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玖成文一家人 (又名:帯着泪痕的欢笑)
郝新生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40万字的写实性长篇小说。以山城市省属第五建筑公司为故事发生地,以七五、七六两年间震撼中国大地的政治风云变幻为主要背景,鲜活地描写了玖成文一家人的苦乐悲欢,以及一批坚持企业整顿、坚持发展生产、坚持正义的党的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群众同执行“四人帮”路线的省、市个别领导、企业负责人及工人队伍里的犯罪分子进行的激烈斗争。斗争曲折、反复,意外事件一个接着一个。生死般的搏斗使小说主人公玖成文一家度过了刻骨铭心的两年时光。“四人帮”垮台,开始拨乱反正,玖成文一家和许多身心遭受到巨大创伤的人们,擦去泪水,脸上露出了帯着泪痕的欢笑。
小说作者查阅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以敏锐的思想触角揭示了社会时势与个人命运的必然联系,生动刻划了高级知识分子、主任工程师玖成文与妻子李淑云、儿子玖刚、女儿玖岚、未过门的儿媳贺英的喜 怒哀乐,深刻描绘了玖成文及其周围的公司党委书记马龙泉、老主任郭庭光、木工班长刘继旺等人纯洁的党性、正直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顽强追求,充分揭露了窃据重要职务的武发仁、孙敬义、贾怀中、范杰等人的丑恶灵魂与卑劣行径。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昭示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发展规律。
小说凝集了作者的丰富阅历与社会观察,塑造了40多个有姓名有性格的正反两方面人物形象及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流畅的语言、紧凑的情节、完整的故事把他们栩栩如生地展现给读者,一定会使读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得到感念和启迪。
以我国建筑行业劳动与生活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不多,像本书这样贴近建筑工地劳动情景的描写更是鲜有。这部小说弥补了这方面文学创作的不足和遗憾。
出版此书以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同时,将此书献给我的父亲母亲。这里有他们的故事。愿两位老人的灵魂安享永恒的幸福!
引子:作者和小说主人公玖成文的对话
作者:玖工,我写这部小说时对您的姓氏费过一番脑筋,就是想给您改个别的姓氏还按您现在的姓氏来写。我查《百家姓》,没有“玖”这个姓。请问,您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呢?
玖成文:以前也有人问过我的姓氏问题,为什么姓“玖”?这里有个故事。听我父亲讲,我们本家最早姓“仇”,发音为“求助”的“求”。因为我爷爷的爷爷是义和团的人,义和团被镇压后,他跑到黑龙江林区躲避起来,将“仇”字的人字旁去掉,变成了“九”,过起隐名埋姓的生活。后来我爷爷的父亲又把“九”字大写为“玖”,便一辈一辈的流传下来。前几年我对这个姓好奇,便查了史书,原来中国有个《万姓谱》,里面有单姓30038个,复性1619个,比《百家姓》的504个姓氏多多了。姓啥的都有,有姓人体器官的,如头、骨、心、肾、肠、手,有姓油、盐、酱、醋的,也有姓数字的,从一到十都有,还有百、千、万、亿、兆。“九”字本来就是个姓!相传上古神农之师“九灵”就是“九”姓之始。春秋时有秦人“九方皋”,善相马。唐朝戎州太守叫“九希采”,宋代知庆知府叫“九真”,明代德兴知县叫“九焯”。 据说“仇”姓也是出自于“九”姓呢,说商纣王杀“九候”,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人在姓氏上加了人字旁,把“九”姓变成“仇”姓,牢记纣王杀祖之仇。我的祖辈把“仇”改回“九”,大概是告诉子孙后代不要人为的制造仇恨和仇杀吧!
你知道文革时社会流传有“九种人”,是专政对象。有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知识分子排到第九位,所以称“老九”,“四人帮”一伙又在“老九”前加一个臭字,变成“臭老九”。我这个知识分子刚好姓玖,又屡遭磨难,也就名符其实地成了“臭老九”的代表人物了。所以,你在小说里更不能给我改姓了!
作者:我孤陋寡闻了。“玖”这个姓还真有不少的含义,那就仍然用您现在的姓氏了。玖工,小说的初稿您看过了,有什么意见提提。
玖成文:基本上符合我的实际。那二年是我一生中最激动、最振奋、最痛苦的时期。伟人去世,国家动荡,天灾**,风云骤变。几乎人世间所有的不幸都让我摊上了。庆幸的是,苦难和折磨在一九七六年十月得到了终止!
看了你的小说,我回忆起尘封多年的情感世界,好几处我读着流了泪,唏嘘不已,难以自控。与我相濡以沫的老伴若不是做了罪恶的“四人帮”路线的牺牲品,能看到这本书里记述她的故事,该有多好!(玖成文沉寂了,望着墙上李淑云的遗像默默流泪。过了一会儿,他擦干泪水挥了挥手,又继续我们的对话。)
作者:玖工,您的日记和笔记我都看了,许多话都写进了小说里。您对灵魂的拷问和对问题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知识分子的坦荡胸怀和执着追求。写您的过程,我的心灵净化了,思想也升华了。
玖成文:不要这样说。当时我的所做所为多是直觉的反应,来不及深刻思考。看了你的小说,了解了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再重新认识,感受就不一样了。所以,我要感谢你的小说让我的视野开阔了,对那两年的经历有了深刻的反思和体会。
作者:小说里的马龙泉等人还和您常联系吗?他们都好吗?
