔为郝氏。”据此,根据何光岳先生的论述使我们知道,在历史上郝国确实存在过。
综合上论述,传说中的郝国,不仅仅是一个传说,而且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它建于商末周初,应在《晋书》所说的一千二百国之列。
二、郝国在哪里?
郝国究竟在哪里?如同郝氏发源地郝乡一样,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如上所说何光岳先生说为晋国领土,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何先生是说郝国在今山西省境内。而郝廻和高峰先生则说郝国在今陕西省境内,《陕西通志》和《盩厔县志》亦称郝国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地内,孰是孰非,无法确定。因为学术问题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而是要有确凿的证据和考古发现来证明,又因为无史书可佐证。只好将两种说法并列于此。让史学家界去评说。如果问我个人的意见,我认为说郝国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的理由更充分。根据家谱有关资料可知,郝国是在盩厔郝乡的基础发展而形成郝国的。即建于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
三、郝国是何时灭亡的?
正如正史没有郝国的记述,当然也就没有郝国何时灭亡的记载。为什么存在几百年的郝国竟被人们所遗忘呢?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国小;二是灭亡较早;三是国家存在时间较短,所以被人们所遗忘。在家谱资料中虽有郝国被消灭的记述,但也不统一。有两种说法:一是郝国被秦武公于公元前684年所灭亡。二是郝国被秦穆公于公元前629年所灭。两者相差五十多年,由于无正史可证,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但两者均为春秋中期,所以可以说郝国是在春秋中期为秦国所灭。那场亡国的悲剧给郝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日之间,郝国家园变为废墟。昔日的贵族沦为亡国之奴,郝国的之民战死在疆场或沦为奴隶,余者带着亡国之痛,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逃亡,从此散居在各地开始新的生活。这是郝氏家族第一次大迁徙。也为郝氏家族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四、讨论的结论
通过上述的讨论可否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1、传说的郝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
2、郝国是建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
3、郝国建于商末周初,即公元前十一世纪;
4、郝国立国四百余年,在公元前七世纪,为秦国所灭。
黄帝第三十五代箕子:《氏族典》第十一卷,箕子,周封朝鲜有:鲜氏、朝鲜氏、鲜于氏。
黄帝第三十五代武庚:《氏族典》第十一卷,武王封其子武庚于邶,武庚叛,周公征之,乃以帝乙之元子微子封于宋,为周之宾,三十二世而齐、魏、楚共灭之,三分其地后,衍生姓氏见于黄帝第五十九代宋君偃。
黄帝第三十七代湣公:初微仲之孙,湣公生弗父何,四世为孔父嘉,遭华督之难,子木金父逃于鲁,为孔父氏,孔氏生祈父为防大夫,子房叔生伯夏,夏生叔粱纥,封于鄹,生孟皮,袭鄹属鄹氏,又娶颜氏女,生仲尼,名丘是为夫子(洪武《正韵》註曰:孔字子从乙,乙者燕也,不忘元鸟之祖也)。
邓庆 ——邓桓——邓昆——邓忠——晖吉——日浩——煦和——邓杞——朗喜——邓怡——邓沛——······
古锐 ——古济——古庸——古居——古朝——古清——宜敬——古梧——古俊——胡集——古闳——········
熊遂 ——吴柯、相。相,妣朱氏——疆鸠、夷。夷,妣杜氏——餘桥,疑。疑,妣颜氏——柯芦,姓柯,妣梅氏——周繇、子能。周繇——屈羽——夷吾——禽处——吴转——颇高——········
柯芦——周繇、子能。子能——文光、文辉、文耀、瑞昌。文辉——柯佐,裔分支众多。
柯姓第一代柯庆文,北宋时父子五进士。柯庆文——六代,启学——七代,柯殼英,招赘蔡十郞。柯蔡联宗自此始。柯殼英——柯叟,塘边派。······柯尾奴,南塘派。有谱系。
黄帝第三十四代柯芦:柯芦,柯姓网柯芦列为黄帝第五十一代。
黄帝第三十四代柯佐:柯佐,至黄帝一百〇九代入闽始祖柯延照,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入闽驻金门桥。裔衍遍布,江苏无锡、浙江建州、江西的景德、德兴、婺源鄱阳等地。
阎章:父仲奕,前汉末阎章居荥阳,生阎畅,阎畅生显、景、晏。
井伯——百里奚——孟明视,姓明——西乞術,姓白姓,南阳堂。白乙丙,白起——白兴,秦昭王时——白应顺。
西周世系简表(续二)
西周三:康王钊,公元前一一七八年至公元前一一〇五年,在位二十六年——西周四:昭王瑕,公元前一一〇五年至公元前一〇〇二年,在位五十一年——西周五:穆王满,公元前一〇〇一年至公元前九四七年,在位五十五年——西周六:共王繄扈,公元前九四六年至公元前九三五年,在位一十二年——西周七:懿王艱(艮改喜)(圉)公元前九三四年至公元前九一〇年,在位二十五年——西周八:孝王辟方,公元前九〇九年至公元前八九五年,在位十五年——西周九:夷王燮,公元前八九四年至公元前八七九年,在位十六年——西周十:厉王胡,公元前八七八年至公元前八四二年,在位三十七年——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八四一年至公元前八二八年,共有十四年。由周定公与召穆公推行共和政治——西周十一:宣王靖(静),公元前八二七年至公元前七八二年,在位四十六年,妣姜氏,郑桓友,姓郑。——西周十二:幽王宫涅,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公元前七七一年, 在位十一年,妣申氏、妣褒姒氏。
东周一:平王宜臼,公元前七七〇年至公元前七二〇年,在位五十一年,国都洛阳。伯服,公元前七二二年,春秋始。
河间堂詹姓统宗谱系。
詹姓纪年元年为公元前八二七年。
詹姓第一代始祖詹文侯,周宣王次子,名至宏至弘,字文录,西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