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经济高增长能否持续?中国贫富差距恶化的根源到底在哪?怎样理解中国金融的逻辑?“新国有化”的危险到底在哪? ”陈志武为民代言,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他试图用理性解决这个时代的焦虑,他的金融思想诠释了给人幸福是一切学问的基点,在一般人看来很严肃的名词——制度、分配、股权……都是实现个人幸福的具体工具。本书聚焦中国,收录了作者最近几年和媒体之间的对话,通过对中国当前社会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人的未来,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的改革方向以及中国人寻求幸福的具体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民众权益的代言书,一部中国社会转型的启示录。
1、开篇 陈志武和他的思想王国
在中国,被称为“经济学家”的约有6000人,但能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经济学者只有大约100人,陈志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2006年2月,美国《华尔街电讯》公布了一份十大华人经济学家的榜单。这份引人注目的榜单把学术影响力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其次是经济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上榜的10位经济学家中,陈志武教授名列其中。
2、第Ⅰ篇“中国奇迹”背后
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对于我这样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人来说,基本上从头到尾都经历过,看到了,对改革开放之前的情况也大概有所了解。1978年的时候我正好是高中毕业,我小学到初中到高中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觉得改革前后最大的一个基本差别,是给个人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多。就像中国政法大学一位教授所说的,他说其实回想起来,30年的改革开放就是把每个人想要做什么的手脚不再捆起来,给每个人的工作更大的自由,让每个人可以做学者、工程师、官员,要创业也可以。
3、第Ⅱ篇国富民穷之忧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成就世人公认。但是,因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各种问题开始表现出来,比如,经济中正出现新的国有化——国进民退,还有宏观调控中,很多政府行为又退回到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包括对一些竞争性产业的价格上涨进行直接控制。这些政策的后果是什么?
4、第Ⅲ篇金融市场变革
2005年7月26日,记者接到陈志武教授的电话。他说刚参加完一个主题为“中部崛起”的研讨会,会议上,来自地方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员济济一堂,对“中部崛起”战略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家对区域发展战略非常热衷,比我想像中的要热衷得多。”陈志武说,“大家一窝蜂地谈政府要成立这个,干预那个,兴奋的劲头让我很吃惊。”在陈志武看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权利平等和交易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