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郝立中 于 2015-2-2 21:56 编辑
盈江傣族郝氏探源
郝性中
2014年1月,盈江傣族郝氏邀请昆明郝氏去帮他们编写家谱。昆明郝氏一行来到盈江县遮坎村,通过座谈交流、调查访问,了解到傣族郝氏源流情况。
遮坎村位于滇西南边陲盈江县东北部的槟榔江畔,距盈江县城73公里,距昆明800公里。地处南亚热带,水热条件好,森林茂密,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甘蔗,是国家粮蔗基地。这里是傣族地区,美丽富饶,有傣、汉、景颇、傈僳、回等民族,大家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共同发展。
2004年7月20日,槟榔江发生百年不遇洪涝,遮坎吊桥被洪水冲垮。中央、省领导亲临灾区,指示立即修复。当年12月底,全长200多米的钢混大桥竣工,称为“遮坎新桥”(见页头)
据盈江郝氏先祖世代相传,明朝洪武14年(1381年),他们的先祖郝波武随付友德大将军征云南,由南京应天府打到昆明,西征保山。由于盈江国境线长达200多公里,历史上设有多个关隘、哨卡,均为兵家必争之地。郝波武率部在盈江盏西东洪坝建“卫所”屯兵,镇守边防要地——柏树卡。至今东洪坝屯兵处和柏树卡遗址尚存。
据《明史•兵志》载,明代卫所兵制实行世袭制,一旦从军终身为伍,世代为军。军士及其家属称为军户,定点驻屯。这个规定使明代屯戌云南的军户定居下来。
盈江属傣族地区,汉族军士多与当地傣族通婚。在长达63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军户逐步转化为平民,汉、傣两个民族不断融合,逐步演变为具有汉族血统的傣族,称为“汉傣”。
目前盈江郝氏生活基本傣化,村中建有傣族佛寺奘房,过傣族传统的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
盈江傣族郝氏一直保留着汉族先祖“郝”姓,光绪年间本族进士郝信贤编撰的25字《字辈谱》已用12代250年;会汉语,住土木结构的汉式民居,中堂供奉“太原郡郝氏门中历代宗亲”“天地国君亲师”“土地 灶君”等牌位;有汉式祖茔并立碑,至今存有清代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先祖墓碑。随着人口繁衍,目前盈江郝氏已分布到盈江县9个乡镇、邻县腾冲、梁河和缅甸一带,人口发展到200余户,千余人。
清代起,盈江郝姓误传为“好”姓。这是因为当时边疆文化落后,收税官员不识也不会写“郝”字,就用同音“好”字代替。直到1980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经调查研究,才统一将“好”姓改为“郝”姓。
盈江郝氏人物辈出。先祖郝信贤为清代光绪年间进士,盈江郝氏字辈谱编撰者。当年任騰越鎮標右營副府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农历五月他的生日,云南腾越镇右营守备曾赠寿匾《南极椿荣》。
盈江支那郝氏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傣族“光邦”鼓乐队。“光邦”系傣语鼓具的意思,属傣族民间传统鼓点乐器,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郝荣柱。“光邦”艺术曾在云南世博园进行为期8个月表演;参加两届德宏州建州庆典,到缅甸木姐、南坎表演。盈江县每年都举办“傣族、德昂族泼水节及光邦艺术节”。
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因移民导致不同民族间通婚、融合现象并不少见。梁河县南甸傣族土司龚姓,原籍南京应天府,明初随军征讨云南,封为宣抚使,建土司府,世袭28代,成为“汉傣”融合典范;勐海县曼峦回、曼赛回两村保持伊斯兰教规和生活习俗的“回傣”;姚安县前场彝族杨、张等姓先祖系从湖南汉族迁来;云南大学纳西族著名学者方国瑜教授,先祖系安徽桐城名门望族等。我国西北,孔子后裔融入当地回族,均为汉族融入其他民族的例证。
“汉傣”的源起和演变,涉及移民、谱牒、遗传、民族、社会、历史等学科,值得深入研究。
注:上述《盈江傣族郝氏探源》系云南省昆明市郝氏家普编委会秘书长郝性中研究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