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找回密码
|
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體中文
郝氏门户
|
郝氏论坛
|
郝氏家园
|
新闻
搜索
搜索
热搜:
郝氏
家谱
字辈
郝氏网
本版
用户
中华郝氏论坛
›
门户
›
查看主题
元好问与二位郝天挺
发布者:
郝文柱
|
发布时间: 2024-12-26 23:08
|
查看数: 86
|
评论数: 0
|
帖子模式
元好问的一师一徒
元遗山:元好问(公元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人(今山西忻州),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著有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有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百九十七篇。从《续夷坚志》和元好问的其他诗文中,研究元好问专家学者们发现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列子》的影响相当大。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
郝氏家族曾出现二位郝天挺,都与遗山(元好问)有关系,一些史志或文史资料经常将他们混淆。经过审阅和编撰《郝氏家谱》,特别是郝经支脉家谱的研究,通过这些记载、并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和遗山史话等历史文献,本文旨在重现他们的风采。
二位天挺公,一位是金朝学者字晋卿。系元好问老师;另一位是元朝名宿字继先,系元好问学生。
金时期郝天挺(1161年~1217年),字晋卿,金代泽州陵川人。 幼开朗,卓卓不群。举进士两赴廷试,以太学生行于缙绅间。崇庆之变,束载而去,曰:时事如此,可区区冒进乎!遂归。后为先生,多教于乡中。远近俊茂多从之学,其教人以治经行己为本,莅官治人次之,决科诗文则末也,元好问十四岁从学于郝天挺。
元好问尝从学进士业,天挺曰:"今人赋学以速售为功,六经百家分磔缉缀,或篇章句读不之知,幸而得之,不免为庸人。"又曰:"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通人能之。"又曰:"今之仕多以贪败,皆苦饥寒不能自持耳。丈夫不耐饥寒,一事不可为。子以吾言求之,科举在其中矣。"或曰:"以此学进士无乃戾乎?"天挺曰:"正欲渠不为举子尔"。
贞佑中,居河南,往来淇卫间。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宁落魄困穷,终不一至豪富之门。年五十七,终于舞阳。(郝经《陵川集•先大夫墓铭》有详细记载。)
父亲元格选择陵川是为了为元好问择师。住在陵川县城“棣华堂”里的郝氏之家。已六代习儒授业,到郝天挺手,更抵达巅峰。“时乡先生郝君方聚子弟秀民教授县庠,先生习于礼义之俗,出于贤父兄教养之旧,且尝以太学生游公卿间,阅人既多,虑事亦审,故其容止可观,而话言皆可传,州里老成宿德多自以为不及也”(元好问《郝先生墓铭》);“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宁落魄困穷,终不肯一至豪富之门”(《金史•隐逸传》)。先生年轻时虽中过进士,可因疏于功名,又身体多疾,一生不仕,专以授学为业,弟子中多有佼佼者。于是,元格辞中都官不做,挈子元好问,登临太行,“就陵川令之选”。
初来乍到,元好问父子目标很明确,来陵川拜师求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到本领,可以顺利考取功名。可郝天挺恰恰取非功利态度,对元好问寄予更远大的目标。
要求学生要有“受学之器”,这也是郝家重要的教育思想。郝天挺大声地问元好问道,你“器如之何?”郝天挺所说的“器”,是以慈、孝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也是做人的根本,为学的根基。在他看来,知晓大义,境界始高;以德领才,方堪造就。对“学而为举”的单纯功利思想,郝天挺更是直截了当予以否定:“‘吾正不欲渠为举子尔。区区一第,不足道也。’遂令(元好问)肆意经传,贯穿百家”(郝经《遗山先生墓铭》)。对于教学生写诗,当时的人普遍认为,“欲令科举,诗非所急”,可郝天挺偏偏强调:“所以教之作诗,正欲渠不为举子耳。”他对元好问说,学诗赋是正儿八经的学问,不能为了应对科举,便短视地废弛了这门功夫。于是,“先生工于诗,尝命某属和。”元好问本来从小就因写诗出众而享有“神童”之称,在郝天挺门下,诗才愈加精进,所以后来到洛阳之后,诗作才被赵秉文看好,认为近代无此作。
