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9日这天,汤姆·奥奎斯特在曾让他享受惬意生活的雷曼兄弟公司接到了解雇通知书。 “我无法相信,我彻底震惊,”奥奎斯特这样对妻子说。
6天后,这家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在走过158年岁月后仓促破产,揭开美国乃至全球金融风暴的大幕。
奥奎斯特这才明白,雷曼解雇了自己,而美国经济紧接着“解雇”了雷曼。
时隔一年,纽约华尔街不复去年此时的惊恐。然而,经历这场风暴的华尔街究竟改变了什么,答案却不明确。
华尔街得到了救助,但更需要、也更为人们所期待的,是改变。
有救助
去年9月15日,雷曼申请破产保护。同样在次贷危机中苦苦挣扎的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以及美国国际集团也如临深渊,但最终分别因“他救”和“自救”而侥幸从奈何桥折回。
华尔街人人自危,忽然之间,不要说拿到8位数薪金,就连保住饭碗都不再容易。
一年后的今天,同样是华尔街,看到了不少回暖指数。但是回首过去这一年,华尔街除了四处飘散着美国纳税人的救市美钞外,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根本体制上的变革。
如今,华尔街金融机构依旧在买卖交易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尽管一些金融活动已经受监控,但没有具体标准可循,松与紧之间没有政策规定。
一些清醒的金融分析师感到担忧。
这是2009年9月9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外拍摄的华尔街路牌。新华社记者谷欣容摄 无变革
分析师认为,事实上,华尔街风暴后,美国金融政策制定者和议员们在过去一年间花费大量精力在做的事情是,拯救金融业,而不是变革金融业。
《纽约时报》12日一篇“悼念”雷曼破产一周年的文章说,一些投资者和经济师认为,美国金融业复苏缘于政府痛下血本、付出极其昂贵代价。而如果整个金融业的体制危机得不到重视和消除,下一次更严重危机也许不需几十年后,而将近在咫尺。
“下一次危机将置美国政府信用于险境,”文章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师西蒙·约翰逊认为,下一次危机的种子已经萌芽。他说,如果银行业依旧以纳税人作为风险投资的赌本保障,承受数百亿美元坏账的悲剧也就距离它们不远了。
“他们还在玩火,他们还会惨败,他们会让国家被算总账,”约翰逊说。
这是2009年9月1日,人们走在美国纽约华尔街上。新华社记者谷欣容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