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老人去世三年内为什么不贴对联?
中国人的思想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最大,当然也有很多文化习俗可以在中国儒家文化中找到源头。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就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孝文化可以排到第三位,可见其在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在其思想核心中“孝”和“礼”二字决定了其所倡导的孝文化,肯定是具有一定的规范礼节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家里老人去世三年不能贴对联的来源。
儒家文化认为孩子需要在父母的照看三年下,才能实现照顾自己,所以需要在父母去世以后守孝三年,以示对父母的感恩怀念之情。实际上儒家真正的守孝期只有27个月,因为母亲哺乳孩子需要27个月,但是后人为了好计算,就设置成了3年。在守孝期间,需要居住在家,定期去父母的墓上打扫,并且要断绝一切的娱乐和社会交往活动,更不能贴上代表喜庆颜色的红对联。
礼、孝、仁是相互联系的,因为有了仁心才会会感恩父母的扶养、教导、培育之情,这才会有了孝的出现,有了孝以后,出于礼乐规制的约束,来通过守孝表达对父母的哀思之情。当然在中国古代很多关于孝的规制中,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合时宜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去分辨习俗的正确好恶。不管怎样心怀善心,对父母、对家人、对朋友,总是没有错的。
农村老人去世三年内不贴对联是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习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统,其实就是借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来表达子女内心的丁忧之痛。
在过去,传统习俗认为老人去世三年为守孝期,在此期间,孝子们为表达对去世老人的哀悼和思念,应在逝者墓前搭小棚居住,不换衣服,不洗澡剃头,不能吃大鱼大肉,不能饮酒,更不能贴代表着喜庆的红色对联,与守孝的白色相冲,一切以极简极悲为主调。之所以是三年,是因为老话说婴儿从出生以后就由父母寸步不离的照料,至少要三年以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在这三年内父母要照顾子女是最辛苦的了,所以为了回报父母老人的养育之恩,在老人去世后,守孝期也为三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像传统习俗那样不吃不喝不睡不洗,有点不切实际,所以就保留了三年内不贴对联的习俗,来缅怀先人,表达思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