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璧,生卒年不详,约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至清顺治末年(1662)在世。先祖谪戍兰州,遂家于此。
郝璧聪颖早达,青年时代便负诗名,显名乡里,且有抱负。崇祯十二年(1639),郝璧离乡赴京乡试,中举,后到扬州为官。崇祯末年,郝璧赴京参加“礼闱”会试。不久,明朝灭亡,遂又回扬州。入清后,以文才署太常博士,不久升为给事中,颇受清廷赏识和重用。顺治六年(1649),郝璧迁安徽按察副使。晚年退隐扬州,潜心著述,整理旧作,所著《兰石集》顺治年间在扬州刻印。郝璧晚年清贫,客死扬州。死时,仅“遗书数箧而已”。
郝璧一生多次与扬州发生关系,并最终客世于扬州。在扬州的时期,是郝璧诗文创作的旺盛时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其中七言长古《广陵篇》当数其中上乘之作。这首诗有80句,560字,是郝璧现存诗歌中最长的一首。作者首先对明末扬州繁荣景象进行了描绘:“此中游冶何年起,雪艳琼骄何时已……画船翠织藕花中,娟影鸿瞥藻镜里。花中镜里堪明秋,才到梅花岭上头。歌吹竹西萤苑路,雷塘过去平山游。青丝紫幄寻芳圃,宝鼎文蠡对翠羽……”接着,诗人感叹:“郑重昔游今废苑,留连高馆昔荒滨。百年胜地难再续,一日讨搜唯不足。”“无赖繁花天下半,偏分明月在扬州。”虽经战乱的破坏,但一旦复苏,隋唐旧风又起:“青楼荡子瑶华侧,袒呼百万一掷轻。”最后,诗人引隋炀帝荒淫奢侈而招亡国的教训警示人们:“富贵骄奢兰惠质,犹是隋帝大业年……古迷今迷花簪市,声伎虽长诗书徙。邦贤司教忧如何,力挽颓波少抑止……物极必刈归淳老,宁待芟夷反正始。”实为由景入理的佳作。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郝璧创作的《广陵竹枝词》。这是整100首的大型连章体组诗,对清代竹枝词创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详尽、系统地将明代扬州的历史变革、民俗风情、寺院禅林、自然风光、市井生活、饮食文化等,一一写来,好似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令人神往。现引数首,以窥一斑:“周遭二十四桥是,十六院中人已非。隋帝不来殿脚冷,曲池我亦醉忘归。”描绘的是扬州著名景点二十四桥。“花衫女子翠缨罗,珠帽儿童响玉珂。各带迎春花鬓侧,行人绮陌踏青歌。”则写出了扬州的戴花习俗。“湾头埂子客云屯,左卫街连缺口门。百宝横陈须眼碧,一时踊屦赝难论。”好似一幅生动的市井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