玖成文:我们一直像自家人一样地走动。马龙泉回五公司当了两年党委书记,七九年初调到省里当省建委主任,一直干到离休。他现在身体很好,我和他至少一年能聚会三次。郭庭光做五公司的总经理,离休后,养鸟钓鱼,其乐融融。张云峰从白城调回接郭庭光的班,做了五年的总经理,后来提到市里当建工局局长。现在退休在省里的一个建工集团当顾问,依然精力充沛。刘继旺在八四年回老家山东,和他儿子创办了一个大公司,他是董事长,儿子是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继旺的徒弟李林是五公司的副总经理。他说他一退休就要到山东找他师父去。这都是好人哪,晚年真都过得有滋有味!对了,我想问问你,你对武发仁等人的描写怎么那么逼真、那么清楚呢?
作者:我采访过他们,也看过他们写的检查和揭发材料。我还找了相关人员,知道了很多具体细节。
玖成文:哦,怪不得好多事情的来龙去脉写的那么清楚。我头脑里的一些谜团也解开了。比如,在山城市铁路文化宫召开的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控诉大会,胡若明的父亲怎么会突然来到会场,撹黄了会议。公司所有人都说这是个解不开的谜团,这回看了你的小说才知道,是公司的小车司机小张默默做的工作。
对了,你采访了那么多人,他们的情况都怎么样?
作者:武发仁被判了十二年徒刑,保外就医时在厕所上吊自尽。郭敬义疯了,前几年病死了。贾怀中刑满释放后得了肝癌,治了半年就不行了。范杰的爱人王玉香被抢救过来后,立即提出与杀害她的丈夫范杰离婚,得到了法院的批准。范杰由于罪行很多,被判了十五年。他出狱后去了外地,在一个建筑工地当材料员。玖工,听说他出狱当天曾找过您女儿玖岚,跪在她面前猛抽自己的嘴巴,请求原谅。有这个事吗?
玖成文:有这个事。我女儿看都没看他一眼,转身离开了。他还去找过王玉香和孩子,王玉香已经再婚了,没有见他。
作者:玖工,我正想问你,玖岚、玖刚和贺英都好吗?
玖成文:他们都好。七七年玖岚的精神病就治好了,和公司的郑鸣杰结了婚,有个女儿,女儿音乐学院毕业后在北京当了演员。郑鸣杰后来调到市委宣传部当部长,玖岚在市文化局创作室。玖刚七九年考上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后来当系主任、副校长;贺英在五公司接了我的班,当了总工程师。他俩为了居住方便,更是为了安慰我,在七六年底结了婚。而且,贺英主动提出要早点有个孩子,让我退休后不至于孤单。他们婚后一直和我住在一起,现在他们也快退休了。他们的儿子在美国读的博士,回国后在一家合资公司当CEO。
作者:我给您好几本小说的征求意见稿,他们也看了吧?有什么意见?
玖成文:他们都看了,都说挺好。玖刚儿子过去不知道他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文革期间的故事。我们也不想让过去的痛苦和不幸影响或干扰孩子们的思想情绪,想让他们一帆风顺的成长。这回看了你的小说,玖刚儿子对我们有意见了。他埋怨我们不把文革期间的遭遇和感受讲给他,使他对中国当代史一点感性认识也没有,甚至不理解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对中国七五、七六两年的政治风云变幻更是莫明其妙、一头雾水。他对我们说,历史是面镜子,把镜子藏起来,不给他照一照,他怎么能知道今天幸福的来之不易?怎么能懂得和谐社会是多么的宝贵?又怎么能理解**涛总书记讲的“不折腾”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教训呢?你说说,玖刚儿子说的多么好啊!所以,不要错误的认为我们的孩子是只图享乐的一代,是信仰迷茫的一代,不是的!我们的孩子是喜欢思考的一代,是愿意听听父辈故事的一代!而我们不跟他们讲中国的当代史,特别是文革这段历史,很少写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以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伤痕文学”带来的痛苦,就可以让孩子们头脑清净、不受干扰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就可以一心扑实地去对待工作和享受生活,就可以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了,不对了,玖刚儿子代表年青一代向我们提出意见了!他们向我们要中国当代史的镜子照一照!
作者:您说的对!记得列宁同志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玖成文:特别是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在当前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期,看些悲剧故事有好处。悲剧的震撼力和穿透力极强,可以让人清醒,催人思考,净化人的心灵,体味到人生的终极目标,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根据作者与小说主人公玖成文的对话录音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