更难得的是,郝天挺不是让学生死守课堂,死读经书,而是允许他们走出课堂,游历山水,观察社会与民情。陵川县城之西风景优美的西溪,元好问与年庚相近的刘昂霄、秦志安、郝思温(郝天挺之子,郝经之父)等同窗好友,“期岁之间一再来”,流连忘返到“啼杀金衣唤不回”(元好问诗)的地步。秦志安的家就在西溪,其父是著名诗人秦略,交往多了,元好问与其结成忘年之交。他们经常聚首西溪,谈文论诗,切韵唱和,以酒助兴,恣意癫狂。这对元好问的成长,裨益甚大。
元好问于《郝先生墓铭》中说:“先人既罢官,某留事先生又二年。”6年耳提面命,6年朝夕相处,恩师的为人及治学、治世之言,在元好问幼小的心灵中撞响振聋发聩、一生轰鸣的黄钟大吕。也就是从这时起,元好问非常注重品学道德的修养,加上“肆意经传,贯穿百家”,打足了做学问的根底。“先生成童就学,即遇良师,受业六年,生平学术文章之根基已具于是矣”(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加上他后来的持续发奋,以及身处金元更替之乱世的种种不平凡阅历,终于使他的诗与文能够以“忠愤”特色广传于世,独步金、元前后数百年时间。
元好问在郝天挺门下受教6年,其间曾到太原赴考,临行前,郝天挺专为他写了《送门生赴省闱》一诗:
青出于蓝青愈青,少年场屋便驰声。
未饶徐淑早求举,却笑陆机迟得名。
嗟我再衰空盹矂,喜君初筮已峥嵘。
此行占取鳌头稳,平地烟霄属后生。从诗中可以看出,郝先生对元好问颇为赞赏与得意,对元好问可稳占鳌头充满了信心。
其后,元好问于20岁时,“下太行,渡大河”,以满腹才华在京师走红。
中国元好问学会李峭仑所撰的《元好问的人格魅力》一文,评价元好问是“孝敬父母的好儿子,有情有义的好丈夫,关爱儿女的好父亲,尊师重长的好学生,情真意笃的好文友,忧国忧民的好官员,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元好问的这些魅力四射的美德特征,发端于恩师郝天挺教育他的“器”。元好问自己也有言道:“本乎才行气量,而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为品。品之所在,不风岸而峻,不表暴而著,不名位而重,不耆艾而尊,是故为天地之美器”。他的人品与人格魅力,不愧为天地之美器。他的“美器”观,应该是老师郝天挺教诲他的“器”的延伸与发展。
元好问的确是“尊师重长的好学生”。郝天挺去世后,他不仅从获鹿急赴河南临颖成皋舞阳吊唁恩师,而且写下且吊且传、字字悲切的《郝先生墓铭》。铭文中,他饱含感激之情,一一历数恩师的出身、性情、风度、教学思想、教育方法等。尤其对恩师当年教诲他的话,分门别类,据条陈例。这足以说明,他对恩师的教诲,一直铭记于心,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不敢忘怀,也终于使他成为德艺双馨、独步一时的一代文宗。元好问在撰写《中州集》时,专为老师写了小传,并录其诗词及由他撰写的墓铭于内。郝天挺在金史有传,与元好问对他的极力宣扬有直接的关系。
其作品大部分诗文收集在《陵川诗集》以及元好问传,而“棣华堂”则在晋卿公发扬光大,这也是元好问师从的主因。
晋卿公后裔以丰文堂郝经支脉主线,霸州、山东济南齐河、安徽有清版《郝氏族谱》,后裔分布河北(以霸州为主)、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根据山西陵川郝经文化研究会学者探究河南林州、卫辉、孟州、长垣等地亦有郝经后裔迁徙于此。
山西省陵川县*政*府*已将郝经及其祖父天挺公作为城市名片,城市尚遗存天挺公棣华堂遗址、落雁池遗址,并修建了郝经公园。原郝经祠堂坐落在山西陵川鲁山村,现已损毁,部分遗迹存放在郝经后裔族人家中。
元郝天挺(1247~1313),字继先,号新斋,元太原路交城县人。元好问的学生。祖籍安肃州(今河北省徐水县),父郝和尚拔都(1204~1252),幼为蒙古兵所掠,善骑射,后迁居交城。郝和尚精通蒙语,受元(蒙古)太祖铁木真派遣,多次出使南宋,“往返数四,以辩称”。太宗窝阔台、宪宗蒙哥之世,郝和尚在战场多次立功,任太原、平阳、宣德、京兆、延安五路军民万户,赐金虎符,镇守太原。
郝天挺兄弟十二人,他排行最小。英爽刚直,有志略。以勋臣子受元世祖忽必烈召见,称赞他的形容举止,有旨“宜任以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任参议云南(治所在中庆路即今昆明市,辖境包括今云南全境、贵州西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东北部、泰国西北部地区)行尚书省事,升任参知政事。
