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结婚,却没有共同住所,平日各回各家,节假日才聚到一起网友们把这样的结婚者称为走婚族。“走婚”,这个源自云南少数民族的古老传统,被现代人赋予新的内涵。记者了解到,因为经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以及年轻人对时尚生活的追求,各地渐渐出现了走婚族。
【走婚族是什么意思】“走婚”一词源于我国的摩梭族,两情相悦的男男女女,日落而聚,日出而散,暮来晨去,分合随意。这种传统的少数民族婚姻模式也给摩梭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由、独立”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走婚”也成为一种新的婚姻模式。不少都市的年轻人因为惧怕被婚姻约束而选择“走婚”,即法律上是合法夫妻,但不经常生活在一起,各有相对独立的吃、住、行圈子,只是约定在一个特定时间在一起。
这种尝试“走婚”模式的夫妻,也被人们称为“半糖夫妻”。他们认为,这种模式将有助于维护夫妻双方的个人空间,保持婚姻新鲜感。
云南少数民族老传统被赋予新内涵
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种婚姻模式。摩梭人是母系社会,在日间,男女很少单独相处,只会聚会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对意中人表达心意。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的话,在日间约好女子后,会在半夜的时候到女子的“花楼”(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间,独立于祖母屋即“家屋”外),传统上会骑马前往,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类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其他人不要打扰。然后在天不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由正门离开。若于天亮或女方家长辈起床后才离开,会被视为无礼。如今,走婚族悄然兴起,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虽然结婚,却没有共同住所,平日各回各家,节假日才聚到一起网友们把这样的结婚者称为走婚族。“走婚”,这个源自云南少数民族的古老传统,被现代人赋予新的内涵。
平时分居两处,周末才能见面
昨日,说起走婚,在汉阳郭茨口一培训机构上班的胡先生颇为无奈。今年28岁的他结婚已3年。“我们只在周末见面,平时各过各的。”胡先生说,他和妻子前年底从深圳回汉,在深圳几年存下了10万元,却发现还是付不起首付。于是,胡先生暂住在单位附近,而妻子程女士则住在武昌街道口亲戚家。“要见个面,坐公交还要转车,来回3小时。”所以,只有到了周末,胡先生才会赶到武昌和妻子见面。胡先生说,因为“走婚”,他们暂时无力要小孩,承受了很大压力。
相较于胡先生的被动“走婚”,在汉口天门墩一事业单位上班的吕小姐,则是主动为之。吕小姐告诉记者,她和丈夫结婚后,住在一起时常吵架,“我就是想换种生活方式,有朋友推荐了走婚。”吕小姐介绍,她现在住单位宿舍,只有周末两天才和丈夫相聚,这样的生活已持续半年了。“丈夫现在变得更体贴了,每天把婆婆做的菜专程送给我,周末还会订花送到宿舍来接我。”吕小姐透露,她决定就住在宿舍,享受这样的走婚生活。
六成网友能接受,专家提醒别“走味”
就“走婚”话题,腾讯·大楚网发出网络调查,截至昨日19:00,共982名网友参与。其中,23%的网友表示“可以接受”,超过40%的网友表示“适当的时候,我也会考虑走婚”,而其余37%的网友则表示“不能接受”。
湖北省婚姻家庭协会副秘书长、高级婚姻家庭咨询师魏明震表示,对于年轻人来说,因为经济原因、生活习惯选择走婚,可以理解。同时,他提醒走婚夫妻要注意相互体贴和关注,不要因为距离而影响婚姻走向,让走婚走了味。“从长远来说,婚姻毕竟需要从爱情走向亲情,共同拥有一个完整的家的空间,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才是大部分婚姻的最终需求。”
“走婚族”是什么意思 “走婚族”在人们心中欣然起家
中国都市“走婚族”的不一情愫
他们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夫妻,却并未住在同一屋檐下;他们因所践行的婚恋模式同中国古老摩挲族的“走婚”风俗接近,而被称为都市“走婚族”。
逛街、看电影、烛光晚餐……还未到周末,已和丈夫分隔4天的重庆白领谭韵便计划起两人的周末行程。“行程不能太中规中矩,要保持热恋期的新鲜劲头。”她告诉中新社记者,自从去年7月同丈夫携手进入婚姻殿堂后,除了一纸婚约,自己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尽管夫妻两人都身在重庆,平日却依旧各自过着单身生活,到了周末才会约会同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起源于古老摩梭族的“日落而聚、日出而散、暮来晨去、分合随意”的“走婚”风俗也开始渗透进现代婚恋观,日益成为一种新型婚姻模式,为不少年轻人所推崇。
这种尝试“走婚”模式的夫妻,也被称为“半糖夫妻”。谭韵认为,这种模式有助于维护夫妻双方的个人空间,为爱情及婚姻“保鲜”。用她自己的话说,这半年来,每次看到丈夫都有一种新感觉。
与谭韵一样,丁川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走婚族”,不一样的是,他的“走婚”理由却暗含些许不得已而为之的情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