至元二十二年(1285),郝天挺分治大理路。为了发展文化教育,他倡导建立府学,派赵傅弼任教官。这时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和发展,大理路军民总管段信苴忠(少数民族土司)听说要兴建庙学,也大加赞赏和支持,愿以物力相助,许诺“力有不给于我取”。至元二十四年(1287),大理庙学建成。为了纪念这一创举,教官赵傅弼撰写《创建大理路儒学碑记》记事。郝天挺还主持纂修《云南实录》五卷,此书是元初重要的官修地方史志文献,后毁于火灾。又任陕西汉中道廉访使、吏部尚书、陕西行御史台中丞,又迁四川行省参知政事、江浙行省左丞,不赴,改中书右丞。与宰相论事有不合,即当面予以驳斥。以奏事敷陈明允受到皇帝“特赐黄金百两”的奖励,他谦虚不受。皇帝说“非利汝也,第旌汝肯言耳。”
成宗崩,皇后与左丞相阿忽台等谋立安西王阿难答(忽必烈第子忙哥剌之子)为帝,事败,阿忽台、阿难答被杀,忽必烈曾孙怀宁王海山(皇太子真金之孙)即位,是为元武宗。在这一场帝位争夺战中,郝天挺站在怀宁王一边,拥立有功。仁宗即位,皇庆元年(1312),召郝天挺等十大臣共议大政,革尚书省之弊,一时政通人和,史称“皇庆之治”。郝天挺又出为江西、河南二省右承,再任御史中丞。当时河南行省王布琳济达为丞相,对郝天挺十分敬重,待以师礼,上下和谐,政令畅通。
御史中丞郝天挺上疏论时政,陈七事:一惜名爵,二抑浮费,三止括田,四久任使,五论好事,六奖农务本,七励学养士。解释说:先帝即位,艰难险阻,大业奠定后,给予身边三五有功之臣高名显爵。因而使近幸之臣相袭,王侯公卿、太师少保比比皆是。后来有所裁罢,时间不长又死灰复燃。过去曾有人说过:“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对于奖励制度,朝廷应该掌握尺度,不可太多太滥,动不动就给以高官厚禄,反而不好支配。又说:“国初设置官职,在朝中任期为三十个月,在地方则为三年,然后考察其优劣以为升降。而目前省院台部之臣,最多者两年,少者三五月即变动,甚至有十天半月数次变动者,奔走往来之不暇,哪里还能安心开展工作?请自今时起,除了大臣可急遴选授外,其余内外大小官属,必须任满方可升迁变动,以免朝令夕改,启幸长奸之弊。”这就是他所陈奏七事中的第四事“久任使”,即各级官吏在任命后应该相对保持稳定,升迁变动不可太频繁,给他们以施展才能抱负的机会。对此七条,皇帝批转中书省施行。
皇庆二年(1313)春正月,召河南行省右丞郝天挺为御史中丞。郝天挺入见,向皇帝讲说纪纲的重要性,以狩猎作为比喻,说:“御史职在击奸,犹鹰扬焉。禽之弱者易获也,其力大者必借人力;不然,不唯失其前禽,仍或有伤鹰之患矣。”皇帝称赞他的说法。
同年,郝天挺病逝,享年66岁。赠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柱国,追封“冀国公”,谥“文定”。《元史•卷一七四》有传。其墓在交城县“城北二里”(今交城县人民医院东北),毁于20世纪50年代。郝天挺之子郝佑,字君辅,由宿卫补官,仁宗时拜殿中侍御史,以廉直著名,迁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拜陕西行御史台侍御史。佑子忠恕,翰林待制,献所著《无逸图》,帝悦,命总裁宋、辽、金三史,成,归隐终老。交城县学宫、卦山有篆书碑文。
郝天挺的作品有《云南实录》五卷,并为元好问所编《唐诗鼓吹集》作注。《唐诗鼓吹集》共十卷,选七言律诗近六百首,九十六家。作者大都为中唐、晚唐诗人,对许浑、陆龟蒙、杜牧、李商隐、谭用之等作品选录尤多。入选诗歌多为伤时感怀之作,间有娱情悦志之篇,但风格颇清朗开豁,钱谦益谓此书“主于高华鸿朗,激昂痛快”(《唐诗鼓吹序》),比同时代方回所编律诗选集《灜奎律髓》取径较高。但编次较乱,初唐盛唐作家杂编其间,还有宋人掺入,选入宋代胡宿诗二十三首之多。郝天挺注只释出典,虽简略,颇平实。旧有至大元年(1308)刊本。另有明代廖文炳注本,名《唐诗鼓吹注解大全》。清代乾隆时又有纪晓岚评本。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所刊《山西通志・集诗》中收有一首郝天挺的五律《永宁寺》,是他游览家乡永宁寺(即玄中寺)而作:
绝壁秋容冷,荒坛露气清。
野僧留客饮,山鸟为人鸣。
已极登临兴,无穷今古情。
浩歌一樽酒,四海共升平。
清代《交城县志》收有郝天挺之孙“郝公至道舍人”所写的歌颂祖父的一首七律《游石壁》,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郝天挺的一生:
廊庙雍容四十秋,旱为霖雨济为舟。
五朝宠遇已黄发,六诏归来方黑头。
后部风云诗鼓吹,前途山水酒觥筹。
试看绝壁秋容句,知是承平宰相游。
郝氏家族根据四川雷波《郝氏族谱》和山西交城县志以及交城青村继先公后裔谱序组织了第一届全国碰谱大会,将继先公山西、四川、陕西、内蒙、河南等地支脉相续。
山西交城有县志记载,陕西三原也有县志记载,更多资料记载了继先公兄弟在三原县的历史伟迹,并有郝天泽遗迹。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